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26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4-25 00:43:14
  【后记】
  神亭一战过后,孙策指挥大军开始攻打曲阿,刘繇难以抵御,遂弃城而逃,他原本想投奔会稽的王朗,后接受军师许劭的建议,经丹徒(今江苏镇江)溯江而上,转而前往豫章避难,并最终滞留在了彭泽(今江西彭泽)。在刘繇这段异常落魄的日子里,作为属下的太史慈始终一路跟随,不离不弃。
  为了将对抗孙策进行到底,太史慈又趁着孙策的势力尚未覆盖丹杨全境之际,独自潜藏在芜湖,自称丹杨太守,后进驻泾县,并在当地设置府衙,还召集到了不少地方武装,他的计划是打算先招兵买马,有了一定实力后再与孙策决一死战。

  而孙策在那段时间正忙于消灭王朗和许贡等势力,直至平定了吴郡和会稽,才逐渐调整部署,率军攻打以泾县为中心的丹杨南部七县,这一次,势单力薄的太史慈终被孙策擒获,这对沙场冤家得以再一次直面相对。
  见面后,孙策亲自为太史慈解缚,然后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
  “子义,还记得神亭交战时的情形吗?倘若那时你把我擒住,会做怎样的处置呢?”
  “未可量也。”太史慈回道。

  齐鲁汉子大多实诚,性情直爽,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但从太史慈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明显是给孙策(同时也给自己)留了余地,算是分别都照顾到了双方的面子。
  孙策通达人情,自然能够领会太史慈话中之意,听后报以一阵爽朗的大笑,算是巧妙地结束了这个有些尴尬的话题。
  笑过后,孙策表情一变,正色道:“今后江东之大业,请子义助我共同开创!”
  太史慈一听,也旋即变得严肃起来。
  器量啊!这正是英主所具有的器量,刘繇实难望其颈背。
  子义于有生之年,得遇这等非凡之主,纵万死,亦无憾矣!
  日期:2015-04-25 13:31:48
  就这样,由于感怀孙策的义释之恩,加之被孙策豁达大度的风采所吸引,太史慈终于诚心归降,从此投入孙氏麾下,而后先是得拜为门下督,再被授予折冲中郎将之职。

  不久,刘繇所部发生内乱,其派往豫章担任太守的部下朱皓被笮融袭杀,于是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刘繇都把精力用在了平定内乱上,直至笮融被攻破败走,终为民众所杀。
  消灭笮融这个祸害四方的贼人,刘繇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这头来自北方的龙蛇心力衰竭,终陨落于潮湿多雨的南地豫章,时年四十二岁。
  恰于此时,孙策举兵西征,路经豫章,得知刘繇病死的消息后,他表现得极有君子之度,不仅一手承办了刘繇的葬礼,还妥善安置其家眷。
  如此善举,也相应获得了扬州知识分子群体的齐声赞誉,如王朗在北归前,就曾特地遗书孙策赞道:

  “我听说您以仁厚代轻薄,以仁德报怨恨,沉痛哀悼刘繇的病故,收整他的尸骨,怜悯刘氏的后人,养育他的遗孤,抛弃以往所存的猜忌,饯行六尺之躯的嘱托,这实属一种重视恩德情分,可以美誉名声的好品行啊!从前鲁国虽然对齐国有怨忌,却从不会为此而废弃丧事之礼,《春秋》赞赏这种行为,称它是符合礼仪的,所以良史才会加以借鉴,乡学才会有所赞誉,你现在的行为,不也同样如此吗?!”

  日期:2015-04-25 21:56:05
  刘繇死后,他的万余名部曲本想投奔豫章太守华歆,但华歆死活不肯接收,使得这批人无所依附,不知去往何方,整日惶恐难安。
  孙策一得知这个情况,马上派太史慈前往招抚。
  太史慈临行前,孙策还亲自将他送出吴县的阊门,一路上两人的手十指相扣,离别之情加不舍之意,溢于言表。
  孙策问:同行需要多少人手?
  太史慈答:数十人足矣。
  孙策再问:何时能归?
  太史慈再答:不出六十日。
  太史慈走后,略带醋意的孙氏诸将开始议论纷纷,许多人都说太史慈乃新降之人,这次离去,极有可能就此留在豫章,为其老乡华歆出力,或西投江夏,借道北归,反正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回来了。
  孙策听后不以为然,反倒自信满满地说:

  “诸位的判断都不对,孤其实早想好了!子义虽勇而刚烈,但绝非那种朝秦暮楚之人,他不仅有勇,更兼有谋,其志合乎道义,贵重而然诺,一旦意许知己,便誓死不相违背。再说除了孤以外,子义还能找得到更加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大家尽可放心等待就是。”
  而太史慈也的确没有辜负孙策的信任,六十天时限一到,他就带着那万余人马如期而返了。
  其实太史慈的豫章之行,除了受命招抚刘繇部曲外,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秘密查探豫章郡近况。因为孙策的战略规划是很远大的,西征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了豫章,希望太史慈能为自己先打探清楚豫章郡两个方面的实情:
  一是华歆的为人如何,担任太守后又有哪些得力的施政方略;二是庐陵、鄱阳两处地方的民众是否倾心附之。
  显然,孙策此举是在为日后攻打豫章作必要的准备,而太史慈也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回到江东后,他马上将掌握的情报对孙策作了详细的汇报:
  日期:2015-04-25 22:00:05
  写了不少,全部上传,让大家看得也爽点,嘿嘿。

  -----------
  首先,华歆是一个正人君子,有德行,但魄力不足,他在豫章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对百姓不应多加干涉,故而也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施政措施,可见野心不大,顶多只为求个自保而已;
  其次,目前豫章郡的局势很不稳定,可以说是派系林立,各县闹独立的现象很严重,其中丹杨人僮芝擅自割据庐陵,还诈称被诏令为太守,鄱阳的豪强势力也同样不服管辖,在当地公然另立府衙,阻兵守界,拒绝接纳华歆派来的官员,而华歆似乎没有办法平定这两处地方的内乱(或者说是听之任之)。
  另外,近来海昏县(今江西永修)的上缭又聚集了五六千民众打算闹事,对于这一异动,华歆同样只能干瞪眼。
  孙策听完太史慈的汇报后“拊掌大笑”,从而更加坚定了夺取豫章的信心。
  除了上述表现,太史慈自投靠孙策后,在军事上也屡立战功。

  先是在讨伐麻、保二屯(此事以后还会有所提及)时,太史慈亦随军前往。期间有个贼兵不知死活,在屯里的城楼上一边用手扶住楼棼(城楼上的柱子),高声毁骂孙策军,太史慈气不过,当场瞅准了那人的手臂,引弓射之,利箭准确命中目标,不仅刺穿其手腕,更牢牢地钉在了楼棼上,惹得孙策军将士无不兴奋高呼。
  又有刘表之侄刘磐,素以骁勇而知名于荆州,此人受刘表的指使,经常在扬州西面制造摩擦,屡屡犯边,为此孙策特别将海昏、建昌等六县独立出来划成一个防区,拜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坐镇海昏,主持该防区之军务,专门抵御刘磐的侵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