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了你们很久,有句话想和你们说。不把这句话说完,我死不瞑目。”
宋之问等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审言要对自己的狂妄表示悔恨,所以都洗耳恭听。
杜审言说:“因为我的存在,你们一直做缩头乌龟。现在我要走了,你们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宋之问等人瞬间石化。
日期:2012-06-29 12:27:21
杜审言如此狂傲也不纯粹是大言欺人。他确实是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仅凭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足以扬名立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断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杜审言的狂傲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当他从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的时候,遭到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两位同僚联手诬告,坐过一段时间牢。杜审言的儿子也就是杜甫的叔叔杜并当时只有十三岁,下决心为父报仇。他在周季重举行宴会的时候怀揣利刃悄悄潜入周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周季重刺杀,随后自己也被乱棍打死。这件事当时天下知闻。后来官至宰相的“燕许大手笔”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被杜审言轻视的苏味道是苏东坡的祖先,他是赵州栾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栾城人,所以后来苏东坡写文章经常自称赵郡苏轼。苏味道九岁能诗文,又是一位神仙童子。二十岁中进士,早年与同乡李峤齐名,世人把他们比作汉朝的苏武、李陵。苏味道做过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欣赏他的才学,召他随军两征突厥。他后来依附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兄弟,先后三度拜相。
唐朝因为李世民做过宰相,所以高宗以后为了避讳,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武则天标新立异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即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晋升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没赴任即病逝。他的次子苏份就在眉山定居,眉山苏氏后来出了三苏父子。
苏味道熟谙台阁故事,擅写章奏文字。武则天知道自己抢夺李唐王朝政权的行为不得人心,女人做皇帝更是犯了封建社会大忌,所以严厉弹压一切质疑。骆宾王已经被杀在先,陈子昂又传闻被武三思害死,苏味道只好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尽量不得罪人,所以得到外号“苏模棱”。
日期:2012-06-29 12:28:24
苏味道是唐代格律诗成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所写多是应制之作,只有《正月十五夜》堪称佳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络绎不绝,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文章四友之一崔融最出名的是他的考试能力,据说他“应八科制举,皆及第”,这相当于拿到八个专业的学位,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牛人。他做过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做太子时,崔融是他的侍读学士。崔融的《从军行》为人称道,但我只记得他写过“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日期:2012-06-29 12:29:37
李峤是赵州赞皇人,他和苏味道不但是老乡,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二十岁中进士,都曾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都曾做过位极人臣的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过李峤年轻的时候不畏强bao,敢于和著名酷吏来俊臣对抗。在监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时,他曾独闯僚人居住的山洞劝降。
一般少年儿童做梦梦见的不是隔壁班的小女生就是变形金刚,李峤和大家不一样,梦见有仙人送他两支笔,从此以后文采飞扬。他晚年被封为赵国公。唐代文官好像没有人封王,所以李峤在诗人中的地位已经至高无上。
李峤官位既高,寿命也长,他早先和王勃、杨炯喝过酒,后来又同杜审言、苏味道一起吹牛。当这些人都去世之后,他成了诗坛祭酒,和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王翰交游。他的七言歌行《汾阴行》借汉武帝故事感叹兴亡盛衰,曾经洛阳纸贵。据说安史叛军逼近长安时,准备逃难的唐玄宗登上花萼楼最后看一眼舞榭歌台,听到伶人唱《汾阴行》的结尾。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隆基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连声赞叹李峤之才。
此外李峤还写过几首好诗,比如《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形象贴切却没有多少诗意,和那首咏画之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相似。李峤最好的格律诗是《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这个杜学士应该就是杜审言。杜审言做过修文馆直学士。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离愁。
其中“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可以媲美杜审言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日期:2012-06-29 12:54:00
唐代诗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审言,也有人谄媚如宋之问。如果说杜审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问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须拍马对常人只是权宜之计,宋之问却把它当作事业经营,几十年如一日。他可以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外甥,可以为了做官告发自己朋友谋反,当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钱。可能有的看官会认为宋之问的奸诈在唐朝很难夺冠,武三思、杨国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恶,宋之问最多只能算唐朝诗人中的第一奸人。我的看法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诈是出于本能,奸诈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问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升迁,他的奸诈纯粹出于贪婪。
宋之问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河南灵宝或山西汾阳。如果他真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为刘希夷是颍川或汝州人。颍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宋之问成名也是在二十岁左右,按照史籍记载,他比外甥刘希夷小。上元二年也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那年舅甥两人同时进士及第。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埋。
开元名相张说的次子驸马张垍在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了宋之问另一件厚颜无耻的事,“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二张就是英俊潇洒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宠臣和情人。张易之深得武则天信任,官至恒国公。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带领羽林军诛杀二张。张柬之从名字看比张昌宗更像张易之的兄弟,其实两人毫无关系。宋之问为了讨好张易之兄弟,竟然愿意为他们捧夜壶,实在匪夷所思。
日期:2012-06-29 12:54:56
张易之倒台之后,宋之问贬官泷州参军。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宋之问在经过梅岭时写下两首名诗。其中一首是《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