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演义》
第57节

作者: 金鸿95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贺力平:我们一方面可以有所担心,却也不必有额外的恐慌。其对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提出了更多的属于长远性的而非当前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应关注长远的问题,应考虑到今后5到10年内国际金融市场若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若中国巨额外储资产质量多多少少受到不利影响,应有怎样稳妥的解决办法,寻求怎样的出路。
  我认为必须要看到,中国目前的外汇资产其本身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在发挥着一种稳定化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不作出任何仓促的重大调整,本身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就会发挥一种定心丸的作用。如果当局匆忙作出一些决策,反而可能会起到不稳定的作用。
  《华夏时报》:据外媒测算,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若以至少下跌20%计算,将会损失约23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人均亏损170多美元。您认为是这样的吗?
  贺力平:这个算法完全是主观意义上的,是基于一些纯粹概率的假设。而能否发生,并不确定。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实际上是全球性的,如果中国外储遭受到了一定损失,则所有的投资者都会遭到一定的损失,甚至损失有可能比中国还大。当然,中国外储的损失是官方外汇投资的损失,其他国家往往可能是分散的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换句话说,国际金融市场并非针对某一国,而是针对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跟2008年下半年的情形是一样的。世界经济把世界各国都困到一条船上了,如果风雨飘摇,如果都不去救这条船,则造成的损失大家都要承担。

  中国外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占投资虽然相当重要,但毕竟是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的一小部分,当前的特点在于这种投资主要是由官方机构去进行,而其他国家的投资则相对分散。
  《华夏时报》:有分析认为中国实际上已受困于美国国债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已被束缚住了手脚。您认为是这样吗?
  贺力平:因为中国美元外储存量较大,若从自身利益上来看,只要做出重大调整,则市场价格必然发生巨大波动,反过来就会对中国自身资产本金和收益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就此而言,可以认为中国受困于美债市场。但这种受困应是经济活动中一种很正常的情形。块头大了,占用空间就比别人要多,当挪动一下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定的拥挤感。
  所谓受困,我认为主要指的是短期内的调整,长期来看,中国可以进行调整,并且主观上的调整空间是存在的。
  客观认识美元贬值
  《华夏时报》:央行行长周小川前几天曾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否意味着外储管理模式将有更多改变?
  贺力平:这种改变,应是一种长期性、战略性的事情,而且这种改变应当与经常项目持续性的顺差结合起来,与增加国内需求、更多发展国内市场结合起来。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央已提出要进行金融管理的改革,相信这件事情已经在做。从汇金、中投的成立等,已经可以看出眉目。今后,应会有更多的思路可以探讨。
  但我们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美元汇率一直有升有降,不同时期对不同货币有不同表现。虽然美国政府希望美元贬值,但其体制决定了并不能总如愿以偿。美国本身对美元的外汇市场没有干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取决于全球各大经济体相对的经济增长、通胀的走势,以及包括初级产品等在内的相关因素。
  美国真正的目的,还是希望经济复苏和稳定,基于这个前提,美元即使有所贬值,并不会贬值到多么糟糕的程度。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并不是很好,但世界上其他很多经济体的状况,可能比美国更差。因此对于美元贬值,应相对去看。美元虽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货币贬值,却并不意味着会长时间大幅度地全面贬值。
  美元长时间大幅度地全面贬值的可能性比较低,这一点应有更客观的认识,而不应有简单化的片面认识。
  额度不应继续增长
  《华夏时报》:不过我们却看到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对于外储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或建议,比如应否停止外储增长?是否外储越增长损失越大?中国能否要求美国为未来美债潜在的损失和汇率损失提供担保?能否比照上世纪6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因为持有大量美元外储,因担心美元汇率贬值,而与美国签订所谓“汇率损失担保协议”?
  贺力平:具体有关中国对美国官方债券投资能否获得汇率损失担保的事情,我认为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的协商谈判,至于能有怎样的担保措施或形式,两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做些探讨,但从根本上说,我们不应寄希望于这种担保。因为即使美国政府有担保承诺,但担保的程度和范围,我认为都会是有限的。我还是坚持刚才的看法,中国外储长远来看应有调整,我赞成说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外储,不希望其继续增长,但这并不是说要人为地采取一个巨大的调整,而应是逐渐的调整,更多地应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与结构调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来观察和研究。

  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另一个做法,即央行不再增长外储,而是停止对外储的干预,让人民币汇率完全浮动起来。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也未必不可。但若指望这种调整在今天或明天出现,则可能并不现实。
  因为中国国内毕竟有很多人担心汇率的巨大波动,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很多不利。这个背景之下,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其次,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可以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比如G20平台等,一起来探讨促进全球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稳定的一系列解决办法。
  市场须有更多开放
  《华夏时报》:既然美国很想获得中国的资金,中国能否要求美国来中国香港或上海发行人民币债券,再通过外管局兑换成美元,从而给国内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也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压力?这是否一方面可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让国内居民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外储压力?
  贺力平:这是可以考虑的问题,但至于美国人来不来,却很难说。中国无须要求美国人来,而是要进行金融市场的改革。如果中国金融市场很发达和高度开放,世界上各个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可能来。现在问题在于是我们自己关上大门不让人家来。比如中国发行的债券,只让境外投资者少量持有,这个市场本身没有对外开放。中国自己的人民币都不可自由兑换,人家怎么会来呢?境外投资者买了人民币债券之后,当需要卖出的时候,要经过审批,而且要审批多久,谁也不知道,这样谁还会来呢?来了不是反而等同于被捆住手脚了吗?显然世界上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情。

  《华夏时报》:中国汇率政策应做怎样的改变以避免外储管理的手段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可以通过所谓还汇于民、藏汇于民的方式,让民众得实惠吗?直接将外汇储备用于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会导致通胀吗?对于这些来自社会的疑问,您怎么看?
  贺力平:这是一些带有误会的看法。所谓还汇于民或藏汇于民,我们看到,很多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或投资机构,他们手中有本币资金,也有外币资金,但他们的官方机构,很少有外汇资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