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梦——我的五代生涯》
第49节作者:
淡淡雨后茶 你可千万别以为,他们能听从大唐朝廷的指挥,就一定是大唐王朝的忠良贤臣了。忠奸的事,哪儿是如此地简单明辨?比如那位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你又怎能想到:数年前,他还曾是黄巢手下的一位得力干将;而数年后,他还将成为大唐王朝的最后终结者呢?
说起来,朱全忠这人实在是个异数。此人光名字就有三个:朱温、朱全忠、朱晃;这三个名字,恰恰也把他的一生分作了三个阶段。
日期:2012-06-25 21:09:35
他原是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午沟里人,生于唐宣宗朝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家有兄弟三人,他是“奶末头”,故而乳名“朱三”。
他们家也是家境贫寒,便是和我们家比,可能还要更差一点儿。我们家好歹还有我祖父,有一个牛一样强壮肯干的顶梁柱,他老爹朱诚却只是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书塾先生,而且死得还早,所以他们兄弟仨小时,只能跟着老娘,离乡背井跑到砀山东边的萧县,靠给当地一个叫刘崇的地主帮佣过活。
帮佣只得唯命是从、看人脸色,把主家哄高兴了,才能换回一点残羹冷炙,其艰辛可想而知。偏偏那刘崇还是个刻薄寡恩、为富不仁的角色,稍不如意,皮鞭棍棒就会呼啸而来。
匮乏的物质和残暴的皮鞭,构成了朱三童年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他眼里,这个世界冰凉坚硬、阴暗冷酷,绝没有半丝的脉脉温情。
他的两位兄长性格迥异,大哥朱昱胆小怕事、逆来顺受、老实本分,二哥朱存却脾气刚烈如同野马、鬼神不忌油盐不进。但是,在刘崇的棍棒和暴力之下,不同的性格相同的命运,这两位兄长的遭遇殊途同归、大致相仿。都是时不时地,就要遭受一顿暴揍,被打得皮开肉绽、鼻青脸肿。
正是这一严酷的现实,给了他一个错误的启蒙。首先,在他看来,这世上之所以有人贫穷,有人富贵,有人耀武扬威胡作非为,有人任人宰割忍辱偷生,就在于那少数人的手里,拥有着打手、皮鞭、棍棒等等他人不敢违拒的暴力工具。于是,一个偏执的信念在他幼小的胸膛里就此生根,并顽强地发芽生长:这个世界唯一能值得信赖的,只有暴力和征服!要想不被人鞭打,要想有吃的有喝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一定要比其他人更强硬、更心狠手辣。暴力不仅是人能否获得起码的平等和尊重的基础,更是块能够令人出人头地、走向富贵的敲门砖。如若像他大哥那样,安分守已只知道默念“阿弥陀佛”,结果只会使别人更飞扬跋扈,使自己更为不堪。
而从他二哥身上,这个头脑绝对聪明的孩子又认识到了忍耐的重要性,无师自通地明白了这样一套理论:当自己处于弱势之中时,一定得学会夹紧尾巴做人,无谓的反抗,得到的只能是自取其辱;而在忍耐中积蓄力量,在向他人亮出獠牙、以暴力进行还击之前,许多时候,微笑和谎言绝对是个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它们常常能让对手放松警惕,甚至放下已经高高扬起的鞭子……而接着,自己正好可以趁其不备,倾尽全力、一招制胜!——说简单点,这套理论,便叫做“笑里藏刀”。
从小便心怀偏执的信念和狡诈的理论,他注定,将会成长成一个可怕的异类。
日期:2012-06-25 21:11:03
于是,才刚十多岁时,他便已然演化成了两位兄长的综合体,标准的“二皮脸”;两种矛盾的性格,在他身上竟得到了近乎于完美的统一:表面看,他如他大哥一样老实乖巧,如果长有尾巴,可能一天到晚讨好地摇个不停;本质上,却和他二哥一样凶狠刚烈、残忍如狼。小小年纪的他通过自己的手段,便让刘崇不敢再对他横加施暴了。因为靠着吹牛和谎话,他成功地唬住了刘崇的老娘,让这个相信鬼神狐仙的老太太视他如同天人,竟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她亲眼望见朱家老三睡熟之后,好端端的一个孩子,居然变成了一条碗口般粗细、金光四射的长虫……
待到得乾符年间,及至他长成一个二十多岁的精壮小伙时,他更是成长作了一个横行乡里、无人敢惹的无赖角色——谁也闹不清那位脸上总是带着恭谦微笑的朱三,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又什么时候会突然下黑手。
恰在此时,王仙芝、黄巢相继起事造反,一时人心惶惶、世道沦丧。而他,已是早受够了贫困庸常的生活,本着“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一玩命哲学,就和二哥朱存欣然地加入了黄巢的乱军。
日期:2012-06-25 21:12:33
当然,他所以会投身乱军,另有一种很具有传奇色彩的说法。说他原也是个多情种子,某一日,无意中见到了当时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张蕤(ruí)家的大小姐张惠,惊为天人,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单恋上了那位千金贵小姐;然而背人处撒泡尿一照,又自卑得不行;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谋得大富大贵,以配得上那位如天仙下凡一般的官家小姐了。
依我看来,这说法真有点儿扯:张惠的老爹是大唐刺史,他跑去当乱军,不正好站到人家的对立面上去了?他要真有这种念头,似乎去宋州城里当官军,才更靠点儿谱嘛。不过这种说法很有趣。百姓嘛,饭后茶余,对才子配佳人、母猪配癞象的俗套故事又普遍感兴趣,所以谁愿意信谁就信吧,反正也无伤大雅。
后来,朱存在征战广州时死了。到底是战死的,还是染了时疫病死的,现已无从查证。他则凭了勇武有力、凶悍异常、以及稍识得一些字,懂些行军用兵的谋略,屡立战功,一路飙升,由一个寻常小卒,升迁成为了乱军中的一员将军。
但是,由于和孟楷之流介于将才和蠢材之间的半吊子货们关系处得相当地不好,当上将军后的他,并没有博得黄巢格外的青睐与重用。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的岁末,黄巢在长安城称帝,他非但没有得到拜将入相、进入大齐国核心高层的机会,甚至没有享受到留守长安的待遇。远远地站在含元殿前的广场上,眼热心跳地看完黄巢沐猴而冠一般的登基大典后,他便被外派到城外,镇守渭桥去了。
其他人呆在长安城里享大福,却让他去渭桥拼命,他的心里,或多或少地,就有了不平和怨气。而待他来到渭桥后,因为一件事情,却又让他大开眼界,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直至怀疑起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和追求,进而开始重新打量、审视起了其时的时势、以及未来的希望了。
日期:2012-06-25 21:15:26
那件事情是这样的:他去渭桥,本意是要提防时任大唐定难军节度使诸葛爽的攻击;出于其笑里藏刀的一贯作风,他率先想到的,是先礼后兵,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个诸葛爽麻痹住了再作主张;想不到的是,诸葛爽被他天花乱坠地一通说道,竟心悦诚服,乖乖地投降了大齐国,由大唐的定难节度使,成为了大齐国的河阳节度使;更出乎他意料的是,诸葛爽投降后没几天,连大齐国的皇帝、宰相都未必分得清、认得全,便于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的三月,复又回头归顺了大唐王朝;而最让他万分不解的是,那诸葛爽在大齐国和大唐朝之间左右摇摆,居然哪一方也没有因为他频频变脸、甘当几姓家奴而加以责罚,最后,反而就势又由大齐国的河阳节度使,成为了大唐的河阳节度使,稳婆报喜讯——升(生)了!
这一曲折和变故,让他看透了这个扭曲的乱世:敢情无论是大唐王朝还是大齐国,其节度使都不过尔尔!只要你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实在的地盘,你便能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生存权;无论是哪一方,都会把你视如珍宝、敬若上宾,你完全可以从容地从中选择、兜转,找觅到飞黄腾达的机会。
正是看透了这层奥妙,他的眼光已然比孟楷之流、甚至比黄巢,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在孟楷之流仍然为向黄巢邀功争宠而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闹得不亦乐乎时,他已悄悄地瞄上了周边力所能及的那些地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