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53节

作者: 晋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05 14:14:15

  原文: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耄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弃衰绖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御史默不答也。
日期:2012-08-05 15:09:48

  批:
  文学们依然紧追不舍、依然紧盯着徭役制度不放,指出五十岁以上的人算是“艾老”了,要他们和二三十岁的子孙们一起承担徭役,怎么算是照顾老人呢?“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而且文学们还从“孝道”上来质疑徭役,因为按儒家孝道,家有大丧要守孝三年、不得远离先祖;所以让守孝之人来服徭役是有违孝道的,“或僵尸,弃衰绖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最后,文学们以周公为标榜、向汉昭帝进谏,请求采纳他们的建议,“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弄得御史们哑口无言。

  汉武帝时代,因为频繁的军事征伐,所以徭役的摊牌比以往都频繁得多;而军事开支的增加必然要求财税的增收,因此弄出了口赋这种对未成年人的征税,并直接导致民间出现杀婴现象的产生;另外过重的税赋造成大量百姓的逃荒,而原本该逃荒人口承担的徭役也因此由未逃荒人员来被迫承担,使得未逃荒人口承担徭役的频率又提高了——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因频繁征战造成过度的抽丁、杀婴导致潜在承担徭役人口的减少、逃荒导致现役承担徭役徭役人口的减少,三者相加使得原来既定的“退休”制度因承担徭役总人口的锐减而无法执行、出现了“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使得社会劳动总人口大减、社会生产剩余和积蓄也急剧消耗,因此社会养老能力也大减、不少老人被迫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今天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战争引起的社会劳动力减少,但因为其低出生率和人口负增长导致其社会总劳动力呈现长期递减的趋势;尤其是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因为新进青壮年缴纳养老金的增量不足以弥补退休人口剧增引起的社保资金开支剧增,所以其社保普遍出现亏空,进而导致退休人员待遇降低、乃至被迫提高退休年龄以平衡社保收支。所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个社会真相:所谓的社会化养老,本质上依然是“养儿防老”,只是变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单独“养儿防老”为社会统筹的、以全社会青壮年供养全社会老人的集体“养儿防老”,没有青壮年的劳动就没有退休人的消费。那种以为领退休金就是从社保领钱花的观念是肤浅的,如果大家都尽早退休不劳而获的话,整个社保体系早晚会崩溃;这也是为何不少欧美领导人明知提高退休年龄会结怨于选民,依然不得不为之原因。

日期:2012-08-06 19:49:18

  未通第十五,评:
  本章的讨论重点在于田亩税赋和徭役分配的问题上。尽管御史在此提到汉武帝把亩的计量单位从百步提高到二百四十步、把单位亩产的税赋比例从“十一”降到“三十而一”,但文学们对这么大比例的降税让利不以为然,反而把这些都批得一文不值。那到底是文学在此无理取闹还是另有隐情呢?
  文学在此强调“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勤,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这个“十一”其实指的是“井田制”下封建领主对自己领土上收获的农产品提成的比例基本为十中取一。由此可见,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同样的气候下,无论农作物是丰收还是歉收,领主的提成比例是固定的;所以庶民丰收了、领主也多得了,庶民歉收了、领主也少拿了,即“民勤(勤,通僅),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这种按比例提成的贡赋方式体现出原始公社的原始共产主义残余,并使得领主和庶民在收获上同起同落。而到了汉代,因为井田制的瓦解、封建领主阶层的逐渐消亡,代之以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官僚体系取代封建领主,相应的税赋计算方式也做了改变。于是税赋计算方式从原来的按比例提成变为包税制,即按每块土地的生产能力核定一个相应的缴租额度,然后每年按此额度缴纳皇粮国税。但新的问题由此而生:每年的气候是不一定的,有年丰收自然有年歉收、甚至绝收;而每年缴粮的额度是固定不变的,丰收了政府也不需你对缴纳,歉收绝收了国家也不降低额度、依然要求按既定额度完全缴纳,这就是文学所言“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正因为包税制有这个天生的弱点,在丰收时百姓多拿了自喜不待言,而到了荒年百姓都食不果腹时政府还丝毫不减税、这就势必激起民愤;这也正是国人历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根源所在,我都没了你还逼着问我要、这不把我往死路上逼吗?因此,尽管汉武帝一再降低税基,但依然无法克服荒年多取苛责民力这一制度缺陷,百姓依然不叫好。此外在徭役分配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明明民间已经出现劳力不足了,政府还按既定比例征发徭役、抽提人头税,久而久之不民怨四起才怪了!

日期:2012-08-06 20:51:3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