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7-15 08:56:57
【金鸿视点】政府融资平台有小忧无大患(2011-07-15 08:51:11)[编辑][删除]
标签: 金鸿视点地方债财经 分类: 金鸿视点
一段时间以来,各方唱空中国的声浪不小,本来不想参和,因为这是无稽之谈。中国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外部经济是有很大的影响,但主要是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增长模式问题,这个模式是必须调整,但这个模式中短期内仍然是可以维持的(有点饶口)。需要分析的是,什么是“硬着陆”?中国是否会硬着陆?即使硬着陆了又何如?
在唱空的声音中,响亮的有“末日博士”,据说成功预测了金融危机,扯淡,看到问题的人很多,出名的不多,选择性失明的多。07年看到中国经济下滑的人多了去了,我一个草根也预测到了,以前的文章分析过,只不过政治需要,政策调整慢了;有郎咸平,香港经济学界有两个人很有意思,一是张五常,靠“市场经济万能论”反复演绎混了一个“大师”,朗教授靠“6+1”、“二元论”反复演绎名满神州,演讲、出书名利双收;有索罗斯这样的投机大师,真正让我“气愤”的是穆迪的混账逻辑。现在,态度逆转,最近唱多中国的也不少,摩根、大摩、渣打、汇丰、野村等等。不过,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从来没有正确过,大家不必太当回事。
现在大家关注的问题具体是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平台负债问题,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和经营困难,三是物价问题。当然,宏观层面有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向问题。篇幅所限,今天只谈第一个问题。
首先是政府平台负债问题。我从2006年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负债问题,早期的博文里有,当时最担心的是不透明所导致的规模过快增长和风险无法监控,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得到重视和解决。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0.7万亿,尚未支出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有1.1万亿,即净债务为9.6万亿。偿还能力较强的省级、市级政府债务分别占29.96%、43.51%,而偿还能力较差的县级政府债务仅占26.53%。其中包括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占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52%,加上负有担保责任和可能有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率为70%。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财政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虽然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不至于失控,而且经过清理和压缩,规模和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不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2010年,后两类或有负债的逾期率分别为2.23%和1.28%,这里面有政府因为强势“赖帐”的因素。
另一方面,从贷款银行看,16家A股上市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约为2.9万亿元,约占审计署公布的8.5万亿元地方政府性银行贷款的34%,而16家上市银行2010年末总资产为63.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67%。上市银行在压缩平台贷款方面力度也比较大,规模今年将压缩20%左右,因此,对主要银行的风险并不大。相对而言,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涉足更深,截至2010年末,国开行在公路、铁路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余额合计约2.3万亿元,相对于5万亿的总资产规模,数目较大。
对地方政府负债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真实性。审计署、银监会和央行的数据有分歧,谁更可信。央行的数据是估计数,不超过30%贷款余额得出14万亿的结果,不足为评;银监会做了大量的摸底调查,结果是贷款余额约8.5万亿,基本可信,但没有包括或有负债;审计署是动用了4万人、历时三个月、逐笔逐项审核的结果,相对来说,由于审计署对于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命令式”的查账,加上立场中立,据在某国有大银行的朋友说,审计署查账是没有人敢有任何限制的,一切全部敞开,不接受任何审查单位安排的任何活动、住招待所,绝对是不讲情面和通融,虽然被查者非常“痛苦”,但数据真实可靠。
国际评级公司穆迪5日表示,中国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规模的数据可能少报了人民币3.5万亿元。穆迪副总裁Yvonne Zhang称,穆迪在将审计署的数据和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报告进行核对后发现,审计署可能至多漏报了人民币3.5万亿元的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穆迪还说,审计署漏报的人民币3.5万亿元很可能是存档情况较差、违约风险最大的一部分贷款。基于上述分析,穆迪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12%之间,而穆迪测试的结果是基本情境下的不良贷款率为5%-8%,压力情境下为10%-18%。并认为,考虑到目前显然缺乏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明确计划,中国银行系统的评级前景可能会转为负面。这是穆迪就中资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敞口发出的最新也是最严重的警告,该机构最近已经多次发出类似警告。对中国的主权信用和人民币信用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审计署已经进行了驳斥,无需多说,虽然银监会、审计署对融资平台的定义和口径有所不同,但没有本质差别。大家可以想一想,是审计署几万人严格的审计结果可信,还是一个什么机构案头推演可信?抛开政治动机和其他目的不说,仅就专业水平来讲,我和什么几大国际投行和评级机构都打个交道和业务合作过,除了忽悠和私利,实在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对实体企业的经营特别是中国的情况相当无知,否则哪些谁都弄不明白的衍生品会水淹七军?中国某大行董事长曾在巴非特的家宴中当面问他:是否懂得那些CDS?答曰:除了自己弄的其他都不明白!穆迪在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在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的不同数据中,选择较高的数据,并轻率地认为地方债被低估,缺乏起码的可信度,动机可疑。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的风险到底应该如何化解。客观的讲,地方政府负债是会出现不良的,尤其是局部地区,但整体来讲,风险可控,因为底摸清了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要控制规模的增长,这个已经在做了。其实,有些所谓经济学上的风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比如地铁,绝大部分亏损,但现金流稳定,只要除去运营成本和折旧后能覆盖利息,哪个银行不愿意贷款?放他个50年甚至100年又何妨,收了这么长时间的利息,本金要不要就无所谓了,何况社会效益呢?亏损的铁路、高速公路(特别是西部、建设成本太高)也是如此,适当降低负债率,剩下的银行是希望你永远贷下去的,只要能收到利息。
中国现在需要开始关注的是整个公共债务问题,渣打银行30日发表报告称,估计中国的公共债务余额到2010年底约为28万亿元。这些债务包括了中央政府债务、政策性银行债务、测算的地方政府及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铁道部债务,以及上一轮银行重组的承担成本。不包括未到期央行票据(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支持),不包括国有企业负债(实为商业贷款),也不包括未来的个人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险欠账。从2009年以来的债务名义增速看,中国政府债务在测算的20多个国家中属快增者,但以占GDP的比例(71%)来看,中国处于中间位置,但由于养老等社会保障欠账很大,要着手逐步解决,国有股权是一个保障;另外,地方政府非融资类负债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层面。
不过,短期来看,随着还本付息压力的攀升和平台贷款的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在信贷市场遭遇困境,这使得“借新还旧”无法实现,会开始出现局部逾期甚至不良的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在未来某个时点,中央政府可能须介入地方债务,并替某些地方政府偿债,容许并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发债。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很紧。先是房地产调控断了过去赖以为财政支柱的大笔土地收入,随后信贷紧缩和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又断了地方政府的临时资金来源。虽然财政窘迫,但日子还得过下去,于是地方政府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北京成立各个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引导PE进入这些新兴领域,土地债券等融资模式也在推进。利用保障房进行融资“创新”,例如平台公司发行私慕的中期票据,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正在积极筹备自行发地方债等等。
但当前地方财政的问题,根子还在税制上。如果不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地方政府将面临普遍的困境!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造成了现在“强干弱枝”的局面——中央财政充裕,地方财政(尤其是省以下的市县)普遍困难,矛盾在土地收入大幅减少的今天尤其尖锐。根据新华网调查结果,现在“国家请客,地方埋单”的政策太多,“干什么”通常是中央政府决策,如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改革、义务教育等,“干什么”所需的钱,大多数是地方自行解决。若无土地财政,地方发展将举步维艰。
在我国现有的主要税种中,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上。地方企业的增值税的分成,中央拿了75%,而且不分担企业经营和破产的风险,而地方还要支付包括拆迁、土地、环境污染的成本。此外,2002年,中央将日益壮大的所得税纳入了分享范围,即将原来属于地方税收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变为共享收入,中央占60%、地方占40%。因此,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更多依靠地方基本独享的营业税(主要是第三产业),其中建筑业又是营业税的第一大户,但因房地产调控,这笔收入也打了个大折扣。
因此,分税制改革快20年了,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国情,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必须大幅调整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其次,在当前的财税体制下,中央政府替地方发债是完全应该的,否则只能是“逼上梁山”,地方政府只能“负债经营”,欠银行、欠环保、欠社保、欠民生等等,最终威胁到社会稳定。只有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基本对等了,政府平台过度融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中央各项战略决策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经济结构转型才能得到地方的贯彻,否则“救火”式的短期行为最终会有击鼓传花到鼓破花落的可能。不过,从目前的各种迹象看,决策层已经开始着手部署,如此,地方政府平台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让唱衰中国的人继续变调子再唱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