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梦——我的五代生涯》
第11节

作者: 淡淡雨后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宰相们的这一态度,在王铎看来,就是标准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敢情你们家弟弟没被王仙芝捉去当俘虏,你们不着急;灭掉灭掉,口号从乾符元年的底,喊到了乾符三年的底,整整两年,你们灭掉过谁?王铎遂竭力争辩,要给那帮造反头目封官。话说得一多,不知不觉间,甚至明白无误地流露出了这么一层意思:这世上,最最“杀人于无形”的场所,不正是官场?战场上明刀明枪打不死他王仙芝,但只要他王仙芝到了官场上,一通大帽子、小鞋子砸过去,整死他还不是小菜一碟?正所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把王仙芝请到官场上,等于是“请君入瓮”了……

  王铎是两朝宰相,别的不说,资格放在那里,“生姜卖个老”,君臣上下也得给面子不是?于是一通吵嚷、争执过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算是由乱军正式“脱白”,一跃而成为天子禁军了;这两年王仙芝不又一直在和各级官吏们作对吗?就让他又兼监察御史,继续去给各级官吏们找毛病挑刺儿,也算术有专攻、发挥强项——至于其他人……其他人就算了,那么多位宰相都不愿意给造反头子封官,不屑于与乱贼当同僚,他们的面子也是要顾及的……就让这帮反贼打哪儿来回哪儿去,该干吗干吗,既往不究,已是对他们最大的宽宥和恩赐了!

  唉!该死的面子,致使宰相们忽略了在王仙芝的下面,赫然还写着一条根本不该忽略的名字:黄巢。
  日期:2012-05-26 14:22:20
  将王仙芝封官的诏书同样快马加鞭,送回蕲州时,王仙芝乐得裤裆都要炸线了:人杀了,火放了,官也终于当上了,此生无憾,夫复何求?裴渥、王镣一个觉得自己总算功德圆满,一个觉得自己总算逃离苦海,便也都兴冲冲地跑来,向新同僚祝贺,让王仙芝先预习了一遍官场上的马屁功和肉麻话。而在他俩的粲花妙舌之下,王仙芝更是得意洋洋、洋洋得意,整个人都快要飞升到天堂里去了……

  ——看看吧小福祺,那个向大唐王朝砍出致命第一刀的王仙芝,其实,也这就这点儿见识和气度。
  然而,王仙芝正幸福地飘浮在半空中自由翱翔,倏忽间屋门砰然山响,又将他惊回到了现实。一抬眼,面前塔一样地站了一个怒气冲天的花白毛半老头,牙眦迸裂地骂道:“你独个儿去当鸟官,兄弟们如何安处?前程在哪儿?”
  那半老头,正是黄巢。黄巢在蕲州城也大鱼大肉吃了好多天,满怀希望和信心地等了好多天,本以为就算官比王仙芝小一点,好赖也会封他一个的。谁知道等来等去,“傻老婆等愚汉子”,只等到一场空欢喜呢?这个结果,他不想接受,也没办法接受!
  当初选择以造反这一方式为自己博个官位,为老黄家剥下那身“私盐贩子”的外皮,黄巢可是大出血本的:他的弟弟黄揆、黄邺、黄秉、黄存,侄儿黄勉、黄浩乃至外甥林言等人,全都揭竿而起投了乱军;他的万贯家财,也已经全部抛散。现在连个小吏都没捞着,白折腾了,就是重新再回去贩私盐都没有本钱了,他能不勃然大怒吗?
  黄巢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让大唐朝廷更改诏书的能力他没有,但让王仙芝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把招安的事搅得跟他姓黄,他还是有办法的。所以,他先煽风点火,把乱军阵营挑动成了一派群情激愤的场面,然后,就找王仙芝理论来了:

  “……兄弟们的前程怎么办?”
  是啊,兄弟们的前程怎么办呢?王仙芝至此,还真没想过。自知理亏的他一时语塞,后背上不由阵阵热刺。而成心搅局的黄巢也不想给他辩白的机会,铺天盖地又是一通雷霆:“当初举事时,大家立下重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横行天下,剪除一切贪官污吏。你看看屋外诸兄弟,哪一个不是抛家舍业,将脑袋掖在裤腰上的?他们的身家性命,岂是你谋取当个鸟官的本钱?”越说越气,扑上去,冲王仙芝面门便是一通老拳。王仙芝猝不及防,竟被揍了个鼻青眼肿、头破血流。一旁的裴渥、王镣,早吓得面如土色、簌簌发抖了。

  招安王仙芝的事,就此不了了之。还是那个比方:母亲倒确凿拿出了块糖,哄住了一个调皮儿子;谁知道半道上另杀出一个倒霉孩子,见这糖没有他的份,一生气,把糖扔灰里去了,谁都吃不成,谁也别想吃……
  也只好继续玩泥巴了。
  王仙芝、黄巢遂在蕲州城里,又一次显露了一下乱军本色:大肆杀掠、到处放火,把蕲州城得沸反盈天。裴渥只好匆忙逃往鄂州,那位赶来送封官诏书的敕使,则逃去了襄州(今湖北襄阳),王镣最倒霉,想溜没溜成,只好继续当他的俘虏。
  不过出了“打人打脸”这档子事,王仙芝大失颜面,再和黄巢呆在一起共事是不可能的了。在蕲州城里闹完之后,两人便也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众乱军按自己的判断和喜好,也自觉地分成了两帮,一帮随王仙芝继续在山南东道的地界上转悠,另一帮跟着黄巢回山东去造反了。
  日期:2012-05-26 20:02:54

  8
  小福祺,咱们且不忙说王仙芝、黄巢分手之后,各自都闹出了些什么动静。先回答你这么个疑问:王仙芝、黄巢到底算不算是天生的帅才与军事家,他俩打仗的本领,究竟又有多大呢?
  猛丁一看,那两位今天战沂州(今山东临沂)、明天打汝州,辗转驰骋数千里,“神龙见首不见尾”,指哪儿打哪儿,打哪儿胜哪儿,简直太厉害了!便是孙膑、庞涓再世,仿佛都没有他们俩来得敢想敢干、神出鬼没,要自叹弗如了。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王仙芝、黄巢真有那么厉害吗?——当然没有。其实,就连他们自己都清楚,对于行军打仗,他们不过都是“半瓶子醋”,刚刚摸到了门闩的“半吊子”而已。要不,王仙芝也不会得才了个左神策军押牙的芝麻小官,就乐得眉开眼笑,愿意偃旗息鼓接受招安的了。
  都知道,打仗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或者征服对手;其根本原则,是要以最小的本换取最大的利,尽量做到己方少死人,对方多死人。因此,它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常而言,首先你得使出各种手段去了解对手的详细信息,比如人马数量、兵种配备、指挥官的性格特点、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等等等;有了足够的信息,你才能采取相应的部署:以谁为主将,带多少人马,准备打多少天,以何种方式行军,谁打主攻谁作接应,如何围点如何打援……部署过后,你还要随时作好应变准备,因为对手是大活人而不是大草包,针对你的部署,他也在时刻作着调整,所谓军情瞬息万变,说的正是这个理。然后大家调整来调整去,有一方觉得差不多了,便正式开打。

  然而王仙芝、黄巢他俩,却什么时候照这个套路来过呢?他俩打仗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或者征服那一家藩镇的大唐官军,而就是为得一个字:闹。所以哪个地方驻军少、防守弱,他们就往哪里打,打不赢,扭头走人,打得赢,杀几个人、抢几个大户再放几把火后,同样拍拍屁股走人,从不和大唐官军正面交锋或长时间纠缠。也所以什么时间开打,往哪里打,基本上是由大唐官军的驻军状况所决定的,他俩自己心里也没谱,标准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今天在沂州碰上宋威的平卢军,吃了点儿亏,明天,他们就可以不远千里地跑去打郏城(今河南郏县)——这连他们自己都没个准谱了,大唐朝廷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们下一步的行动打算呢?百密总有一疏,这一疏,就是他俩的新目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