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凶猛——真正好看的极简货币史》
第21节作者:
赖师楚 日期:2012-07-20 23:54:36
当荷兰的股票交易所成立几年之后,一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这是一个连当时政府最高级的顾问都一时间百思不解的事情,那就是:金银与货币比价在政府降低干预程度的情况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货币小幅度的稳定贬值;国民收入逐年稳定增加。这里将其归纳为“三项稳定”。
出现“三项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由于股票交易所的成立,过去那些在金银以及货币上做投机买卖的投机商们转而从事股票投机,股票投机对于他们而言既有利可图,又规避了货币和贵金属投机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
荷兰政府为了解决股票交易中现金交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烦恼,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促使该银行成立的还有许多基本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贸易的不断增长,贸易的逐渐巨额化),由荷兰人经营的这家银行做生意的方式与同时期的欧洲各国略显不同,他们既与自己人合作,同时又可以接受与任何外国人的合作,甚至与荷兰开战的国家亦可以合作,敌国的商人和百姓可以自由的在荷兰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并与荷兰人同时享有各项服务,由于有巴伦支所创造出的信誉神话在前,各国储户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利益会蒙受损失,在银行不披露准备金数据的情况下,人们依然放心的将自己的钱放进荷兰人的腰包,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的不断增大;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贸易取得节节胜利,贸易船队数量不断增加,在给荷兰带来丰厚物资的同时,也让股票市场的信心空前高涨,更多的投机商放弃了古老的货币把戏,纷纷奔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推动荷兰走向强盛的并非强大的军队炮舰,而是一种新的、过去从未有过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贸易流通量最大化,同时也让贸易流通速度最快化,而隐藏在这种模式背后的,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资本主义”。
当时的荷兰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可以说是最纯粹的资本主义,它在资本运作的方式上史无前例的摆脱了政治、宗教、民族等宏观主义的框架,但在根本利益上却又有着牢不可破的利己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让这个长期靠卖鱼为生、遍地沼泽、寡农业、无工业的国家成为了当时世界的超级霸权。
下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英国。17世纪,英国是“三十年战争[1 (1618年—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整个欧洲参与其中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由于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等多重因素所导致的,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端,最终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而告结束。 ]1”的参战国,之后又经历了由自封护国公的克伦威尔抗大旗的皇权内战,紧接着是“英荷战争[2 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了击败商业竞争对手荷兰,保护刚刚起步的海上贸易与殖民地利益,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三者统一的经营模式。]2”,打完之后又马不停蹄的同法国开战,对这些战争本身我们不需要作理会,它只是个背景,问题是这种打法,钱从哪里来?
17世纪末英国货币体系迎来了自格雷欣改革之后的第一波动荡,战争开支基本上绑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正在将这个国家拖入深渊。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继续打下去,先不论国家经济能否支持的住,财政与军费已经成了燃眉之急。正当统治层为此愁眉苦脸之际,一个比较聪明的家伙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国家可以利用债券来募资。
当时由于政府在战争上表现出的不顾民间疾苦的姿态,导致政府信用大打折扣,老百姓根本不买这个账,原本的债券都卖不出去,再增发新债券,纯粹是浪费纸。面对国王的叹息和摇头,这个家伙并没有退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讲给国王听,国王听了之后两眼放光,心想这也可以?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之后皇家开会讨论,决定发行一种债券,以国家税收作为付息的担保,并附加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信誉来辅助债券的信用链条,这种债券在发行后为了显示它和普通国债的区别,在样式设计上给它加了一圈金边,著名的“金边债券[3 17世纪,英国政府经议会批准,开始发行了以税收保证支付本息的政府公债,该公债信誉度很高。当时发行的英国政府公债带有金黄边,因此被称为 “金边债券”。
]3”就是这样来的。
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人们对当时的“金边债券”的认知程度都略显不足,因为人们过度的将重心放在了对这种债券的信用评估上,而忽略了当时债券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这种“良苦用心”体现在债券发行的方式上,政府既没有严格的规定以记名债券的方式发行,也没有明确规定以上市债券的方式发行。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发行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英国政府并非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因为当时有英国顾问的成员曾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探取情报并学习金融知识,这就说明英国政府不太可能忽视债券发行方式的问题,故意为之似乎更接近于事情的真相。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很简单:当政府将债券信用提高但发行方式却没有做出严格规定时,债券交易中的投机空间就会增大。第一批人买到之后,由于政府的不断宣传鼓励,当大众对债券利息的期望值上升之后,在购入时的成本价上添加一个合理的溢价就可以轻易转手,这样一来,原本的中长期国债流入市场之后在短期内就会不断被炒高,在一个单位周期内价格被炒的越高,说明它的上涨幅度越大,老百姓通常不会意识到背后的庄家,只会简单的认为这玩意儿升值的够快,这种时候政府发行第二批债券的话,就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募集到一大笔款项。
到这里,相信会有不少人提出一个疑问:如果到时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那该怎么办?这的确一个大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终极问题。其实他们有的是办法,因为17世纪的欧洲在金融操作手段上与中世纪之前完全是两种水平,这种水平的差距在风险评估的手法上就可以明显体现出来。相信当时的英国政府一定做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内容结构大致如下:
假设今年一年里,政府为了打仗而发行的债券年回报率是5%,债券总面值占当时财政年收入的50%,这笔债券以十年为限。1,如果每年偿还一次利息,那么利息始终按最初本利计算;2,如果十年期一次偿还本息,则按复利计算。现在有30%的债券以方式2进行偿还,70%以方式1进行偿还,试问在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小于等于1%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十年后清偿债务?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数字游戏。你可以将其中任何一个参数换掉,代入自己的数字进行计算,如果你能够从中求出解,那么自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无解的,因为债券本身必定存在着某种欺骗性掠夺,对于英国的皇家经济学家来说,如何在无解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它有解,这就是财务顾问们的使命。
事实上完成这项使命的难易程度并非取决于命题求解的可能性,而是在于求解过程的合理性,最大限度的避免破格求解。当货币为政府所掌控的时候,政府如果对自己发行的债券的偿还力出现不足,那么完全可以依赖货币的力量解决问题,制造通胀便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