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22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信息资源还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爆炸式扩散。主要你用些心,实际上就完全可以获得大量的免费公共资源。在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电视专题节目视频在互联网上可以供你随时随地进行观摩,互动百科是一个在线动态更新的强大知识库,社区和文档分享网站为你感受一流企业的培训材料提供了便利,各大门户网站的公开课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世界顶级名校的课程,空前发达的出版业使得最前沿的理念和模式传播周期越来越短,各种虚拟圈子使五湖四海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人聚在了一起。换而言之,信息传播越来越扁平化,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

  日期:2011-09-25 11:43:41
  但这一切在十五六年之前,都还完全不可想象。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衡量一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实力,图书馆藏书数量、结构和更新速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另外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触到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为前沿的知识。譬如当年的清华和北大,在这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他们不但在各个学科上拥有国内数量最为庞大、结构最为合理、更新速度最快的图书资源,还可以隔三差五将国内各个领域的前沿专家请过来做讲座。同属“211工程”的重点大学,能在这两方面与清华、北大匹敌的,少之又少。能够在清华、北大上学,或者能到首都北京读书,成为当年国内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孜孜以求的一大梦想。因为能到这些地方读书,就意味着你有机会掌握更大的和更为前沿的信息量,这些对于你的就业和日后发展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日期:2011-09-26 18:42:53
  事实上,当年知识更多地被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所垄断。在那个时代,文化中心并不简单是一个形象说法,这里面隐藏着前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相对封闭的一种传播模式。回溯到十五六年之前,你要想系统接触某一方面的东西,必须得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去深造,一流院校和三流院校的毕业生在水平上基本具有天地之差。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拥有MBA学位的人生,在职场上是那么的炙手可热,而他们当时所学的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常识。

  日期:2011-09-29 17:05:01
  互联网来了,更多的公共资源来了,信息传播从发出者到接收者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是即时性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以惊人的速度被颠覆。譬如世纪大讲堂节目,基本都被传到了网上,无论你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还是在西部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只要你能够接通宽带,这些前沿的讲座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听去看,甚至是反复玩味。除了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上传之外,大量的前沿培训课程、网络视频深度访谈、一些高手们的最新成果、热点疑难问题的深度专题,都可以比较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找到。

  日期:2011-10-01 09:27:01
  在现有的扁平化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讲,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的话,即使身处三流高校,几年下来专业方面的水平未必比北大的学生弱;假使你没有去读硕士博士和上研究所,某方面的造诣也未必比科班生差。也正是这十五六年来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一批又一次的草根专家脱颖而出,不断挑战着体制内专家们的权威。换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倘若你在偏远的县城,能把“二十五史”凑齐,已经绝非易事,能借鉴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自成一说,更是难上加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

  日期:2011-10-01 20:08:11
  我的一位同学,在县城某事业单位上班,基本上是年纪轻轻,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一张报,一杯茶,一整天,就把时光打发掉了。由于沉闷得实在发慌,就开始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潜心研究二十五史、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四五年下来,竟自成体系,将现实、历史和小说等元素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处处折射出对千秋以来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的深刻把握,诙谐幽默,发人深省。前前后后有一百多万字,在天涯上做了一下测试,基本篇篇都受欢迎,被斑竹推荐到首页位置。这当然与他个人努力和悟性有着直接关系,但倘若没有互联网这个平台的话,他的这个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日期:2011-10-04 16:43:42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的很多东西,其实就“躲”在某个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角落,它是一种公共资源,但不同人寻找和整合起来,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和领悟方面。实际上,这往往又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检索、整合及挖潜能力之上的。或者说,当我们面对同样的公共资源之时,谁比别人更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谁有能力挖掘到更系统的知识,谁能这些东西很好消化并提炼和整合出全新的体系,谁就是真正的时代骄子。也许有人认为思维框架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思维框架一旦成型之后,对原料的把控程度就成了竞争的制高点。这就如同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可能完全一样,员工素质也相差不大,但由于原料的不同,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品质上照样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日期:2011-10-05 09:13:02
  目前,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仍未彻底完成,因此通过互联网和出版物获取知识还存在着系统性较差的问题,而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无疑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从近十多年来的情况看,这个系统性问题,正不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随着时间持续推移,通过新兴渠道获取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也会越来越强,其程度亦是更加逼近传统方式。

  ——
  日期:2011-10-07 21:16:54
  (028)
  铁律之二十八: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之人,一般来说都对该领域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对特定领域痴迷,即使表现的再懒,他在这方面实际上付出的努力要比其他人多好多倍,而且关注效率和领悟能力往往也要比别人高好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某方面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名成家的概率也会大为提升。这一现象基本被社会所广泛认可,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存在非常大的兴趣,因此在关注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心情非常愉悦,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消化和领悟的效果自然不同于你不太喜欢的领域。第二、当你一旦对某个领域产生巨大兴趣,你会不厌其烦地琢磨很多东西,在这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数倍于其他领域,而产出数倍于其他领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第三、因为感兴趣,这个方向你更容易积极地坚持下去,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时间、精力和智慧汇集在一起,终将酿就事业上的造诣。因此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之人,一般来说都对该领域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当你对某个领域产生一种痴迷,你在这方面就比较容易出成就。

  日期:2011-10-08 08:28:0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