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技术进步不能够改变人性,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的精神世界总是需要有些其他的东西来充实。这个世界恐怕总归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人性的弱点给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带来了痛苦。这种痛苦远不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填平,人们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对于科学给出的结论,大多数人恐怕未必听的懂,也不想去听。即便听懂了,对于缓解其精神痛苦也没有多少帮助。于是选择信仰一种可以带来寄托的宗教,自然成为多数人的精神归宿。另一方面,人总归是要有所敬畏的,否则社会将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法律的约束力依赖于执法,况且很多问题并不是违法,但是却对其他人造成危害。唯有植根于内心的约束机制是最有效的,无需去建立一套庞大的执行机构,而且能够24小时不间断发挥作用。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力量是道德;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力量就是宗教。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欧美社会销量最大的书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还是《圣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在西方世界达到人手一册的程度。
日期:2009-03-01 09:42:32
技术的局限性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实际上是被作为一种扩张工具来使用的。当其扩张能够继续的时候,技术主要为西方文明带来的是繁荣和财富。当扩张遇到某种极限而不能继续的时候,西方文明必然陷入动荡之中,技术就转而表现出另外一面,增加了动荡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力,直到让这个文明彻底衰落为止。也就是说,技术通过加强西方文明的扩张能力使得这个文明发挥其优势一面,等到其衰落期技术又会变本加厉让其迅速走向衰落。技术水平越高,其大起大落的特点就变现的越明显。之所以尚未表现出这种影响,是地球帮了人类的忙。如果不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充当了美国的天然屏障,西方文明早在二战时就已经被自己创造的技术打垮了。
当技术进步尚不足以制造能够跨越整个大西洋对美国进行远程打击的武器时,美国本土就是安全的。美国老百姓可以安心生产不用深更半夜爬起来满大街找防空洞,美国的工厂可以昼夜三班倒而不用在夜间实行灯火管制。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还无法制造出实用的越洋轰炸机。以美国国力之强,到大战末期也只研制出了实用作战半径不超过3000千米的B-29。这种飞机由于投下原子丨弹丨而在航空史占有重要地位。B-29即使不携带任何弹药同时携带额外燃料,最大转场航程也只有9650千米,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大西洋上飞一个来回。因此,以二战时代的航空技术水平,对美国进行越洋轰炸是不现实的。如果当时的技术发展的足够高,如同二战之后一样可以制造越洋远程轰炸机,那么美国还能够充当西方文明的减震器吗?因此,减震器效应得以实现,既依赖于美国两侧的天然屏障,也是部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够高,而不是人类的智慧有办法抑制技术的这种破坏力。
二战之后,西方文明的扩张不再主要依赖军事技术,而是通过民用技术的发展,从自然界获得更多资源。此时的西方文明比起扩张与掠夺时期的西方文明而言,已经变得温和很多。此外美国在二战后主动向欧洲输血,使得西方文明出现了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矛盾缓和,社会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一方面是由于民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西方社会运用其软实力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停留于输出资源类产品的阶段而无法提高。西方国家获得资源和奢侈的生活,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环境污染和虚拟的信用。
西方文明第二个高峰的出现,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技术进步终于到了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程度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道德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是建立在普遍的优越生活基础之上,但是这是以全球资源供应少数国家才能够达到的效果。脱离了通过国际贸易剥削他国资源,这种生活就无法维持,社会的道德水平同样谈不上。不论是在奥尔良的洪水中,还是在2008年美国圣诞节促销踩死人的事件中,恐怕并不能够看到社会道德水平有多高。如果经济持续萧条下去,此类事件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技术水平丝毫没有滑坡,社会道德水平却已今非昔比。当然如果一定要拿出证据的话,暂时未必有多少证据,证据一定是社会以血的代价提供的。
对于军事技术的发展有一点应当强调,并非所有军事技术的出现都仅仅体现技术的负面影响,某些军事技术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工业建立之前,农耕民族无法有效的把经济实力转化成军事实力,在与游牧民族的对阵中长期居于被动地位。随着机关枪的发明,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彻底消失了。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都与此直接有关。明代自其建立之初对于热兵器的发展就比较重视,这应该与明朝对抗蒙元骑兵的实际需要有关。为了弥补早期火器射速太慢的缺陷,明初大将沐英首创三线战法,明成祖时期进一步发展了三线法。三线法又称三段击,简单说就是士兵站成三排,当第一排开火时,第二排和第三排装弹准备。第一排射击之后退至最后开始装弹,第二排站至第一排的位置射击。然后第二排退至最后装弹,第三排站至最前射击。如此循环往复,大大提高了步兵方阵的射击速度。同样的方法日本和欧洲后来独立发明,日本晚于中国一百年,而德国的腓特烈二世则晚了三百年。腓特烈二世靠此战法纵横欧洲,跻身欧洲五强,奠定了后来德国的基础。到明中晚期,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落后于欧洲。明朝以开放的心态先后引进了佛朗机和红夷大炮,主要通过澳门的葡萄牙人作为中间商,随后大量进行仿制。在明军晚期作战中,火器地位相当重要,但是火器射击速度还是没有达到可以抵抗骑兵冲锋的程度。李自成率兵50万进攻北京途中,代州总兵周遇吉在宁武关死守。虽然周部已经粮尽,火药用尽之前李自成对于宁武关仍然无可奈何。直到把明军火药全部耗尽才得以攻占。
本章小结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动荡期是西方文明内在的缺陷使然,随着殖民扩张达到顶点,必然出现这个动荡期。
美国的存在使这种缺陷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减少了动荡期西方文明受到的破坏,否则后二战时代欧洲的繁荣将变得不可能。兴衰周期
动荡期之后的西方文明全面由激进转向温和,体现在对内对外以及人与自然各个方面。
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后二战时代的结束,西方文明开始进入第二个动荡期之前的过渡期。
第四章完
日期:2009-03-02 09:29:24
第五章 中国文明
与扩张型的西方文明明显不同,中国文明是比较内敛的文明,在类型上属于融合型文明。中国文明不强调个体的独立,而更强调个体之间的融合与和谐。中国文明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顽强的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力用学术名词来讲的话,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兴衰周期。世界所有古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下面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分析一下中国文明。应当说明的是,这样只能展示整个文明的一个侧面,这种论述顺序仅仅为了方便现代读者理解。
文字
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文明长期湮没无考,后人无法读懂古埃及的文字。直到18世纪法国学者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世界才得以重新了解古埃及文明的面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如天书一般,如果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不可能读懂其中含义。印度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古印度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印度直到今天,还是以印地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梵语只是宗教和学术性质的专门用语,这一点和拉丁语很类似。伴随着古罗马的扩张被推广到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拉丁语,如今也仅在科技文献中尚有使用。事实上能够驾驭拉丁语的人寥寥无几,拉丁语已经成为死语言。当代欧洲只有梵蒂冈使用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