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的末路:元帝国首都崩溃记》
第11节

作者: 梦里江山永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昔日,蒙古军队的铁蹄由亚洲踏过欧洲,灭国无数,举世震惊。同时,蒙古贵族在中土建立的元朝,开创了全体汉族被异族统治的先例。可见蒙古人的武功,曾经登峰造极,不过现在一切都已经成为泡沫,在刹那之间烟消云散。大都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它的失陷,是代表统治中土九十七年的蒙古政权便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这个政权还有一些残余的势力散布在各地兴风作浪。

  大都的光复,对中土百姓而言,无论怎样庆贺都不算过分。就象明政府颂布的《平胡诏》所称的:“列群讴歌四集,百年污染一新。”不过,创造历史的伟人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并没有留下鸿篇巨著的诗作来歌颂这一丰功伟绩。反倒是失去了大都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据说在仓皇离开大都的路上,用蒙文写下了一首“歌声既哀继之以泣”的长篇史诗,下面予以摘录,汉文译本出自著名学者乌兰的《〈蒙古源流〉研究》:

  “诸色修成的我那宝贵宏伟的大都城哟,
  惬意消夏而居的我那上都.开平.库儿都城哟(“上都.开平.库儿都城”就是上都),
  古时诸圣的夏营地我那上都的失喇.塔喇哟(“失喇.塔喇”即“金莲川”,上都城即建在此地),
  在那万物枯黄的戊申年,我误失了大国哟!
  九色珍宝装修成的我那宏伟的大都哟,
  可执缚九十九匹白马的我那上都开平哟,

  广受众惠的我那政教二道的福乐哟,
  称为天下之主我那可惜的美名哟,
  起早登高举目远望,烟霞缭绕,
  前后眺望观赏,景色悦目,
  不分冬夏,居住无忧快活,
  是我自在薛禅皇帝(指忽必烈)建立的宝城大都!
  先祖享乐的我那宽广宏伟的大都哟,
  有缘相聚的我那众王侯、宰相和属民万众哟,
  不听亦刺忽丞相明谏之言,是我的遗恨(《蒙古源流》记载亦刺忽丞相曾经劝元顺帝杀掉汉人朱哥,元顺帝不从。而此书所说的朱哥,就是朱元璋),
  听信反叛而去的朱哥官人,是我的昏昧(《蒙古源流》称朱哥是元顺帝的属下,统领左、右翼等省,后来反叛)!

  误杀具有智慧的脱脱太师(脱脱太师提醒元顺帝提防朱哥,其后反而被元顺帝所杀),
  逐回大德上师,是我的罪过(大德上师是指阿难达.麻底喇嘛,因与元顺帝意见不合而被逐回吐蕃)。
  可惜我万众之主的皇帝的名声!
  可惜我那尽情享受的快乐!
  具有神力的薛禅皇帝多方营建的,

  福禄汇集的我那大都城哟!
  被汉人朱哥官人收占去了!
  恶名落到我妥欢.贴睦尔(即元顺帝)身上了!”
  这首诗究竟是元顺帝所写,还是后人伪造,现在还有争议。诗中除了提到大都之外,还提及上都,而上都在大都失守之后也变得岌岌可危。
  日期:2012-06-19 12:26:27
  元朝是两都制的,大都失陷了,还有另一个政治中心上都存在。
  上都距离大都有千里之遥,其位于滦河上游,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上都虽然是元帝从夏到秋的避暑胜地,不过,城市的范围比大都小,人口也比大都少得多。城里的布局与大都一样,都以皇室宫殿为中心,在城的东西两面还各建有一座行宫,分别称之为“东凉亭”与“西凉亭”,以供皇帝出城外游猎时作为落脚点。城里还有中央政府的官衙,以处理国事。该城同样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点,除了有蒙汉两族之外、还有回族、畏兀儿等西域色目人。老百姓有的经营手工业、有的经商,当然还少不了寺院与僧侣。皇室贵族栖身的皇城与宫城都显得庄严得体、宏伟豪华,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里的居民多住简陋的土屋,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毡屋(蒙古包)。

  上都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但由于处于牧区,没有农业,所以一向无力供应跟随元帝来到上都避暑的大队贵族、随臣与部属,这些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大部分需要从塞内运来。而上都又扮演着交通中转站的角色,可以将储存的物资运往漠北。
  根据今人在上都遗址的考察,这座城市东西长约二千余米,南北长约二千一百一十余米,其外城城墙呈方形用土夯成,其底部宽约十米、上部宽约二米、高约五米,部分城墙与城里的皇城城墙相连。值得注意的是,城墙没有特出的马面,四角也没有角楼,故此,守军在防御时很难形成交叉的火力点,以互相掩护。这种拙劣的设计可能是该城在历史上多次被敌人迅速攻克的原因之一。

  日期:2012-06-19 19:46:04
  过去,包括《元史》、《明史》在内的很多传统史籍都认为,明军攻克大都,意味着元朝政权被推翻了。现在,这种看法遭到了一些专家们的质疑。例如当代著名历史学者李治安先生指出:“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雄踞燕山脚下的元大都,其地位和重要性似乎超过位于蒙古草原东南边源的元上都,甚至有以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上都分省’(由扈从皇帝的部分‘中书省’官员组成)实是朝廷中枢组织‘都省’(即‘中书省’)的核心部分,由于‘上都分省’官员每年扈从皇帝在上都驻留半年左右,‘发号布政,罔不在焉’,从而构成了实际上的全国政治中心。严格地说,元代的上都和大都,至少在政治上是同等重要的,并没有正陪主次之分。因皇帝岁时巡幸,上都和大都是迭为政治中心或留都的。上都和大都,均设有留守司,就是有力证据。”

  也就是说,大都失陷了,元朝还有另一个政治中心上都存在。
  话又说回来,尽管上都在政治上可能与大都同等重要,但是因为它规模小、人口少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所以在历史上遗留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大都。
  当大都早已经扬名四海的时候,上都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在世界名声不大,特别在亚洲以外的地方更显得寂寂无名。就以欧洲为例,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到达过上都,后来在欧美出版了《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绘声绘色地介绍上都的风土人情,可惜当时未能引起欧洲人特别的注意。到了十五世纪中后期的大航海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通,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少向往东方的欧洲人越来越重视《马可.波罗行纪》,而元上都也时来运转,逐渐名闻遐迩起来。真正让上都声名鹊起的是十八世纪的英国诗人柯乐津治,他在阅读《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上都的一章之后,写了一首在欧美广泛流传的《忽必烈汗》,诗中用无限憧憬的优美句子写道:

  忽必烈汗在上都下令,
  造一座堂皇的安乐宫殿:
  这地方有圣河亚佛流奔,
  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
  直流入不见阳光的海洋。
  有这么十英里肥沃的土壤,
  四周给围上楼塔与城墙:

  花园处处,溪河在蜿蜒闪耀,
  树枝上鲜花盛开,一片芬芳;
  连片的森林,跟山峦同样古老,
  围住了洒满阳光的青青草场。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