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古代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却没有建立近代科学体系?根据前面对西方文明的一些分析,我们是可以解答这个难题的。首先西方文明是大起大落的文明,换句话说这种文明的爆发力很强,但是耐力很差。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耐力很强,但是爆发力不强。当西方文明遇到了美洲这样容易征服的地方后,既增强了其爆发力,也通过持续输血缓解了其耐力的不足。于是西方文明的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彻底的改变了整个世界。同时这种文明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能够建立起庞大的现代自然科学体系,这种思维是中国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不具备的,其根源从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时代就已经建立。即便是中国遇到了一片可以征服的地方,中国人也不会去征服,而会将其同化。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历史环境,中国不会发展出产业革命,也不会去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因此当西方文明突然加速并且实现了只有西方文明能够完成的技术革命时,中国文明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必然相对逊色。在这个世界上,鱼与熊掌很多时候不能兼得。既然中国文明选择了持久,那就必然放弃另外的一些东西。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就一定要沦落到晚清那样悲惨的地步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虽然不能够成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但是中国人不缺乏引进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晚清的问题和出路何在,会在本书第六章详细讨论。
产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西方文明的扩张能力。火器制造由铸造向锻造全面升级,军队的机动能力由畜力风力向蒸汽动力飞跃。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产业革命确立了西方文明相对于中国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全面军事优势。西方文明的扩张范围也大大拓展了。在产业革命之前,欧洲在亚非仅能占据少数沿海的据点或者岛屿。产业革命完成后,具备了向亚洲和非洲腹地推进的能力,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印度和东南亚以及中东部分和非洲大片地区相继沦为殖民地。中国也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
走向世界大战
既然西方完成了产业革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飞跃,是不是说第二章中关于扩张型文明的结论就失效了呢?或许他们真的由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科技革命虽然增强了这种文明的扩张能力,不过丝毫也没有改变这种文明的内核。当扩张可以维持时,其社会是欣欣向荣的,到了扩张无以为继,大乱马上接踵而至,今天的金融危机还是如此。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接近完成的时候,西方文明遇到了第一个扩张极限——地理极限。
扩张达到地理极限直接导致西方文明开始剧烈动荡,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世界大战。战争的直接起因则是德国的统一。德国位于整个欧洲的中心位置,相当于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当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时,战场往往会位于德国境内。德国非常不情愿的充当了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又无可奈何。这样的位置造成了德国长期处于分裂之中。当英国和法国忙着到处抢占殖民地的时候,德国只能忙着打内战。德国的统一在俾斯麦的手中完成后,她自然是不甘心的,迫不及待的要去争夺“日光下的地盘”。德国的统一彻底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一个新的大国崛起在欧洲的中央,她将不可避免地与老牌殖民强国发生冲突。随后的七十年时间里,德国彻底改变了整个欧洲,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强烈地改变了全世界,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即直接脱胎于二战。
日期:2009-02-20 09:15:27
中国威胁论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开始有人在国际上散布中国威胁论。这个威胁论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把中国的崛起看成和德国崛起类似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这种观点让人不能苟同。单纯讲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政治格局,这倒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以德国的崛起来类比中国,那就是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表现。中国和德国在文化上是不同的,中国没有强烈的扩张倾向。历史上的中国充当的是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仲裁者的角色;除还击之外,很少主动发动对外战争。中国的民族性格本身也是相当宽容的,曾经趁中原王朝内部出现问题而在中原横冲直撞的游牧民族不胜枚举,他们最终也都以和平的方式被融合了。倘若中国真的成为战争的策源地,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和中国的战争潜力,战争的破坏力将是整个世界无法承受的。散布这样的言论,除了煽动中国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给这个世界增加不稳定因素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掠夺的影响
掠夺对于欧洲的影响,一方面是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比较隐蔽但是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对欧洲国家心态的影响。第一方面很好理解,世界各地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进欧洲,增强了欧洲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同时,财富的增加也推动了欧洲的商业更趋繁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就对于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影响而言,第二个方面是同样重要的。由于对美洲的掠夺实在是太过轻松,此后在征服亚洲和非洲的过程中虽然阻力比较大,但是其胜利是压倒性的。除北非少数地区,非洲大陆完全被瓜分。亚洲除日本实现了自强,清政府在西元1900年彻底堕落,其余地方基本沦为殖民地。如此之大的成功,欧洲国家必定是志得意满,心中飘飘然的。这样一来,就会滋生出一种情绪,那就是整个统治阶层的过度自负。表现在几个方面:轻视弱势文明,轻视社会的弱势群体,轻视承载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自然环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天高地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用老百姓的话讲,肯定就要穷折腾,变成个败家子。人不论到什么时代,总是需要有所敬畏的,必须能够自我约束与克制而不是成为欲望的奴隶。一旦完全无所顾忌,结果必然是目空一切恣意妄为。既然轻视弱势文明,那么就一定会尽可能的在殖民地搜刮财富作威作福而不去顾忌当地人的信仰与民族感情,使得殖民地的反抗情绪不断的积累。既然轻视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么就必然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甚至雇佣童工等等。其结果不言而喻,造成了整个社会工人和资本家的严重对立,工人运动的浪潮此起彼伏。既然轻视自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试图征服自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竭尽所能的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最终酿成环境灾难。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西元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其轮廓就非常清楚了。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历史,就是西方文明穷折腾的历史。二十世纪的后半页,则是西方文明经过反思之后变得比较理性和温和的时代。
本章小结
西方文明得以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在于遇到了一个由于重大先天缺陷而长期极度虚弱的文明。
一个没有信心的社会只能成为被屠杀的对象;欧洲人的入侵打垮了印第安人的精神世界,消灭了印第安人的反抗意志。
产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而不是意大利,体现了西方文明在下降期对于社会创造力的压制。同时英国的各方面条件最利于产业革命的完成。
产业革命使得建立全球殖民体系成为可能。这一体系建立之日,就是世界大战倒计时开始之时,扩张型文明遇到一个扩张极限必然导致社会陷入混乱。
第三章完
日期:2009-02-21 09:29:03
第四章 二十世纪西方文明
关于二十世纪整个世界的主题早已有定论,笔者也完全赞同。二十世纪前半页的主题是革命与战争,后半页的主题则是和平与发展。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