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第6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他们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受公司主营产品名气响亮之福泽,大部分商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很感兴趣,当看完价格体系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调研后,就却之千里,有的干脆就没有下文,连客套的话都省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苦、最累、最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还是一线拼命干活的,很多人就此牺牲也毫不奇怪。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经过两年时间的痛苦挣扎,该项目的负责人最终还是顾不了太多的面子,选择向市场妥协,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和价格体系,将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调整到与市场标杆品牌接近的位置上,才开始慢慢打开局面,虽然还是不太理想,但毕竟开始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
  日期:2011-05-05 08:54:32
  这个案例发展到最后还不算悲剧,因为这家公司究竟家大业大,资金实力雄厚,能经得起折腾,虽然与市场磨合周期太长,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正规。如果换成是个人创业者,将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前期的巨额投入基本是血本无归。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理想主义者,凭着感觉和想象去做事。高端高价暴利的思维也内化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然而,定位高不但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同时也意味着面临更大的风险。倘若光凭想象,产品质量过剩,价格大大严重超越各个档次上标杆品牌,只能是自找麻烦。
  日期:2011-05-05 15:07:47

  对待质量过剩问题也理应动态看待。有的领域,人们对质量需求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稳定程度很高,比如面包、毛巾、食用油、玻璃水等。而有的领域,人们对质量的需求变升级很快,比如各类数码和电子类产品,再如汽车及其配套的润滑油。前者一旦产生质量过剩,很难通过需求升级来实现平衡,而后者质量过剩却可以通过需求升级来消化,只是这些项目市场导入期要长很多,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很难坚持到春天的到来。

  这里应当提到的是,对于后一种质量过剩,除了需要更长的市场导入期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外,还面临着巨大的“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风险。由于产品超前,用户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客观上要求不断增加投入以培养市场和教育消费者。可是一旦市场成熟,进入井喷状态,则会有一批挑战者进入,试图争得一份蛋糕。如果是普通者进入者倒还也罢,假若是比你实力强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则你很有可能会由先驱变成先烈。这样的情况在数以万计的创业案例中并不鲜见。

  ——
  日期:2011-05-05 22:01:03
  (007)
  铁律之七:产品质量底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商业道德底线,在产品基本质量尚缺乏稳定性、技术仍不过关的情况下,一意孤行,硬要将产品推上市场,或者压根儿经营的就是假冒伪劣产品,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获利丰厚,但很快就会将项目逼入死胡同,运营者自己也会损失惨重。
  创业在很多时候跟炒股一样,相当比例的人希望通过短平快的操作来迅速积聚财富,江湖上流传甚广的一些传说也对此种心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大家往往看到的只是一部长剧中最为精彩的片段,更多的故事被人们在有意无意中屏蔽掉了。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本身就带有很多似是而非色彩,容易给人带来误导。如果我们以更长的时段,和更多的样本来考察类似的现象,就会发现大多数没有什么好的归宿。即使原本踏实能干之辈,后来走上这样路子,最后也难免折戟沉沙,英雄抱泪。

  日期:2011-05-06 15:32:17
  某省润滑油经销商,行伍出身,为人爽快,复员后在一政府部门任职,于1990年代前期下海经商。凭借着自己年轻,讲究义气,富有冲劲,聪明能干,在短短的几年内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开始拥有江湖威望,与该省其他12个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润滑油经销商结拜,相互协调,共进共退,号称“十三太保”,这位仁兄也就成了小团体中的带头大哥。虽然在该省业界还算不上呼风唤雨,但由于他影响力巨大,国内某大型润滑油生产企业也开始屈尊,为其代工联合品牌产品,其模式曾被视为行业的一个典范。

  日期:2011-05-06 21:13:21
  2006年前后,行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和品牌整合之风四处漫延。为其代工联合品牌的企业,出于整体发展需要,终止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该兄自然难以服气,于是同一个技术实力并不算强的小油厂合作,在市场上推出自己独立品牌的产品。虽然独立品牌新近出现,但原本就是联合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在市场上已有十多年的影响力,再加上以仁兄结拜的另外12大太保作为车辅,在上市之初的短短几个月内居然取得了数千万的销售额,眼看形势一片大好。此时这位仁兄踌躇满志,想趁此机会,再接再厉,大干一把。

  日期:2011-05-07 12:57:30
  可是天不遂人愿,紧接着各地火情不断,机油质量问题集中爆发,很多车辆使用他们的产品后抱瓦烧轴,结拜们也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的投诉和索赔问题。仁兄刚开始还想认真对待此事,该赔的则赔,该退的则退,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他很快发现不能这样处理,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如果认真赔付下去,可能把所有家当搭进去都不够,不少案子最终不了了之。

  日期:2011-05-07 19:36:29
  这毕竟是大伤元气之事,这位仁兄虽然最终没有破产,但也损失惨重,二次创业遭受较为彻底的失败。商誉受损,结拜反目,员工流失,自己不得不四处避债,在高档写字楼买下400多平米办公场所也被迫转让。本来其二次创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倘若顺利度关,就可以在更高平台上发展,展翅腾飞,一日千里。但就是因为技术关没有把握好,在质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抱着侥幸心理强行上市,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烧钱不说,前途尽毁,给世人留下了无限遗憾。

  日期:2011-05-07 20:39:02
  还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南方某润滑油企业,凭借着一流的营销手段和优质的员工队伍,在短短的几年内,将年营业额做到了2个亿,在当时市场环境下也算是放了卫星。但在快速成功面前,老板的大脑开始犯昏,刚开始是往其生产的防冻液掺兑海水,在发现没有出现问题之后,第二年干脆直接以海水充当防冻液。由于最初产品销售异常火爆,老板也是大发横财,但随后汽车水箱腐蚀事件大面积暴发,企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信誉受损,索赔不断,本来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销量也急速下滑。该油厂在继续坚持了一年多之后,最终走向破产,还拖欠了大批员工工资。

  日期:2011-05-08 09:21:25
  也许有朋友认为这两个例子比较极端,不少人在偷奸取巧中捞到钱之后,就选择迅速退出或跑路,根本不会少钱,华丽转身去做其他项目,甚至可以举出不少这样的例子。谈到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靠弄虚作假取得成功之后,即使去运作其他项目,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摆脱不了惯性思维影响,也就是说还很有可能去偷奸取巧,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另外,靠旁门左道取得财富之辈,一般并不真正懂得运营,还好自以为是,又想通过某个项目来保值增值,最终项目选择不慎,其投资往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所快速积累的财富又以很快的速度释放回了社会。

  日期:2011-05-08 16:01:0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