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26节作者:
士兵突击2011 为什么说我们不要有所谓的“抄底儿”心态?
因为只要你滋生了“抄底儿”的念头,你将必然会失去“理性”,让一种“赌徒心理”拿住你的魂儿,致使你最终不但抄不着底儿,还会吃更大的亏。
打个比方。
比如说有种东西原来卖100块钱,现在由于大家的恐慌性抛售,价格一落千丈,已经降到了40块钱。
这时你动了“抄底儿”的念头 -- 先别急,再等等,也许还能往下掉呢!
但没想到第二天涨回去了,价格升到了50块钱!
你当然依然不会选择出手 – 昨天40我都没买,今天涨到50了我怎么能买呢?这不是白亏了10块钱吗?不行,还得等等,等掉回40的时候再买!
第三天,价格升到了60!
你当然更不会出手了,你的决策是:再等等。40都没买,这时候买了太亏了!
然后,当你终于出手买入的时候,价位也许是:120块钱。
“抄底儿”如此,“逃顶儿”也如此。
还是沿用上边的例子。
比如说某种东西你40块钱买入的,现在已经涨到了100块钱。
但你动了“逃顶儿”的念头 --- 再等等,也许还能再涨呢?
第二天,跌到了90!
你当然不会出手:100块时都没卖,现在卖了不是少挣10块?再等等,也许能涨回来呢?
……
最后,当你终于出手卖掉的时候,也许价格是:30块钱。
就是说,你不但一分钱没挣着,反而倒赔了10块。
所以,瞎蒙“底儿”和“顶儿”是要命的毛病,它给你带来的结果永远都是“买涨不买跌”,能让你扎到钱才怪呢!
但那位说了,不知道“顶儿”和“底儿”,我怎么判断“进去”和“出来”的时机呢?
这就要谈到我们的第三个要点:差不多点儿算了。
就是说,你要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个相对准确的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定下一个“承受底线”或“大概范围”,毫不犹豫地予以实施。
还是拿上边的例子做个说明。
你通过自己丰富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对市场发展趋势的详尽分析,认定了价格在“40到60块之间”是一个可以“进入”的范围,价格在“80到100块之间”是一个可以“出来”的范围。
那么,只要价格进入了这样的范围,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操作,不用受任何人和事儿的影响了。
(当然,如果价格始终没能够进入到你的“范围”里,选择彻底“不做”也未尝不是一个高招儿。)
这样做,即便你没有抄到底儿,或逃到顶儿,少赚了一点儿也无所谓。因为毕竟你还是扎到钱了。只要你耐心地积累这些钱,你终会大有收获。
巴菲特就是靠这招儿发的财。
当年他在中石油气势如虹,上涨势头不止的时候就提前卖掉了它的股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巴老“这回失算了,至少少挣了几百个亿”。
结局大家都清楚,巴老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所以,虽说巴老没有找准“顶儿”,看似放弃了一些本可以轻松到手的钱,但这种“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舍得”。
有舍才能有得。这一点在股市里体现得尤为鲜明而生动。
而如何做“取舍”,一定要靠自己。
过多地依赖他人的意志,只能让你“患得患失”、“犹疑不决”,最终是“舍不掉”也“得不到”。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因为在投资的世界里,老子天下第一。
日期:2011-03-05 10:31:42
(八)如何寻找“软柿子”---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虽说世人对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至为推崇,但说实话,真弄懂了何谓“价值投资”的人未必有多少。
其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当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在经济学的概念中,所有商品都有“价值”与“价格”一说。
说得通俗点儿,价值,就是某种东西实际上应该值多少钱;而价格,就是这种东西现在事实上是多少钱。
就是说,“价格”,说白了就是“价值”的数量化标签,理论上说应该与价值保持高度一致,真实地反映价值才对。
但在现实当中,价格却往往与价值发生偏离,甚至于很大的偏离,远远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价值。
但无论怎么偏离,“价格”最终还是要回归“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就跟地球一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无论你有多大本事,飞得多高,最后终归还得掉下来,回到地球上。
这可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谁能先于别人一步,弄清楚一样东西真正的“价值”是多少,就能先于别人把握住挣钱的先机。
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位能看穿“价值”的高手,并且只遵循“价值”的原则进行投资。
具体地说,任何价格高于价值的东西,巴菲特都绝不沾手,因为这种东西,里面肯定存在着泡沫,买了准吃亏。
相反,价格与价值完全相等的东西,他也不感兴趣,因为靠这种东西挣钱,就只能等到它有泡沫的时候才成,而这是巴菲特超反感的事儿。
所以,只有价格低于价值的东西,他才会感兴趣,因为这种东西才是不折不扣的“摇钱树”:无论是回归价值,还是产生泡沫,都能挣钱。
这就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法”的真髓 — 专找软柿子(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东西)捏。
但现在问题来了,那就是分辨“软柿子”,即“参透价值”这活儿可不简单。它虽说比蒙“顶儿”和“底儿”稍容易点儿,但依然是一项“超级绝活儿”,天下没几个人玩儿得转。
其实,即便是大家公认拥有“火眼金睛”的巴老,其判断的准确率也远未达到百分之百,这辈子也没少失误过。
不止如此,巴老用以判断某种东西真实价值的条件,即超凡的眼光、丰富的知识、翔实的数据,也不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尤其是中国股民能轻易具备的。
就是说,尽管道理很简单,但是正宗的“价值投资法”还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
但也没必要彻底放弃。
因为实际上巴老还教给了我们一个一眼就能看穿“价值”的“傻瓜方式”。这个方式虽说精确度比他老人家正宗的“价值投资法”略逊一筹,但也能看个大概其。
这个超简便的“傻瓜方式”其实就是一句话 —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就是说,任何一样东西,它的“买卖过程”都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的,就像一汪平静的湖水,应该是常年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状态才对。
只有处于这种“波澜不惊”常态的东西,其价格才会与价值最为贴近。我们可以笼统地把处于这种状态的东西的价格视作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这种价值与价格高度一致的东西本身,也没有什么投资的价值,不值得我们去关注。
然后,变化发生了。
某种东西忽然间开始被大家疯狂地追捧,或疯狂地抛弃。
那种东西的价格就会迅速脱离其真实的价值,或者疯涨、或者狂跌。
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一粒石子惊扰,激荡出剧烈的涟漪 -- 意味着你的机会来了。
相信我,任何一种被疯狂追捧,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东西,其“价格回归”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这就像一个被拉满了的弹簧,你一松手,它不可能立刻回归常态,势必要经历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一样,价格被严重高估的东西在回归常态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找准其应有的价值,一般都会被矫枉过正地拉到其真实的价值以下,就是说,会一鼓作气地“跌穿”其应有的价值。
这就是你的机会。
只要你这个时候出手,没有不赢的道理。
所以,巴老的话最简单不过地点破了这一投资真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