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第15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的机会被白白浪费掉了.
  秦国一直以来有两个梦。一个是几百年来的梦想,秦国的士兵能够冲出函谷关,
  在东方中原的土地上站稳脚,让秦国不再成为那些自认为是文明国家的人能够

  随时选择性忘记的,偏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蛮人国家。
  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收回被魏国侵略占领的河西地区,洗雪几代人以来的耻辱。
  这样好的战争时机,正是实现这两个梦,起码其中一个的好机会,这样的好机
  会被浪费掉,无疑是令人惋惜的。这到底是什么事情造成的结果呢?值得探讨。
  日期:2012-07-15 12:10:39
  由于我们看到的记载是来自秦国的官方历史记载,而秦国的记载又是一向以报

  喜不报忧而闻名的,所以,当我们发现这么重大的战争却语焉不详的时候,就不
  免怀疑其中有什么猫腻之处.
  记载不清,就只能尽量的猜测.按照我的猜测,这个时候魏军在明显的弱势情况
  下,合理的做法是利用防御工事以弥补防守兵力上的不足,争取多延缓秦军的进
  攻步伐.毕竟从魏国迁都到大梁的时候开始,它就已经确立了西线防守为主的战

  略,而且也已经修筑了以河西长城为主的现存防御工事.
  日期:2012-07-15 12:24:48
  按照秦纪的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商鞅曾经率军攻占了安邑,但是具体过程没
  有记载.这里就产生了几个疑问:1.虽然魏国已经迁都,但安邑依然是魏国河
  东地区的交通和经济中心,甚至也可以说是魏国整个西部(包括河东河西两

  个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它的位置已经相当深入魏国的领土纵深了.不首先占
  领拱卫安邑的那些堡垒和城镇,连其中一个这些堡垒城镇的名字都没有记载,
  秦军是怎么占领安邑的呢?
  而且这场战斗也没有任何斩首记录.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战争一般都要斩首
  上万才会记录在正史里面,但秦孝公时期斩首数千也是会被记载的,比如元里
  之战,斩首七千.象安邑这么重要的城市,守卫兵力应该远多于元里,它被占领,

  怎么说也应该有几万的斩首记录吧?
  攻占安邑的过程,连几千魏军都不需要击杀,这很奇怪.斩首授爵制是商鞅所
  推行的,在他在世的时候,应该是得到严格执行和记录的。
  日期:2012-07-15 12:50:35
  继续讨论

  2.安邑所在的山西西南地区,是起伏很大的高原和山地地形,而且魏国在这个
  地方的领土形状是很凌乱,不规则的,所以它并没有多少方便的好道路可供选
  择.一旦安邑这个交通中心被占领,整个河东地区的交通大部分都会陷入瘫痪,
  河西地区和魏国其他地方的联系也会象风筝一样悬于一线.
  所以,安邑被占领,魏国在整个西部地区的统治都会被动摇.就象蛇被抓住了

  七寸一样.这个时候,秦国应该集中兵力守住安邑,这完全值得.只要守住安邑,
  它就有望一举破坏魏国的整个西部防线,最终获得安邑靠秦国一侧的大量土地.
  秦国也有这个兵力,因为它不象魏国需要四面作战,商鞅可以把一国的兵力都
  集中在这一个战场上.
  日期:2012-07-15 12:56:42

  而魏国的正常反应是应该尽快行动过来,调集军队,收复安邑,打通交通线,防
  止局面的继续恶化.
  结果,按一般常理应该发生的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魏国直到前350年,在把
  东方战线的麻烦都解决掉了以后,最后才不紧不慢的反攻西线,似乎一点没有
  感觉到西线有什么紧要的情况需要处理.秦国也没有在安邑集中兵力防守,所
  以魏国反攻西线的时候也没有在安邑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甚至也没有记载在
  那里发生过战争.

  日期:2012-07-15 16:55:19
  继续讨论:
  3.虽然已经迁都,但安邑十年前都还是魏国的都城,它的被占领还是有很大的
  政治象征意义的.再加上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商鞅占领安邑,其意义和影响
  按理说完全可以和孙膑的桂陵之战相提并论.但是和桂陵之战的声名卓著,耳

  熟能详相比,除了秦国本国历史中的一句记载,整个战国时期似乎都没人注意
  到这件事情,也没人象传诵孙膑那样传诵商鞅的聪明才智.
  所以,对于这一古怪的记载,我认为最好的解释,仍然是这是一个伪造的历史事
  件,是李斯,赵高为了抬高商鞅编造的.这样才能方便的解释各种让人莫名其妙
  的地方,才能解释为什么魏国本国的史书竹书纪年里,对于安邑这样重要城市

  的丢失和收复,可以说是秦魏战争局势发展的两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却一句
  话的记载都没有.
  日期:2012-07-15 17:03:35
  更有甚者,秦纪里面接着记载的是,魏国在公子昂被商鞅俘虏之后才迁都.按
  照这个逻辑,商鞅攻占安邑的时候安邑还是魏国的首都,那这个事件的重要性
  更是难以估量了.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魏国被孙膑消灭了不少主力部队,正

  受到各国四面围攻的艰难时刻,这个时候首都被占领,显然会导致一段时间内
  对于战争的中央集中指挥的瘫痪,同时魏国的民心士气会受到重大打击,围攻
  魏国的国家的士气会大大提高,甚至会计划灭掉魏国都不奇怪.所以,甚至可以
  说商鞅占领安邑的意义比孙膑的桂陵之战还要重要的多.那秦魏两国的后续
  反应(完全没有反应)和其他国家和舆论的淡定表现(就象完全不知道这个事)

  就更不可思议了.
  还有,我们都知道,首都是魏国的国君,宗室贵族,高官权臣集中的地方,如果
  这个时候安邑还是首都,首都被占领,这些人居然一个都没有受伤,投降,或者
  被俘,被杀死的记载,也是太凑巧的事.就算他们都一个不漏的全部及时逃脱,
  为了避免商鞅派兵追击,把魏国这些养尊处优的高层一锅端掉,那也应该派人
  断后留守,而替这些最重要人物断后留守的任务也不可能随便派给一个中下

  级官员,这个断后的人物被抓或者被杀,显然应该值得记载在历史上了。
  日期:2012-07-15 18:39:54
  继续讨论:
  看来,这又是一个证据,说明李斯,赵高为了抬高商鞅,不放过历史书上任何一
  个可以做手脚的地方,以至于在前后的两条编造出来的记载间,自相矛盾了.
  商鞅并没有占领过安邑,这个事情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在史书上加入
  一句话,从而编造一个重要事件很容易,把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各方人士
  对于一个重要事件的合理反应都设想出来就比较难了.

  既然商鞅没有攻占安邑,那这段时间他在干什么呢?史书上关于这场战争另
  外有一段记载,内容是商鞅在前351年占领了魏国的领土固阳城。而这个时
  候离桂陵之战后秦国最好的进攻时机已经差不多过了两年了。固阳是魏国边
  境上的一个城池,过了两年才占领一个边境城池,说明商鞅的进攻并不顺利,
  而且可以说是很不顺利。

  日期:2012-07-15 18:48:08
  我认为,这个时候秦国的战略目标是趁机收复整个河西地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秦惠王时期,为了占领河西地区,大概斩首了八万敌军(也有说四万五千的),这并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秦献公一战就能斩首六万。
  从时间上算,在魏国把中原的主力军调回支援之前,秦国有三年的时间,(如
  果从魏国进攻赵国开始算就有四年时间),后来秦惠王基本占领河西也只用了
  两年时间,(前332-330年)而且秦惠王时期也没有听说同时在其他地方发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