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魏武卒的主要优势在于他们的体力,可以和现在的铁人三项赛选手相比。要打败魏武卒,就要先把他们的体力消耗光。孙膑很聪明,他就是这样做的,在开战之前,先用围魏救赵,减灶诱敌这些办法尽量消耗魏军的体力,然后就容易对付多了。
日期:2011-12-25 13:14:57
总的来说,三晋联盟对于魏国,不仅仅是加强它本来优势的锦上添花,其实也是弥补地理上突出劣势的雪中送炭。魏国如果想称霸,这个联盟是必要条件。联盟破裂对魏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实在魏武侯时期已经露出了苗头。
在三晋联盟的扩张过程中,赵国得到的好处最少,所以它常心怀不满。再加上前386年赵国因为继位问题发生内乱,魏国支持内乱的其中一方,想乘机控制赵国,结果是没有成功,反而和赵国闹翻了。愤怒的赵国力图报复,展开外交活动,想联合其他国家围攻魏国,并且成功的联合到了楚国。(这个时候吴起在楚)。魏武侯突然发现,三晋联盟一破裂,赵国和楚国马上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为了避免形成更危险的被四面围攻的局面,魏国也加紧了外交活动,一方面对齐国示好,代篡权的齐国田氏向周王‘请求’(实际上是强迫)给予一个合法的名分,从而安定东方。另一方面放秦国流亡魏国多年的公子连归国,(也就是秦献公),在秦国培植亲魏势力,解除来自西方这个死敌的威胁。
日期:2011-12-25 13:17:34
到了前383年,外交准备结束,战争爆发。这是前453年三家联合灭智氏后70年,三晋国家内部的第一次兵戎相见。战争打的很激烈,在魏国和赵国之间正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吴起率领楚军从背后偷袭魏国 ,度过黄河,并且很快占领要地,把魏国的国土截断,一分为二。吴起版的围魏救赵给魏国造成的损失
相当大,使它面临很严峻的局面 。幸好这个时候楚国的内部政治斗争也很激烈,战争还没打完,前381年 ,吴起就撤军回国了,而且不久就死在内部斗争当中。
苏代曾经谈到这次在赵魏两国土地上发生的战争造成的惨烈景象,“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即使楚军撤退,魏国由于损失太大,已经无力让赵国屈服。前379年,两国议和,赵国实际上获得了战争开始时候攻占的魏国附属国--卫国的部分土地。
日期:2011-12-25 13:27:30
这次战争第一次把魏国地理上的脆弱之处给暴露出来了。三晋联盟一破裂,魏国在战争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吴起这么快就把魏国一分为二,固然有吴起长期在魏国任职,了解魏国固有弱点的原因,但如果这个弱点不是很突出,也不至于被吴起占领几个重要地点,整个国家就被切断。
和约签定后,表面上三晋联盟又恢复了原样,它们又一起联合起来进攻齐国,一起去瓜分晋国最后剩下的一点土地,晋公也被彻底废除。似乎一切和战争之前差距不大。其实各国的想法已经不同了。
这次战争中,魏国损失很大,却最终没能压制住赵国,没能替附属国卫国讨回公道,威望下降了。而且由于中山地区和魏国中间隔着赵国的领土,没有直接接壤,与赵国的战争让中山和魏国的联系被切断,中山乘机复国,魏国丢掉了一大块土地。总的来说,魏国不得不吞下了不小的苦果。
日期:2011-12-25 13:30:07
而赵国虽然损失也比较大,但毕竟达到了一些目标,而且也认识到魏国并没有强大到不可挑战的地步,和魏国开战是有好处可拿的。以后它继承这种做法,对魏国采取有时打,有时拉的策略,经常采取在和魏国开战一段时间以后,又同意恢复联盟的策略,来尽量争取实际好处,向中原地区不断扩张发展。
韩国在这场战争中间,趁着魏赵闹翻,无暇它顾,乘机进攻郑国,并最终灭亡了郑国,在郑国的废墟上获得了最大的好处。魏国虽然也和郑国接壤,这个时候却有心无力,没能分一杯羹。
魏国还帮助齐国田氏获得了周天子承认的合法身份,从此齐国的统治者在国内不再担心自己没有名正言顺的地位,国内地位稳固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外部事务中。
魏国放秦献公归国,对以后秦国的历史甚至战国的历史发展影响也很大。虽然秦献公不是战国时期第一个从东方回国当政的秦国君主,但他有自己的特点和经历,使得魏武侯的这一决定给魏国埋下了深远的隐患。
日期:2012-05-22 22:38:27
说起来,秦国的人经常被东方国家说成是戎狄,秦人自己嘴巴上虽然不服气,实际上心里面还是很在意的。战国初期,秦国总是内乱不断,政变频生,而在乱局当中,最后能够登上君主位置,能够较长时间比较稳定的进行统治的君主,都是从东方回来的,作过流亡z者或者人质的秦国贵族。
所以,秦人不仅乐于听从六国引进的士人的命令,而且本国的君主也最好是海归人士。战国后期,从秦昭王到秦始皇将近百年,除了孝文王统治的半年以外,也是这样。整个战国时期,除了中期的秦孝公,惠文王和武王这三个君主的40多年时间以外,其他时期基本上都是海归的君主统治。
秦对于六国的感觉,很象现在的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感觉,夹杂着嫉妒,羡慕与不服气。
日期:2012-05-22 22:40:09
为什么秦人会有这种心态,也并不奇怪。实际上,通过史书,我们能够考证的秦人历史,只能从西周开始,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秦人是给周王养马的小部族。秦人把自己的历史追溯到五帝的颛顼,那个只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政治宣传方法,不能当真。
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里面并没有记载这些事情。而五帝时期还在甲骨文之前1000多年,当然也就更不可能考证了。而且也没人敢去考证,在古代质疑一个政权对自己祖先的说法,这个政权会非常愤怒。无法考证,也没人敢考证,所以我们对这种说法只能存疑了。
日期:2012-05-22 22:41:41
秦国的普通民众对西周礼乐文明的吸收基本上没有,所以他们始终被东方各国认为是生活在戎狄风俗中的。
即使是秦人的统治阶层,秦国贵族,在西周时期也是专门养马的,也就是说他们过的是游牧生活,为了放牧,生活在西周边境附近,而且不断迁徙,“或在夷狄,或在华夏”。我们知道,华夏文明是和农业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秦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下,很难对礼乐文明有什么深刻广泛的理解和吸收。
日期:2012-05-22 22:45:42
春秋时期,生活在蛮夷包围中的国家并不是只有秦国一个。比如晋,它开始也是处于山西高原的许多蛮夷部落
中的,所以传统的宗法制破坏的很厉害。还有楚,吴,越这些国家,本身就是蛮夷出身。但是这些国家在整个
春秋时期都有明显的向中心地区的中原文化靠拢的趋势,逐渐去掉了蛮夷的称呼。不象秦,不仅在春秋时期,
甚至直到战国末期还被人说成是异类的蛮夷。
这是因为秦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环境,高原,山脉,黄河把秦和东方各国彻底的隔开了。 秦国统治者
只需要把函谷关一关闭,秦国的人民就很难和东方各国的人有什么实质上的接触,自然也就很难有文化上的交
流。 相反,关中地区有大量的戎狄部落,秦人和他们的交流接触却很方便,没有任何地理障碍,而且秦人的血
统绝大部分本来就来自周围的这些部落,心理上有亲近感,文化也相近,再加上秦国的扩张不断的把这些少数
民族部落囊括进版图,自然也就不断扩大了蛮夷文化的成分,冲淡了华夏文化的影响。
按理说,秦的普通人民和蛮夷部落之间的密切交往,应该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因为秦国文化低,本身不注重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