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第5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家都用的东西,法家一用过就是法家的了。这个是错误的解读历史,象法令,其实也就是行政命令,战国时期任何国家都需要行政命令才能统治。因此,儒家弟子也用过法,比如荀子就讲用法,那是否证明其他曾经用过法的人,如商鞅,韩非,李斯,申不害都是儒家呢?可见,这种逻辑如果推广开来,世界上就没有事情说的清楚了。法令只是一种中立的统治工具,任何学派都可以用它。法家的代表,商鞅,韩非有他们自己用这种工具的特殊方法,比如重刑,严刑峻法,而且是把这些作为治国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如果没有这些使用法令的基本原则,我看就不能说成是法家。

  商鞅,申不害,慎到之所以被称为法家先驱,是因为韩非吸取了他们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慎到,他同时也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他出名也主要是因为黄老思想。慎到在重视法令的同时,主张法要按照民间风俗来制定。(而不是根据君主自己的政治需要)另外慎到认为君主的生活是靠百姓来供养的,所以他有‘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的观点,法一旦制定,就要固定下来,即使君主自己也没有改动和违反的权力。显然,固定的法令会对君权形成限制。这几点对于主张绝对君权的商鞅,韩非来说,是不可能同意的。所以韩非取慎到的势治而不取他的法治理论。

  如果以商鞅,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和标准(这点应该没有疑问),那慎到只能算小半个法家先驱,因为他主张的政治方法和目的都和商鞅,韩非有出入。申不害可以算法家,因为他的方法虽然和商鞅不同,但和韩非的一部分方法相同,而他的目的也是君主集权,和商鞅,韩非相同。
  一直到战国末期的时候,法家才开始为人所知。这是因为这个时代是战争最激烈残酷血腥,人性的黑暗面表现的最突出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礼乐对于人的约束能力不管用了,还是只有以暴力为后盾的法令才能强制约束人类的越轨行为。当然还有韩非的理论总结能力强,文章写的好,这些都是法家开始为部分人所知的原因,但是即使韩非的名气也没到让人如雷贯耳的程度。通过韩非的文章,人们才知道原来以前还有商鞅,申不害这些人也是法家人物。在韩非以前,法家的影响力非常微弱,甚至韩非,李斯这些人都是儒家培养出来的,法家连自己的一个思想传承系统都没有。远不能和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壮大,还有鲁国作为根据地的儒家学派相比。要知道,仅一个荀子,他的学生就很多,远不只韩非,李斯两个人。

  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得到注意,那就是不要被法家的思维方式给牵着鼻子走。法家本身是走极端的,一元化的,不容异己的,所以它认为礼法是‘冰炭不同炉’,不能共存。但是,不能认为有这种看法的法家和儒家针锋相对,那么儒家就一定只容礼制,不允许法制。讲中庸的儒家没这么极端。孔子从来就没说过要消灭法制,只不过认为礼制更重要而已。仁本刑末并不等于不允许刑罚的存在。

  还有,因为法家和儒家对立,所以儒家不实用,法家就一定实用,这个也是错误看法。即使他们是完全对立的,也可能都不实用。我认为法家一点也不比儒,道,墨各家更实用,顶天了也就是差不多而已。它的历史作用是被严重夸大了。办法就是篡改历史记载和搞概念游戏。
  日期:2011-12-11 12:23:51
  常有人说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国,其实这样的说法不是非常准确。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势力是魏国领导的三晋联盟。自从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共同灭掉智氏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比较亲密。他们组成的联盟在战国初期四处出击,进行扩张,所向无敌。几乎所有够的着的国家都被他们攻打过。齐国,楚国的一些领土,还有秦国的河西地区被占领,(秦孝公愤愤的说过,三晋侵夺我先君河西地),一些小国比如中山干脆就被灭掉了。这些都是三晋扩张的成果。其结果是,三晋的领土总体规模比晋国还在的时候大多了,三个国家都在扩张运动中分到了土地,增加了实力。前403 年他们还联合起来强迫周王承认三家篡夺晋国政权的合法性,强迫周王封他们为诸侯,因为这个时候周王的小小领地已经被三晋团团包围,所以没办法只好照办。

  其中,魏国是战国初期最早实行变法的。有人说,儒家在战国时期没人采用,其实这话不对,魏文侯就是一个相当重用儒家的人。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和田子方,分别都是在学术和政治实践领域获得成就的儒家弟子。李悝和魏文侯自己,都是子夏的弟子。吴起,也曾经是曾参的弟子。西河学派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被魏文侯任用为魏国的各级官吏。不象秦孝公只用了一个法家商鞅,魏文侯用了一大批儒家人物。以至于司马迁把魏文侯记在了儒林列传里面。

  日期:2011-12-11 12:30:35
  魏国是不是先进强大的国家呢?是的。这个在当时是公认的。平粜法,尽地力之教,是先进的经济;引进和扶持儒家西河学派,是先进的文化;魏武卒制度,是先进的军事;郡县制的推广,是先进的政治。各个方面魏国都显得先进。各国人士趋之若骛的前往魏国,而从魏国出来的人士比较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重用,比如吴起,孙膑,商鞅等。但是这些足以保证魏国的称霸吗?不是。一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它最高的几块挡板的高度决定的,而是由最低的挡板高度决定的。魏国有一个最明显,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那就是它的地理位置。

  魏国地处中原中心地区,属于四战之地。几乎战国七雄所有的国家都可以直接攻击它而不需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丢掉中山地区以后燕国可能不能直接攻击到)历史上对魏国威胁比较大的是北面的赵,西面的秦,南面的楚和东面的齐。至于韩国和燕国,大部分时间都比较弱,对魏国的威胁也小些。不过它已经是四面受敌了。应该说,七雄中,魏国和韩国的地理位置是最险恶的。

  不能简单的把先进等同于强大。这个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野蛮落后的民族却很强大是一个道理。魏国的地理位置导致它很容易在和四周包围它的强国不断的战斗中消耗国力,从而导致霸业的中衰。吴起说,“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杀人一千,自损八百。魏国在这些频繁的战斗中即使战胜了也未必有好结果。吴起的看法并非杞人忧天。

  日期:2011-12-25 13:10:44
  魏国不仅被四面包围,而且领土形状还很不规整,使本来已经很长的边界线显得更加复杂了。这是因为当初三家做晋国大夫的时候,它们的封地就是分散的。到了战国时期,三国的领土彼此穿插,犬牙交错,而且还经常变动,所以精确的领土范围很难搞清楚。边界线长而且不规整,国土纵深就短,造成的结果是,平时需要派兵防守的地方多,而一旦遇到敌人入侵,留给魏国及时反应的时间却很短。

  从这也可以看出魏文侯维持三晋同盟的深谋远虑。由于魏国被韩赵两国夹在中间,即使三个国家打仗的时候不一起出兵,只要还维持着相互基本的友好关系,它就不需要在三国交界的大段地区派兵布防。而且其他国家进攻的时候,很多方向上都需要先进攻韩赵两国才能到达魏国领土,所以,实际上韩赵两国成了魏国的战略纵深和外围保护。

  魏国在地理上的特点,也反映在它的军队建设中,“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 ,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魏武卒的选拔标准,是在自身带着这么多种类的沉重军事装备,加上可供三天的粮食的基础上,还能快速行动,‘日中而趋百里’。显然,他们负重跑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魏武卒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只快速反应部队。因为魏国边界线长,国土缺乏纵深,魏武卒的任务就是快速反应,快速到达敌军入侵的区域,并且利用自身携带的装备和粮食先战斗一段时间,迟滞敌军,等到后续的大部队和后勤物资到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