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解读:唐诗演义》
第14节

作者: 李晓润
收藏本书TXT下载
  盛唐使我想起苏州。苏州不但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天下首富,而且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朝苏州一府考中的状元,竟然三倍于北方诸省。
  日期:2012-07-03 08:01:44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和《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相距不远。《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会真记》,张生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元稹本人。当地的两大名胜都和唐代诗人有关。永济离潼关很近,交通方便,所以鹳雀楼经常有诗人登临赋诗。中唐诗人畅当也写过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这首诗可以和王之涣所作分庭抗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姓氏罕见,他和王之涣一样出身官宦家庭,不过他父亲畅璀官至礼部尚书,比王之涣的父辈官大得多。畅当是军人出身,然后才考中进士弃武从文。这首诗也写得境界高远,豪气干云。
  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不过王之涣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从他曾祖到父亲都是县令一级的地方官。王之涣的兄弟之咸、之贲也有文名。有人奇怪王之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看看今天县长和县委书记的子女都在做什么就知道了。儒家经典就象现在的政治教材,只有少数变态才看得津津有味。王之涣靠祖荫不用经过考试就可以做公务员,他才不愿意皓首穷经。

  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是好朋友,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不读书考进士,也没想过要做诗人。有一天不知是互相约好,还是象鱼玄机一样受了新科进士的刺激,突然拿起笔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声名鹊起。
  日期:2012-07-03 08:02:28
  开元中,他们三人已经名满天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不醉不归。这日微雪天寒,三人照例去旗亭饮酒取暖,那里允许他们拖欠酒钱。有一群梨园子弟随后走进旗亭。三人见对方人多,主动把八仙桌让给他们,自己移到角落上的小桌,一边烤火一边冷眼旁观。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位妙龄歌姬陆续赶到。大概是因为喝了点酒心情不错,这些梨园子弟开始轻歌曼舞。

  王昌龄说:“我们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平时谁也不服谁,今天是个一分高下的机会。”
  王之涣问:“你想赛诗?我奉陪。谁输了谁出酒钱。”
  三人中高适最年轻也最穷,平时下馆子付钱的时候都躲在后面,今天要是凭本事赢了,就可以还两王的部分人情,所以也欣然同意比拼。
  “你说怎么比?”王之涣跃跃欲试。
  “不用比,他们会帮我们分出高低。”王昌龄指着那些歌姬说,“我们的诗歌都已经改编成流行歌曲,一会儿她们肯定会唱到,我们只要计数就行了。谁的诗歌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笑到最后。”

  王之涣和高适都觉得这办法不错。
  一个歌姬果然开始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得意地放下一枚筷子。
  过会儿又一歌姬唱“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所以高适也放下一枚筷子。
  第三个歌姬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这又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长信秋词》。
  王之涣一看急了,他说:“这几个歌姬根本不懂诗歌,欣赏不了我的阳春白雪。”
  王昌龄见他想耍赖,当然不干。高适好容易赢了一回,也不答应。

  王之涣无奈,只好指着歌姬中长得最美的那位说:“这样行不行,我们以这位美女唱什么定输赢。如果她唱的依然不是我的诗,那我对你们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心甘情愿做小弟。不过她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得拜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勉强同意。
  过了一会儿,那个梳双鬟的美女清清嗓子起来歌唱。
  王之涣提心吊胆,直到她唱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得意忘形,手舞足蹈。

  “怎么样,服了没有,还不快叫师傅?”
  那些梨园子弟看见三人一直在指点议论,走过来询问原因。高适告诉他们实情。
  这些伶工歌姬久仰大名,当即请他们入席,为他们付酒钱并索要签名。他们醉倒之前唯一记得的画面,就是几位歌姬脉脉含情的眼睛。
  日期:2012-07-03 08:03:59
  当时写诗只有虚名,不能养家糊口。三个好朋友迫于生计只好分手。王之涣来到冀州衡水县做主簿。就在衡水主簿任上,他尝到了做诗人的甜头。衡水县令李涤的小女儿仰慕他的才华,向父母表示非他不嫁。此时王之涣早已有妻有子,李小姐只能做他小妾,她父母当然不愿意。李小姐只好祭出自古以来小女孩对付父母的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涤拗不过女儿,最终同意这门婚事。

  大概是因为偶尔挪用公款请朋友喝酒,王之涣遭人投诉,老丈人也不便袒护。王之涣一气之下带着李小姐拂袖而去,在外游荡了十五年,不但把祖先留下的家产全部变成了柴米油盐,还欠了不少钱。这时候他和李小姐又有了几个正在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他因为失业连学费都交不起,不得不重新开始写简历求职。吏部官员都在家里教子孙背诵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以对他很有好感。正好这时文安县尉离任,王之涣的祖父又做过文安县令,于是王之涣被派往文安。因为他几次做官都在河北境内,《唐才子传》误以为他是蓟门人。

  文安在今天的河北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这里当时靠近边关,民风强悍。王之涣在文安做官期间,高适曾经来看望他,两人一起同游蓟门,最远到过今天的山海关外。高适写下一首《营州歌》,描述当地少数民族的游猎生活。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文安当地的匪盗听说王之涣是个书生,而且年过五十,所以没把他放在眼里。王之涣不动声色,暗中摸清匪情后把他们一网打尽。这些匪盗多是地方豪强子弟,他们的父母纷纷找人上门说情。王之涣不为所动,他给这些匪盗两条路,当兵或坐牢。那时因为连年战争,当兵要到六十岁才能退伍,而人均寿命只有四十年,当兵就等于判了无期徒刑。但坐牢有损家族名声,所以地方豪强虽然对王之涣恨得咬牙切齿,还是敲锣打鼓把子弟送去当兵。驻军将领正为兵员不足的事发愁,所以王之涣的拥军行为让他非常感动,知道他是著名诗人后,更以和他交往为荣。地方豪强本想报复王之涣,见此情景不敢轻举妄动。

  日期:2012-07-03 08:05:14
  文安从此果然既文明又安全,老百姓对他很满意,上司在干部考察的时候也对他极力推荐。王之涣工作更加卖力,白天上街巡逻,晚上陪驻军将领喝酒赌博泡妞,因此积劳成疾,终于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以身殉职。驻军将领派兵护送他的遗体和家眷回乡。王昌龄和高适等人把他安葬在洛阳北邙。生在洛阳、死葬北邙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生理想,王之涣实现了一半。

  不幸中的万幸,王之涣是少数留下墓志铭的诗人之一。他的墓志铭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发现,作者靳能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只有六首流传至今。除了成为盛唐风标的《登鹳雀楼》,他的《凉州词》其实更有意境,我本人也更喜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通过玉门关外的荒凉景象表达反战的倾向,但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