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49节作者:
晋观 日期:2012-07-28 10:47:37
我确实没有解释我判语的理由。但我说话从来是有理由的,并非扣帽子的无畏攻击。
例如你认为7个小国互相打,和两个大国互相打,其消耗程度用国的个数比较,小国一定多,这结论还值得赞叹,这合适?
还有,你说文学算了经济账,没算政治账,这是事实。可御史算了政治账,没算经济账就对了?
况说理由,有的也不便展开。
例如,我判断武帝改变文帝对匈奴政策为错,是我判断消灭匈奴的目标无法实现。
因消灭匈奴,战术上必须能达到速战、聚歼。速战,又必须目标明确,且匈奴愿意决战。但人家平时为民战时为军,人家的攻击目标在哪里?就算你发现人家的集结地了,你攻击,按匈奴习惯,一看打不过就跑了,人家有广大的疏散腹地,却不需要保守任何一地。怎么聚歼?这时,如追击,则粮草不济,不追击,空耗粮草。我据此结论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有天然的劣势。
权衡利弊,若非不得已,武帝应继续外交努力。
另需要说明,消灭匈奴的方略只能是诱敌深入,匈奴不上当,只能沿边骚扰抢劫,收获少。这时给高层以利益,让其为利益阻止部落王的抢劫行动,高层觉得合算的。长期结果,必然是:
要么匈奴高层和部落王内讧,要么高层防止内讧,突入内地进行大规模抢劫,创造出诱敌深入的条件。
--------------------------------------------------------------------
御史当然会算经济账,连太史公都在平准书里列出了霍去病一次出征损失的马匹和赏赐的耗费,作为专职人员的御史肯定精于算计。之所以说文学不算经济账,并不是指他们不懂财政平衡,而是指他们不懂长远大计。没有汉武帝对匈奴的大扫荡,使得后来昭宣时期匈奴始终不敢如文景时代这般放肆,如何来保证国内经济建设大环境的安定呢?
至于你说的汉军不可能彻底消灭匈奴等牧马人,我也赞同这个观点,在“忧边第十二”的总评里,我已经表述过我的观点。但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汉武帝时汉军深入漠北追歼匈奴是有史以来农耕民族第一次深入草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这个追歼效果如何,当时没人知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像我们可以纵观古今前车之鉴、总结前人得失后,能很容易的得出现在的结论。所以我认为对汉武帝的伟大尝试不能持否定态度,就像我们今天不能轻易对宋人用岁币来花钱买平安的行为嗤之以鼻,若无宋朝的教训那么后人还会多花这冤枉钱。
日期:2012-07-28 12:28:31
原文:
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跖耒而耕,负檐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騊駼駃騠,实于外厩,匹夫莫不乘坚良,而民间厌橘柚。由此观之:边郡之利亦饶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于计也。”
日期:2012-07-28 13:11:42
批:
针对上述文学们对边疆地区的轻视,御史对文学们的说辞展开了反驳。首先御史指出,以中原为核心的内地农耕地带已经明显人多地少,并且也不利于放牧农耕所需的牛马等牲口,“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而且人们的劳作又很辛苦,但还未必能吃饱穿暖,连公卿上朝也只能用牛车,“民跖耒而耕,负檐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接着御史谈到,自从汉武帝开疆拓土以来,牲口不足的问题都解决了;非但无不足,还大大充裕了,以致民间不是好马都不骑,连橘柚这样的稀有瓜果都吃腻味了,“匹夫莫不乘坚良,而民间厌橘柚”。所以御史得出了“边郡之利亦饶矣”的结论,对文学的说辞予以反驳。
御史的说法,和前文“通有第三”中大夫对边疆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边疆问题上的态度是很开明的,认识到了边疆和内地在经济和资源上是互补双赢的关系、而非不毛之地。御史在此尤为强调“马”的重要性,因为在农耕时代马是速度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并且是很重要的军需物资。没有大量马匹的话,征战草原就根本无从谈起,民间商贸活动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自秦汉以来的历代中原王朝都把马匹看得无比重要,产生了专业的养马机构(如汉代的太仆)和马市贸易制度,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军国大事和国计民生。而内地农耕区的自然条件又不利于养马,缺少上好的草料来喂马,所以和草原民族的交易就不可避免;没了草原输入内地的良马,中原的马匹就会慢慢耗尽。
面对御史的反诘,文学们会如何接着应对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