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第14节作者:
醉罢君山 尽管西班牙人控制了台湾北部的鸡笼、淡水,可是并没有捞到多大的好处。这两个地方基本上是未开化之地,那种原始丛林般的环境,令西班牙人吃尽苦头。根据荷兰人所掌握的情报,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健康”,“已有250名西人与菲律宾人因而死亡。”连横的《台湾通史》记:“当是时,鸡笼、淡水均为荒秽之地,华人亦少至者,草茀瘴毒,居者辄病死,故西人亦大费经营也。”然而这并不是西班牙殖民者遇到的惟一问题,当地土著居民的敌视也使殖民者如坐针毡,在1627年,荷兰人便获悉“西人与当地人发生战争”。
到1628年底,西班牙殖民军在鸡笼、淡水等地共筑有四座城堡,由两百名西班牙人与四百名菲律宾人守卫。可是这里并没成为一个贸易中心,西班牙人显然没有意识到,鸡笼或淡水并不具备大员成为贸易中心的条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官方的态度。荷兰人是通过三年的战争,才得到福建当局默许在大员贸易的权利,而西班牙人尽管也开辟了距离中国更近的贸易点,可是却没有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可。也就是说,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只能吸引某些走私贸易。
福建当局允许中国商船前往马尼拉与西班牙人贸易,并不允许前往鸡笼。根据荷兰人的观察,仍然有一些不法商人前往鸡笼或淡水,他们写道:“有人违禁自福州前去贸易,另有人自中国北部地区运去许多瓷器。”西班牙开辟的台湾北部贸易基地,不仅生意清淡,而且又遭到荷兰人的围追堵截。譬如在1628年11月到次年1月,荷兰人出动两艘大船联合三艘中国海盗船,频频袭击前往淡水、鸡笼的中国商船。因此,西班牙人占领鸡笼、淡水之后,并未能如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在贸易上取得对荷兰的优势。
日期:2012-04-13 16:31:18
《怒海争锋-25》
1631年,以强硬著称的台湾总督普特曼斯向巴达维亚总部提出一个作战计划,要求提供一支一千三百人的精锐部队,他将一鼓作气将西班牙人赶出淡水与鸡笼。这一年,普特曼斯抓获了六名从淡水逃出的劳工,他们在淡水为西班牙人劳役两年,不仅分文未得,反而被西班人虐待,这些人向普特曼斯详细介绍西班牙人在淡水与鸡笼的军事布署、贸易及与土番的关系等情况。普特曼斯如获至宝,因而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西班牙占据台湾北部的问题。
可是巴达维亚总部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总部认为公司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与中国及日本贸易,扩展实力范围的时机尚未成熟,即便攻下淡水与鸡笼,也只会增加公司的负担。因而普特曼斯的主张被否决。
事实上,巴达维亚总部的判断是没错的,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一直麻烦不断。1632年(明崇祯五年),一艘西班牙的船只遭台风袭击,搁浅于蛤仔难海岸,为当地土番噶玛兰族居民所劫杀。西班牙人随之展开疯狂报复,摧毁了噶玛兰族的七个村落,然而仍然未能摧毁噶玛兰人的抵抗。1634年,西班牙新任驻台长官罗美洛以二百名西班牙士兵以及四百名土番兵再征噶玛兰,噶玛兰人最终战败,西班牙之势力遂扩展到东北海岸。
尽管西班牙人以武力占据台湾北部并且在打败噶玛兰族后声势臻于顶峰,可是难掩其尴尬:鸡笼与淡水的贸易迟迟未能打开局面,而殖民者也很难融入当地的环境。不仅是水土不服导致死亡的情况屡屡出现,西班牙人在宗教文化宣传上也遇到极大的阻碍,神甫屡屡遭到土番人的杀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从马尼拉移居到台湾的西班牙人,又纷纷撤回马尼拉。
西、荷在台湾岛上的角力,实际上是这两个近代欧洲强国在全球较量中的一个缩影。西班牙的霸业走向衰微,而荷兰则如日中天。此时的欧洲大陆正打得不可开交(史称“三十年战争”),荷兰与西班牙分属不同的阵营。在1639年的一场大海战中,西班牙舰队遭到惨败,海军主力被荷兰舰队摧毁殆尽,这迫使傲慢的西班牙人终于在次年承认荷兰的独立,尽管这时距荷兰独立已过去整整六十年的时间。欧洲战事的得失直接影响到两国在亚洲势力的消长,与此同时,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又要对付菲律宾南部难以征服的穆斯林教徒,只得削减驻台的兵源。到1640年,西班牙在台湾北部仅有约四百人的兵力,驻守鸡笼,显然难以抵挡荷兰人的进攻了。
欧洲战场的胜利对东印度公司来说显然是一剂兴奋剂,他们更不把西班牙人放在眼中,决意将其驱逐出台湾岛。台湾总督保罗?杜拉弟纽司(Paulus Traudenius,第六任总督)在1641年派三艘战船游弋于鸡笼港,并劝守城的西班牙人缴械投降,可是遭到拒绝。要解决西班牙人,看来还得诉诸武力。次年(1642年),七艘荷兰战船搭载约七百名士兵,从热兰遮出发,驶向鸡笼,对岛上的西班牙武装发动最后一役。经过几天的战斗,西班牙人放弃了抵抗,放下武器投降了。西班牙试图在台湾岛上建立殖民统治的美梦就此终结,而荷兰人的魔爪则从南部延伸到了北部。
日本人与西班牙人先后退出争夺,荷兰人独占台湾。然而他们并未能垄断台海贸易,他们最大的对手是海盗出身的郑芝龙。
日期:2012-04-19 22:13:16
《怒海争锋-26》
第五章 中国海盗的崛起
在荷兰人退居台湾前后,也有一群年轻、勇敢的华人来到这块蛮荒之岛,他们的首领是福建海澄人颜思齐,后来他被誉为“开台圣祖”,是谜一样的英雄人物。
在现存所有的史料中,清人江日昇所著的《台湾外记》(或名《台湾外纪》、《台湾外志》)对颜思齐的纪载最为详尽。颜思齐,字振泉,早年在家乡为官宦人家所欺辱,一怒之下打死其仆,背了人命官司,逃命至日本平户。他初以裁缝为生,后来有了些积蓄,与一群华人海商混熟了,由于他性情豪爽、仗义疏财、身强体健,武艺高强,久而久之在日本华侨中闻名遐迩,为当地华人领袖之一。
当是时,日本国家权力落入德川幕府之手,雄才大略的德川家康于1616年去世,继承者德川秀忠无论在能力与魄力上都与乃父相去甚远。怀有远大抱负的颜思齐觑准了机会,认为可以联合当地华商势力共举大事,推倒德川幕府,将日本三岛据为华人的海外殖民地。在中国华侨史上,像颜思齐如此有远见与魄力的人物绝无仅有。中国向来以天下中心自居,对海外事业一向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蛮夷未化之地,何足道哉。在中国东南岛屿被欧洲殖民势力觊觎蚕食时,颜思齐却要在海外开拓一片新天地,可谓是心大志雄。
颜思齐以古代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的方式,纠集陈衷纪、杨天生、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歃血结义,称兄道弟。其中颜思齐最为年长,也不过三十六岁,郑芝龙最年幼,仅二十一岁。这伙热血青年与狂热的冒险家初定于1624年的中秋节举事,推翻日本德川幕府。可是百密一疏,在起事前几天消息走漏,幕府的武士对平户全城搜捕。颜思齐等人紧急拼凑十三艘商船出海,侥幸躲过幕府的搜捕。
大海茫茫,究竟要漂往何方呢?陈衷纪提出的建议得到诸位的认同:“台湾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从这句话隐约可以看出陈衷纪绝非寻常之人,他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与开拓海外的雄心。事实上,他是颜思齐集团的第二号人物,可是在颜思齐去世后,他却意外地输给郑芝龙,没能抢到第一把金交椅,后来也死得莫名其妙。
陈衷纪的“立足台湾、侵略四方”的战略成为这群冒险家的指南针,不仅奠定了颜思齐集团的海外事业,也开启了华人大规模拓殖台湾的历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