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演义》
第58节

作者: 金鸿9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民众个人很多已经拥有不少外汇资金,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形下,持有者有很强的结汇意愿,要把外汇资金变成人民币资金,但国内的资金要变成投资机构在海外进行投资的资金,这种情形比较少。我们现在有QDII,但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目前还相当谨慎,制约因素较多,可见这个市场之不发达。
  要真正做到所谓还汇于民、藏汇于民(这个民要理解为个人或企业、投资机构),外汇市场就要更加开放,有一个外汇投资渠道,汇率不再是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而是有升有降,让大家面对汇率的风险,和国际经济走势的不可预测性,形成对外投资多元化,就与现在央行所做的一些事情完全一样,而且可以更加形式多样化。
  丁志杰:本币加速升值可约束美量化宽松
  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能否加速?
  取消某些汇率管制时机成熟

  《华夏时报》:您最近表示,标普下调美债评级或倒逼QE3出台,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怎样的机会和条件?
  丁志杰:标普下调美债评级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动荡起伏,可以说,若美国实施QE3,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从中我们也可看到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至今仍未结束,而由于没有对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整,美国试图以时间换空间,延缓调整的过程。由此可以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趋于变动的过程中。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双边的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支付结算,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说,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更坚定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而最主要的目的,是我们将通过这种努力,可以减少对于其他国际货币特别是美元的过度依赖。

  但货币的国际化,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属性,而不单单是决心。
  《华夏时报》:当前背景之下,学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更多的分析。有观点认为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好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加速。您赞同这样的观点吗?人民币如何抓住机遇,加速扩大国际贸易结算规模、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丁志杰: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学界观点基本一致,存在的分歧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式和路径上。主要原因是,跨境贸易实行以人民币支付结算以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正快速扩张,但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出现了一些套利型资金支付活动,多表现为进口支付人民币,这一方面产生了所谓人民币热钱;另一方面,在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不变的情形下,加大了外汇储备的压力。财务上看,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争论便来自于此。

  这牵涉到中国的外汇管理和资本管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协调推进等一系列问题。
  我的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并不存在不计成本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而应协调改革,特别包括汇率改革。从2005年到现在,汇率改革已经进行6年了,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有些不足和问题。6年来通过不断纠正失衡,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快奠定了基础。当前情况下,外汇资本管制上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或者已经失效的管制和扭曲,时机已经相对成熟。

  美国实际正以邻为壑
  《华夏时报》:有研究分析认为,如果不是中国实施让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并且这一政策被大多数亚太国家所模仿,金融市场早在2007年那一真正的转折点之前很久就会对美国敞开口子借钱的做法说不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做法意味着中国现在已经失去了对其经济的控制力,并将因此而遭受长期痛苦。您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丁志杰:在中国的对外经贸活动中,中国对美贸易举足轻重,如果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起着锚的作用。全球都存在着对美元的依赖和依附,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盯住美元,亚洲尤甚。这在一定时期是合理的,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其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们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汇率政策。
  所谓调整,就意味着怎样与美元脱钩。这个脱钩,我认为是个逐渐的趋势。在脱钩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外汇储备的管理等等。现在我们并非陷入所谓骑虎难下的境地,而是可以去改变局面。
  《华夏时报》:美国的量化宽松,是否意味着其经济调整的负担压在了中国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身上?这些国家是否将继续高通胀?
  丁志杰: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美国仍在维持的量化宽松,时间不断在延长。我们看到,6月7日伯南克讲话以后,美国加息的时间窗口向后推迟到2012年下半年,这次美债评级下降,又使得美国的量化宽松,明确宣布推迟到2013年年中,同时美联储会后公报里面还讲到积极的货币扩张政策的一些措施。由此可见美国人是从自身的经济金融角度考虑问题,有其合理性。其次,QE2实施期间,美国实体经济没有明显改善。主要是金融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而金融市场的良好表现的主要受益者是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QE2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增长。

  我认为,美国延长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事实上就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造成了过多的流动性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被动扩张,就等于美国向全球输出通胀。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压力和通胀的压力,资产价格伴生的压力、汇率的压力就会出现。
  加速升值可约束量化宽松
  《华夏时报》:面对上述影响,人民币应否加速升值?
  丁志杰:现在来看,美国为什么可以肆无忌惮地长期维持量化宽松?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能够把释放出的流动性输入到其他国家,美国本身没有受到量化宽松的负面影响。如何能够让美国对于量化宽松采取谨慎态度?就在于大家能够把美国释放出的流动性堵回去。未来一段时间,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通过加强资本流入的管理,促使美国更为谨慎地对待量化宽松。就人民币汇率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内,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上涨,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几乎没有太大涨幅,其涨幅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涨幅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中国承担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成本。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我认为可能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冲击,但却可能倒逼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这样就会使得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本,不仅仅由中国来承担,而且也由那些进口国包括美国来承担,这也会让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受些约束。

  从博弈的层面上来看,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这一轮国际金融市场的风暴而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更主要的是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该升则升,改贬则贬,这才能使汇率对于对外经贸活动的调节产生杠杆作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