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第6节

作者: 醉罢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根据战前的计划,一旦荷兰舰队无法夺取澳门,下一步将在中国沿海寻找一处合适的地点建立一个基地。这个合适的地点,应该是广州或漳州附近。科恩的意志是不可改变的,这次荷兰人绝不会象1604年那样空手而返。舰队司令雷约兹更倾向于在海上建立据点,而非在陆上,澳门之战已经证明荷兰人在陆地上的优势远不及海上,于是澎湖岛又一次进入雷约兹的视线内。

  这并非雷约兹第一次到澎湖。
  澎湖岛是澎湖列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这里有一个海湾,能避各方来风,极宜泊船。事实上早在几年前,身为船长的雷约兹就曾经到过澎湖并尝试与福建当局交涉通商事宜,可是未获成功。如今的雷约兹已经是舰队司令,况且有野心勃勃的上司科恩总督的鼎力相助,他是铁了一条心,此次前来,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当荷兰舰队出现在澎湖诸岛时,这里的中国渔船仓惶而逃。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报告,当时在澎湖海域有十艘中国战船,他们与荷兰人有一些交涉,具体说了什么就不清楚了,之后这些中国战船就离开了。

  澎湖岛尽管有良好的港湾,但不适合居住。岛上没有食品,食品都要从大陆运过来,而且也缺乏淡水。因此荷兰人把定居点选择在了台湾西南的大员岛,这里距澎湖岛并不远。
  大员岛今天与台湾岛连为一体,位于台南市安平区,可三百多年前却是一个沙洲。当时这一带海面自南而北,绵亘七屿,称为七鲲身。大员沙洲就是“七鲲身”中的“一鲲身”或者叫“大鲲身”。这里是台湾开发较早的地方,当时已经有一些中国人定居在此。1601年倭寇侵扰中国沿海时曾占据此地,后沈有容挥师渡海作战,在澎湖海域打败他们,大员的倭寇明白不是明军的对手,遂落荒而逃。

  荷兰人选择澎湖岛作为贸易基地,显然是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澎湖列岛是入台湾岛的大门,扼闽海通道,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不言而喻的。荷兰人一边在此修筑城堡,一边派人前往福建沿海的贸易港漳州,与当地官员交涉。
  在荷兰文献中,漳州港很多时候指的是厦门港。自明帝国隆庆元年开放海禁后,漳州的海澄成为惟一的贸易港。漳州港只是一个内河港,航道不宽,大船不易驶入,并非一个天然良港。当年明帝国之所以把对外贸易港设在漳州海澄,只是考虑到内河港便于管理,因此这个港口从一开始便重大的缺陷。随着商业的发展,漳州海澄港显然无法满足对外贸易的急剧增长,因此这个贸易港便逐步外移,拥有优良港湾的厦门自然后来居上。

  8月6日,荷兰舰队司令雷约兹派人送一封用中文写就的信给漳州(或厦门)官员,提出两点请求:第一,准许荷兰人前往漳州贸易;第二,准许荷兰船只在适当的地方驻扎。福建地方官员收下这封信,并口头承诺五十天后给予答复。在这五十天的时间里,福建当局显然又遇到了与十八年前相似的问题,不同的是,当年韦麻朗舰队只有三艘战舰,如今雷约兹却拥有十几艘战舰。

  对福建当局来说,这显然是一大考验,五十天过去了,还没商量个好办法出来。一直拖到了10月1日,官方才派人给荷兰人送去一份最后的决议。这份决议是福建巡抚、海上游击及其他将领多方商议的结果,拒绝荷兰人的贸易请求,并要求他们撤离澎湖岛。为了虚张声势,福建派出的特使警告荷兰人,如果不从命,皇帝将会派兵攻打。
  对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雷约兹压根不会接受。他傲慢地告诉福建特使,拒绝荷兰人的贸易请求,就是在挑起战争。他当场宣布,正式向中国宣战。这位特使没有当年沈有容的胆量,他一听吓坏了,因为一旦危机演变为战争,届时朝廷很快便会降旨惩罚。可是在咄咄逼人的荷兰人面前,战争已是不可避免。
  日期:2012-02-22 16:02:39
  《怒海争锋-10》
  10月18日,荷兰人突袭漳州以南的六敖,明荷战争爆发。

  雷约兹派出八艘战舰从澎湖出发,由于遭遇到强烈风暴,有三艘战舰被迫转向返回东南亚去了。剩余的五艘战舰挺进到漳州以南的六敖港,当时港湾内停泊许多帆船,雷约兹司令官决定发起突袭。据《东印度事务报告》所记,停泊于此的中国船只被摧毁了八十多艘,其有二十六艘战船,其余为商船或渔船,中方有八十人被俘虏,六十门火炮被缴获。

  这场战斗结果令人吃惊,荷兰人仅以五艘战舰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可见当年沈有容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武器的优势足以弥补其数量上的绝对劣势。在参加此役的荷兰人中,有一人叫威廉?庞德古,他写有《难忘的东印度游行记》,对此役的纪载是,中国船只被摧毁六、七十艘,比东印度公司的报告要少一点,但仍然是大获全胜。

  与中方损失相比,荷兰人的损失微乎其微。在战争爆发后二十天里,仅损失一条小艇与五十人。这五十名死亡的荷兰人中,多数还不是被中国军队杀死的。其中有二十三人劫获一艘中国帆船后,被突如其来的风浪卷走,其中十几人被中国军队所俘杀(庞德古的记载是全部被中国军队俘虏,这里参照中方资料)。另有十八人是乘坐一条小艇,试图拦截一批中国帆船时,被风浪卷走,葬身海底。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方面的记载。福建巡抚商周祚的奏搞是这样写的:“(荷夷)突驾五舟犯我六敖。六敖逼近漳浦,势甚岌岌。该道程再伊、副总兵张嘉策多方捍御。把总刘英用计沈其一艇,俘斩十余名。”这种官样文章掩饰了遭遇袭击的窘态,根本掩盖了自己的巨大损失,所报的战果倒是很实在,没有太多弄虚作假,甚至比荷兰人自己承认的还谦虚点。

  在六敖海战后,双方交战主要是围绕厦门、漳州两地。
  荷兰人的主力仍然是那五艘战舰,于11月25日又耀武扬威到厦门鼓浪屿上扫荡。当时鼓浪屿住有几位巨商,都是在马尼拉做生意而发家致富,他们的帆船还停靠在港口装卸货物,荷兰人“将村庄、房舍和众帆船,无论大货船还是战船均焚烧殆尽”,并抢走了二十箱的绞丝与绪丝。厦门守军以火船战术迎击,九艘火船逼近荷兰战船,但并未烧着。11月28日,荷兰两艘战船以大炮轰击中国守军一个拥有七门小炮的阵地,这次战斗没有纪录双方的伤亡,荷兰人自称烧毁了四艘中国帆船,没有注明是兵船或商船。

  商周祚的奏稿称:“中左所(今厦门思明区)为同安、海澄门户,洋商聚集于海澄,夷人垂涎。又因奸民勾引,蓄谋并力,遂犯中左,盘据内港,无日不搏战。又登岸攻古浪屿(即鼓浪屿),烧洋商黄金房屋船只。已遂入泊圭屿,直窥海澄。我兵内外夹攻,夷惊扰而逃。已复入厦门,入曾家澳,皆实时堵截,颇被官兵杀伤。”
  值得注意的是,殖民者的强盗本质在这场战事中暴露无疑。庞德古的日记中甚至把暴行当作值得庆贺的胜利。11月29日,七十名火枪手闯进一个村庄,“居民都跑到一个碉堡里,我们也追到那里去,……他们拼命想冲出来,但被我们挡住了,我们用刀砍他们的头……我们又把中国人赶回碉堡,把他们全部杀死在那里。”这个碉堡里藏的只不过是当地村民罢了,全部被屠杀。类似的纪录很多,比如,“12月2日,我们再次登陆去掠夺另一个村庄,同样把它烧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