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8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只用一句“宗教”来解释张角的成功太过潦草。仅仅是所谓的宗教崇拜,并不能说明太平道到底如何取代汉政府那庞大的文官机构。
  宗教虽然对百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束缚力,省去了政府对民众管辖教诲这一步。但它仍旧无法飞过帝国无数的崇山峻岭、田野阡陌。它仍旧需要庞大的传教和管理人员,将信徒们一个个从乡野中带出来,组织他们行动、照顾他们吃穿。

  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教会要有符合民众诉求的教义,有直白的口号,有言之凿凿的神迹,有鼓励教徒传教的政策,有定时的宗教活动。还需要严格易行的教规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佛教和基督教的这套系统,都并非一两个人发明。
  释迦牟尼和耶稣本人只是专心于传播教义,并没有为组织宗教制定详细的规程。具体如何组织、宣传和维护宗教等等技术问题,都是后来的佛教徒和基督徒们,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完善的。
  张角当然不可能自己想出这么完善的宗教系统。他抄袭了。
  在太平道成立前不久,东汉帝国出现了一些佛教僧团。这些僧团使用的是印度佛教徒们已经发展了六百多年的成熟制度。上述口号、戒律、组织结构一应具备。张角把这套系统稍作修改,用在了太平道上。之所以张角之前的农民军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佛教僧团在东汉末年才刚刚出现。

  和张角同一时期,中国还出现了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无论主张、形式都和太平道相近,也是几乎一夜之间凭空出现。这当然不是巧合,是因为张道陵和张角都是第一批模仿佛教僧团的人。
  事情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传承自印度的佛教僧团刚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其先进的宗教系统就立刻被如张角和张道陵这样的聪明人发现并迅速模仿。因此太平道直接跳过了佛教六百年的发展过程。十几年前中国还毫无宗教的影子,十几年后突然冒出了40万人的太平道。因为太平道跳跃式的发展,所以汉朝官员才会毫无经验准备,对明目张胆的黄巾军反应极为迟钝。

  世界各大宗教从来都是“不依国主而法事难立”,像张角这样不和统治者媾和,在政府眼皮底下发展出能倾人国的实力而不受干扰的,在世界宗教史上恐怕仅此一家。
  我们因此可以说,汉末的这场倾覆了帝国的宗教战争,其根本原因并非来自道教,它是印度佛教带给这个古老国家的第一个惊讶。
  日期:2012-07-12 14:30:28
  27
  然而上面的解释,还是有漏洞。
  我们今天把佛教庙宇称为“寺”,是因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庙宇是汉明帝时建立的“白马寺”。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寺”是汉时政府机构的名称。比如“太常寺”、“太仆寺”、“鸿胪寺”,都是政府部门的名字。“白马寺”在汉明帝时代,就是个专门接待外国僧人的政府机构。
  白马寺怎么来的呢?
  有个传说。说有一天汉明帝梦见一个冒着金光的神人。他醒来后问大臣,大臣说这是西方佛教的神仙。于是汉明帝派人到西方请来了高僧,建立了白马寺,也就引入了佛教。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佛经,因此“梦见神人”之类的情节,可信度并不高。但是学者大多认为,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汉明帝之前。
  问题是,汉明帝比张角起事早了足足一百多年呢。

  也就是说,虽然佛教僧团是在张角时代才出现的,但三三两两的佛教传教士,来中国已经一百年了。我们前面说过,不要拿古人当笨蛋。那么在张角起事之前,汉朝知识分子有足够的时间从外国僧人那里学习佛教历史,了解佛教是怎么回事。哪怕只学个一知半解,到了汉末的时候,也不可能像前面讲的那样慌乱无知啊。
  日期:2012-07-12 14:53:26
  28
  还有一件更离奇的事。
  西晋的时候,有个道士撰写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说老子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老子的生平主要载于《史记》。《史记》里说,老子最后出了西关,不知所终。正好释迦牟尼居住在印度,在中国的西边。而且老子和释迦牟尼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于是《老子化胡经》就说老子出了西关,其实是去教诲释迦牟尼了。
  佛教徒当然无法忍受这个说法。还有佛教支持者照猫画虎撰写了《清净法行经》,声称老子、孔子、颜回全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总之佛教界对此非常愤怒。

  但其实,“老子化胡”的说法在汉代就有了,始作俑者竟然是佛教徒。
  这怎么可能呢?
  日期:2012-07-12 15:04:14
  29
  您暂时放下这两个疑问,我们先去看看汉武帝干过的几件笑话事,放松一下。
  汉武帝的名字叫刘彻,后人根据他的谥号“孝武”而习惯称他为“武帝”。所谓“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其继承人、亲属和重臣们商议而成的名号,用以区别之前的各代帝王,也用来为帝王的生平盖棺定论。如果真的像有些电视剧里演的,有人当刘彻的面称他为“武帝”,那么刘彻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等问明白了对方所指,那一定会以“大不敬”罪名予以处罚。

  “大不敬”在古代,是个很常见的罪名。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严,古代皇室的规矩特别大,在皇帝面前稍有疏忽,都可能属于“大不敬”。
  以这个背景来看,下面这些汉武帝的求仙事迹就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武帝57岁高龄的时候,有个方士报告说在离首都长安400公里远的地方发现了仙人的踪迹。
  武帝信以为真,立刻兴冲冲的赶过去,却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此时皇帝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于是严厉质问报告这事的方士:你小子过来,你这是在骗我吗?
  那方士却不慌不忙的说:皇帝呀,是您求着见神仙,不是神仙求着见您啊!您这么心急火燎的,当然见不着神仙啦!
  ——你觉得这像是在解释么?

  结果武帝竟然消去了怒火,反而按照这位方士的要求,在各地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和庙宇,以方便求仙。
  这还不算什么。
  有个方士拉了一个帷帐,在后面搞出一个人影,跟汉武帝说这人影就是您死去的妃子,武帝就信了。
  有个方士说有只牛有异象。皇帝命人把牛肚子剖开,里面果然有块写了字的帛。然而武帝仔细查看,认出帛上的字就是那方士的笔迹。皇帝终于明白自己上了当,一怒之下把那方士杀掉了。
  可气的是,杀了不久武帝就后悔了。他竟然还相信那骗子真有本事,懊悔自己错杀了人才。于是武帝又接见了那骗子的同门。同门来了后,竟然傲慢无礼的质问皇帝说:

  ——我可不想跟我那个前辈一个下场啊!
  面对如此无礼的言语,武帝却硬着头皮撒谎:
  ——您瞧瞧,您这哪儿的话呀,你那同门是吃马肝死的嘛。
  武帝不仅不恼火,反而加倍宠幸此人,不仅封为大将军,还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亲生女儿嫁给了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