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25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帮助鲁智深出家的赵员外家就是这么一户有钱人。在小说里他说:“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说的就是提前买度牒的事。
  佛教的习俗是,人出家以后就要抛弃到世俗的名字,重新起一个法名。
  小说里,鲁智深完成受戒仪式之后,“首座呈将度牒上法座前请长老赐法名。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赐了法名,“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付与鲁智深收受。”
  说明张员外买的是一张空白的度牒,上面“法名”等栏是空着的。等鲁智深出家以后,再把他的身份都填上。此时鲁智深就是一个“合法”的出家人了。
  日期:2012-07-18 16:00:02

  101
  了解了轮回说和佛教出家的规定之后,我们才算了解了佛教的全貌。
  佛教不仅有严谨的学术理论,还具备完整的解脱方案。
  我们前面说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
  出家对这三学都有好处。

  受戒是出家的核心标志,出家能通过集体生活,更好的帮助修行者守戒。
  出家者可以过更有规律、更安静的生活,所以也有助于禅定。
  出家能接近更多的佛学学者,接触更多的佛学资料,所以也有助于慧。
  因此,出家是佛教徒最好的修行方式。
  所以慧远被道安的佛法折服之后,就不只满足于单纯的学习。而是要出家修行,亲身实践佛法。
  慧远虽然家境尚可,但是没有办法彻底改变道安僧团的经济情况。《梁高僧传》说慧远出家以后“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连破僧衣都常常穿不上。生活条件很差。
  但就算是这么艰苦的游学生活,也不能保证。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叫慕容复的角色,成天做着光复“大燕国”的梦。这个“大燕国”,就是在道安50多岁、慧远30多岁的时候崛起的。慕容氏在今天的东北、河北一带盘踞,纠集了一支大军打算征服中国。我们看中国地图,从河北南下,首要的目标自然是道安僧团活动的河南、山西一代。
  慕容氏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上战乱不断。道安实在呆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僧团离开了居住50年的北方,南下避难。

  日期:2012-07-18 16:10:32
  102
  走到新野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队伍太庞大耗费太高、不易行动,也可能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佛教,道安决定分出一部分徒众去其他地方传教。
  道安要是真想分徒的话,在北方游学时候随时都可以分。所以此次决定,恐怕被迫的成分居多。在这窘迫的境地里,道安难免会回想自己的一生:既有自己和佛图澄被奉为国师的荣耀、又有因为战乱而过的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于是他发出了感叹: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被后人反复引用。因为它直截了当的说清了宗教和政权的关系。
  固然,在大部分的宗教看来,皇帝也不过是有待教化的普通教民。宗教有了大发展,教徒会归功于神力。宗教受到了打击,教徒会说这是因为大众不虔诚而受到的惩罚。总之和世俗政权一概无关。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我们见到的,是世俗政权决定着宗教的兴亡。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皇权极强的国度里,无论是哪个宗教,有皇权青睐什么都好说,皇权要是厌恶就只能躲在一边画圈圈。要想兴盛本教,必须要“依国主”。道安只是把一些信徒不愿意承认的规律老老实实的说出来而已。
  这还不是中国特色,生活清苦的印度僧人同样有现实的一面。
  季羡林先生在小乘的佛经中翻出这么一条令人吃惊的规定来:
  “和尚同商人同行,如果想放屁或者大小便,必须到下风去,不能在上风,免得熏坏了商人。”
  这说明印度僧人并非完全超然俗世,也会主动讨好商人。
  而且,从佛理上严格讲,攀附豪门也不一定就等于趋炎附势。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嫌僧人势利,质问说:“你们僧人为什么总要进富贵之家呢?”僧人回答:“在你们眼里我进的是富贵之家,在贫僧看来,如同进穷苦之家一样。”
  意思是说,既然佛教不分贵贱,在佛教眼里富贵和贫穷没有区别,那我就进富贵之家又有哪里不对了呢?当然,这话如果是由那些总是专门进富贵家的僧人来说,就有点狡赖的感觉了。
  日期:2012-07-18 16:20:24
  103
  分徒以后,道安带着包括慧远在内的剩余徒众来到今天湖南省最北端的襄阳市。此时的襄阳掌握在东晋帝国的手中。换句话说,是南方汉人统治的地方。
  道安早已经名满天下。因此以当地最高军事长官朱序为首,整个襄阳地区的官僚、豪门对道安都非常尊崇。他们出资为道安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连东晋帝国的皇帝都下诏说,要给道安“俸给一同王公”——要像对王公贵族一样的供养道安。

  在襄阳,道安僧团安定的生活了十几年。
  这是研习佛法最好的机会,但是道安和慧远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道安虽然在威望上已经成为当时最有名望的佛学家,但是研究佛学的远不止他这群人。在一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问题上,道安和其他佛学家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我们前面说,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无常”还不是最常用的说法,佛教最常说的术语是“空”,用来强调事物本质虚幻的一面。我们常听到佛教讲“四大皆空”,就指的是这个“空”。
  但“空”是不是就等于绝对的虚无?佛是不是也是“空”的?对于这些问题,当时的中国佛学家们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列举一二。您不用细看它们,我只是想向您说明这些的分歧多么难以调和。您大致看一下,只需要感受到这些论证个个气势磅礴,结论却又千差万别,就可以了:

  ——有的人说了:佛教解脱的关键不是消除欲望,不再造业吗?消除欲望、不再造业,不就是要通过认识到万物并非实有,破除“法执”、“我执”来实现吗?那还用问,“空”的意思肯定是“虚无”啊!要不还怎么修行啊!
  ——但是有的人说:你要是说万法虚无,难道说佛祖、佛法也是虚无的吗?假如佛祖是虚无的,那你怎么还能听到佛祖的教诲呢?佛祖的教诲、你的修行是不是也是虚无的呢?你的修行也是虚无,那你还修行个什么劲儿呢?所以佛祖、佛法不可能是虚无的啊!肯定是实有的。
  ——但有人会说,假如佛祖是实有的,那么佛祖做的种种事,比如传播的教义,对我们的影响,是不是佛祖所做所为而生的果?佛祖是实有的,那他做的果是不是实有的?这些果又不断产生新的果,这影响不断扩散越来越广,是不是逐渐就是万法实有了?
  还有人问:桌子到底是不是虚无的呢?假如桌子是虚无的,那我们还能往桌子上放东西吗?假如所有的物质都是虚无的,那僧人还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穿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