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滞胀是必然的,且无可救药,那我岂不是和索罗斯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了么,为什么要说索罗斯唱空中国操之过急呢?所谓做空中国,就是赌中国的经济下滑股市、物价大幅度下跌,但目前形势下,大家感觉下,这可能么?看股市能大幅度下跌么?物价有可能大幅度下跌么?为啥我们的直觉会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因为还缺最后一涨。
目前我们的经济状态是这样的:传统的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丝毫没有改变,房地产依旧火爆,短期内对经济的拉动依然强劲,如果结合大规模的水利投资和保障房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还将拉动中国经济强劲上升一段;目前我们的企业的状态是:如果大家有注意观察,以前中国的企业经常谈到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而今年已经几乎没有任何企业还谈什么市场占有率了。针对不断萎缩的市场和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做了一件最为务实的事情------减产保价或者说是减产保利润。怎么理解呢?假设,你原来拥有1000名工人,产量是100万双鞋子,利润是100万。现在工人的价格贵了,原材料贵了,而市场的需求却减少为90万双鞋子,你会怎么办?企业作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我甩掉负担,减少300名工人,只生产80万双鞋子,这样700个工人生产80万双鞋子,剩下的700个工人每个工人生产的鞋子数多了,他们每个人拿到的工资就提高了,我因为只生产80万双鞋子,市场的需求却有90万双,虽然比去年100万双萎缩了,但我还是通过减产制造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价格的上涨制造了条件,不但抵消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还保证了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这个过程就是最为典型的滞胀的过程,清楚地说明了在生产环节经济的滞如何导致物价的胀,以及大量的失业的产生,相当于经济危机期间的“倒牛奶”和“煤炭工人失业没钱买煤是因为煤太多”现象,其目的都是通过减少供应来保证企业的利润和生存。这个过程还将推动物价的另一轮上涨和需求的新一轮萎缩,这种价格的上涨和需求的萎缩达到一个临界值,例如前面那个例子:当你的价格上涨继续遏制需求,当需求只剩下50万双鞋子的时候,这时候你将发现你不能通过裁员来控制局面了,因为你的规模效应消失了,同样生产一双鞋子的成本急剧上升,此时你只能选择关门倒闭。当这个需求的临界点来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中小企业的第二轮倒闭潮。现在我们看得到的只是第一轮,企业因为实体经济无利可图主动关门的倒闭潮,这轮倒闭潮杀伤力不大,只有当踏踏实实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企业开始大量倒闭的时候,这第二轮的倒闭潮爆发的时候,才是做空中国的最佳时机,那时候的中国再也无药可救,只要轻轻一推这个庞然大物就会轰然倒塌,那才是是做空的最佳时机。这两个倒闭潮之间,我认为有一个上涨的过程,我称之为“最后的一次的上涨”是“倒牛奶”后的上涨。而目前索罗斯在中国第一轮企业倒闭潮的时候就来做空中国,我认为他的的确确操之过急了,此时就凭他们这点资金想撼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无疑是蚍蜉撼树。
现在我们的领导还在指望奥巴马能够遏止住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以减缓国内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奥巴马真的能够遏制住大宗商品的价格么?首先我们说说奥巴马为啥这时候开始火烧火燎的来打压物价。
08年的金融风暴为了拯救经济免于陷入多米若骨牌式的崩溃逼迫美国开始了第一次的量化宽松,这就像一个人生了急病,只能吃下些猛药救急。但奥巴马吃药上了瘾,仅仅因为物价持续低迷,就和伯南克在10年搞出了个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这就和吸丨毒丨差不多了,美元贬值引发了全球的一轮恶性通胀,奥巴马功不可没。正如俺前期所说,奥巴马一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和中国遇到的问题一样,资金是逐利的,奥巴马试图拉高美国的固定资产价格,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但美国有物业税,资金虽多但不愿意听奥巴马的指挥购买美国的固定资产,而是流入新兴经济体或开始大肆炒作原材料。于是在二次量化宽松即将结束时,奥巴马搬起的这块大石头终于结结实实的砸到了他自己的脚面,二次量化宽松并没有拯救美国经济,反倒随着油价的上涨导致了美国的严重通胀,并很快开始遏制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民众怨声载道。
为了明年的大选,他也选择了用行政手段来打压被它自己拉高的物价。破坏自由经济随意提高期货交易保证金、罗织罪名逮捕对冲基金老板、出卖以色列讨好阿拉伯国家增产石油、在油价已经接近90美元时还指使国际能源组织抛售石油战略储备,他是上窜下跳竭尽全力要用行政手段控制住物价。行政手段能改变经济的运行规律么?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中国觉得自己的稀土、焦炭被贱卖了;印度限制出口铁矿石的总量;必和必拓工人罢工;国际能源组织抛储得罪欧佩克。和中国面对的问题一样,我认为在需求萎缩的形势下,各国对能源的限产保价必然成为下一阶段的大势所趋。我认为国际大宗商品和中国物价一样,还将面临一轮“最后的上涨”。
当然,以上是我较为主观的臆测,匆忙之中未能详细分析,最终是否有我所说的一轮“最后的上涨”,还是让我们来拭目以待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