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第17节作者:
醉罢君山 应该说孟尝君的攻秦的时间选择上相当不错。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秦昭王诱执楚怀王后,楚人立楚顷襄王,秦王大怒,大举出兵进攻楚国,取得斩首五万与略十六城的辉煌战绩。在秦、楚交锋之际,孟尝君冷不妨带着三国联军杀向函谷关,这远远出乎秦昭王的意料。孟尝君夺取函谷关的愿望很强烈,毕竟当初他在这里吓出一身冷汗,最后还是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才得以逃亡,现在雪耻的机会来了。
仓猝应战的秦军被三国联军打败了。在历次战争中,秦国军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我们不应当低估其他诸侯国的军事力量。战国七雄中没有弱旅,而齐、魏、韩三个大国联合起来,军事力量绝对不比秦国差。
秦军失利的消息传来咸阳后,秦昭王十分震惊,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日益强大,很少受到外来侵略。这时的他心里颇为后悔,当时怎么没有把孟尝君杀了呢,现在这个人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虽然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可是精锐兵力尚在楚国,来不及调往函谷关战场,因而秦昭王打算以割地的形式与孟尝君谈和。
秦昭王召来宰相楼缓,对他说:“齐、魏、韩三国的兵力十分强大,深入我国,我打算割让河东三城(武遂、封陵、齐城)跟他们讲和,您看怎么样?”
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三城,对秦国损失很大,避免战祸又是国家最大的利益。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商量呢?”公子池是秦昭王的庶兄,被认为是有智慧、有谋略的人。楼缓是赵国人,他比较滑头,秦昭王想割地讲和,他并不发表意见。为什么呢?倘若他建议割地,日后秦昭王反悔了,那他就倒霉了;倘若他不建议割地求和,孟尝君的联军要是一直打到咸阳,那秦昭王势必又要怪罪于他。所以楼缓就打起太极,把球推给公子池。
公子池也是个聪明人,他毕竟是秦昭王的庶兄,有些话可以放开来说,于是便道:“大王您割地讲和,日后肯定要后悔的;如果不割地讲和,也要后悔的。”
秦昭王听得糊里糊涂的,不明白什么意思,便问说:“这怎么说呢?”
公子池答道:“大王如果割地讲和,三国捞到利益后,会心满意足收兵离去。可是到时大王会后悔:可惜啊,三国联军本来就要离开了,我却偏偏送给他们三座城邑。如果不割地谈和呢?要是三国联军越过函谷关,进逼咸阳,那秦都就危险了。到时大王可能又会后悔:哎呀,我怎么会因为吝惜三座城邑而放弃与三国谈和呢?”
说到这里,秦昭王听明白了。
作为臣子,楼缓与公子池都害怕担当责任,不敢做最后的决断。能作决断的人,只有秦昭王自己。秦昭王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果断是一位优秀君王必须具备的品质,于是他最后拍板:“两害相权取其轻者,我宁可因为割让三城而后悔,也不愿意因为咸阳遭到危险而后悔。我决定要割地求和了。”
对于秦昭王的割地求和,孟尝君又有什么打算呢?
当时孟尝君以三国之师攻秦,粮食紧张,便派人前往西周,要向西周借点粮食。此时的周室形同小诸侯,周赧王对孟尝君的要求十分不痛快,但又不敢拒绝,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孟尝君。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前往游说孟尝君的人是苏代,不过《战国策》中所记却是韩庆,考虑到苏代此时仍为齐国谋士,故而笔者采纳《战国策》的说法。
韩庆拜见孟尝君后,说道:“齐国军队替魏、韩两国攻打楚国,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夺取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壮大了魏、韩两国的势力。如今又进攻秦国,这不是又要进一步增强魏、韩两国的力量吗?”考查史料,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合进攻楚国,在齐将匡章的指挥下,取得垂沙战役的胜利,楚国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为魏、韩两国所瓜分。齐国与魏、韩两国结盟,大约是公元前310年,是年张仪由于与秦武王不合而离开秦国,遂使魏、韩先后叛秦,转而与齐国相好。
韩庆的言外之意,齐国卖了苦力,最后捞到好处的却是魏、韩两国。要知道齐国与秦国相距遥远,就算攻城略地,也不可能把秦国的土地并为己有,最后还不得送给魏国与韩国吗?兴师动众,对自己却没有任何好处,不是吗?
日期:2012-04-30 08:27:10
《怒海争锋-31》
许心素是晚明福建海商代表人物之一,这个人能量颇大,与大海商、郑芝龙的义父李旦关系密切。当时李旦活动于海外,许心素则活动于泉州、厦门一带,帮助李旦购买货源。后来雷约兹舰队占领澎湖,李旦出面在福建官方与荷兰人之间斡旋,当时福建官府为了控制李旦,便把许心素当作人质扣押了。澎湖危机解决后,荷兰人撤往台湾,许心素也被释放。也许是他曾因为荷兰人坐过一次牢,荷兰人倒对他很信任,便让他充当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商业“代理人”。
这时的许心素也明白,只有官商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极力巴结厦门都督俞咨皋,俞咨皋在澎湖之役后,由副总兵升总兵,权势极炽。俞咨皋在福建巡抚南居益面前大力举荐许心素,就这样,许心素摇身一变成为官府中人。
许心素告诉荷兰人,中国方面并没有正式允许荷兰人在台湾开展自由贸易,福建当局对商船控制很严,没有许可证是不得开往大员的。但是许心素的商船是可以驶往大员的,因为他有俞咨皋发放的许可证,因而可以同荷兰人经商。一般情况下,荷兰人先把钱给许心素,让他采购所需的货物后,再运往台湾大员。
这种默许交易显然令荷兰人心里忐忑不安,万一哪天福建当局不默许了,或者代理人出问题了,他们就要蒙受惨重的损失。
就在这个时候,福建官兵在与郑芝龙海盗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郑芝龙接手颜思齐武装海盗集团后,便确立向福建发展的方针,在1626年至1627年间连续进攻福建漳浦、金门、厦门,然后挥师南下,进攻粤东,剽掠如风,势不可挡。海盗军越战越勇,人数越来越多,船只也越来越多。郑芝龙骚扰广东后,又杀回福建,这下子福建当局吃不消了,决定向台湾的荷兰人求助。
福建官方给荷兰人送去一封信,有三个要点:第一,由于海盗猖獗,商船根本无法通过台湾海峡,荷兰人购买的生丝运不出去,要求荷兰派船前来运。从这个要求看,显然这批生丝是许心素为荷兰人代购的。第二,要求荷兰人派两艘战船停泊于漳州湾,以防海盗骚扰。第三,协助福建官方剿灭海盗。
根据荷兰人的情报,福建官方的确十分尴尬。在郑芝龙的频频打击下,福建水师遭受重创,可用的战船数量仅有八十艘,与郑芝龙船队相去甚远。当时荷兰舰队司令官是德?韦特,他是第二任台湾总督,不过这一年(1627年),荷印巴达维亚当局派彼得?纳茨出任新的总督。韦特认为这正是打开与中国自由贸易大门的良机,他马上通过商人许心素转告福建当局,只要准许中国商人与台湾大员及巴达维亚的自由贸易,荷兰人将出兵赶走海盗郑芝龙,而且不需要福建水师的增援。
其实荷兰人与郑芝龙的关系一直不错,自称“一官长期以来与我们友好往来,以礼相待”。可是如今海盗的力量完全掌控了台湾海峡,福建的商船(包括荷兰人在大陆的代理人)根本无法渡海到台湾贸易,而且“由于海盗为寇,今年不会有帆船自漳州到达巴城(巴达维亚)”。台湾大员与福建的贸易,已经由于郑芝龙横行闽海而中断了。利益超越友情,这是商界颠簸不破的真理。当郑芝龙的扩张已经损害到荷兰人的利益时,韦特司令官不惜要牺牲自己的商业伙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