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向何处去》
第14节

作者: 咸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7-01 09:17:17

  索罗斯唱空中国操之过急,奥巴马黔驴技穷悔之晚矣
  这段时间的世界经济可谓风云变幻:索罗斯等对冲基金疯狂唱空中国,而中国股市却上演了一番绝地反弹;奥巴马上跳下窜打压物价,国际油价退至90美元后顽强抗击。到底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美国是加息还是QQE3?大宗商品将进入持续阴跌还是会新高?中国股市究竟是反弹还是反转?
  首先,我们看索罗斯,他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紧缩为时晚矣,已经不能遏制物价的上涨,紧缩政策又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倒闭,随着地产泡沫的破灭中国也将硬着陆。从这个角度来说,道理我觉得是不错的,但是仅仅凭此现在就开始做空中国,我觉得为时过早了。为啥这么说呢?
  我们来说说滞胀的形成:贫富分化导致少数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他们的钱多的花不完,也不知道该怎么花了;而多数人因为贫穷而无力消费。于是需求的萎缩就造成了经济的停滞。在这种情况下,富人绞尽脑汁也无法将手中的钱花出去,也无法通过投资实体经济而获取利润,于是给他们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去炒作而获利,囤积、炒作一切他们认为刻意炒作的东西。这种资金的炒作推高了物价,于是形成了通货膨胀。也就是说,进入滞胀阶段,经济的停滞必然还伴随着物价上涨的过程。

  我们来看看国内现状:
  近期有种说法,说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资金面异常紧张,大量中小企业因此关门倒闭。真是如此么?我们来分析下,很简单的道理。钱是趋利的,哪里赚钱去哪里。因为贫富分化穷人无力消费,导致市场的购买力萎缩,实体经济不能赚钱,那么这时候,市场上的钱,会流向实体经济么?肯定不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的。没钱可赚,部分中小企业自然要关门大吉,将资金转入能赚钱的领域。例如江浙一带,近期大量企业将其工厂仅仅作为一种融资平台,获取贷款后,将资金投入地产以及矿山(至于为什么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促使实体经济实现转型,我们在以前的帖子里已经大致说明过了,不再重复)所以,这次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目前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仅仅是加快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向炒作市场转移,短期内反倒刺激了原材料、房地产等炒作资金的泛滥。于是,我们此时看到一种表象:一边是实体企业因为资金匮乏而奄奄一息(实际上是因为无法获取利润而奄奄一息),另一边的原材料、固定资产的炒作市场上仍旧是流动性泛滥成灾。这种表象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仅仅遏制了实体经济,而对于物价上涨的遏制作用无效。

  当然,管理者是无法接受以上观点的,因为他们将贫富分化问题仅仅当作一个影响到社会安定稳定的政治问题,而没有看清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承认贫富分化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最根本矛盾,不愿意接受贫富分化将导致经济危机的观点,甚至不愿意承认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目前他们更愿意接受的逻辑是:目前的物价上涨只是输入型的通胀,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短期的供需失衡造成的。按照这个逻辑,以及国内管理者的行为习惯进行推理,管理者所能得出的结论无非是:目前的通胀是美元滥发、大宗商品上涨所造成的输入性通胀,仅仅通过国内自身的货币紧缩政策不能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微调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其最可能作出的决策则是:考虑到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实体经济资金匮乏,而对于遏制通胀无效,为保证经济的较快增长,对遏制结构性通胀毫无意义的紧缩货币政策将很可能调为中性,甚至偏向宽松;对于物价的调控,一方面指望美国能够遏止住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则更多的使用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的涨幅。

  那么,用行政手段来调控物价行得通么?看看房地产的调控就知道了,现在的地产调控政策不可谓力度不大了吧,为啥房价就压不下去呢?不但没把一线城市的房价压下去,压住了大城市这头,那边中小城市甚至小县城乃至乡镇的房价却翻着个儿的窜了起来。一线大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确在萎缩,而全国粗钢的日产量在190万吨以上居高不下,为啥钢材的社会库存却能够不断减少?虽然没有数据报道说明全国中小城市、乡镇的房地产的火爆程度,但钢铁的消耗量正证明了大量小县城、乡镇的房地产建设的异常兴旺,在以远高于4万亿刺激当年的速度不断的大量消耗钢材。由此可见,靠行政手段来遏制房价上涨,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同样,比如食品价格,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化肥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运输物流的价格、市场的租金,有哪一样是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