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的末路:元帝国首都崩溃记》
第8节

作者: 梦里江山永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军踏着这一条通往大都的血路,浩浩荡荡向北挺进,一直打到了大都的门户通州,并在城外夹河而营——徐达带着部分兵力结营于城外的运河东岸,常遇春结营于运河西岸。同时,将士们在附近地区搜括了元军遗下的四千五百余石粮,此举帮助解决了部队的口腹之需。
  诸将本欲迅速攻城,但年轻有为的中极将领郭英却沉着冷静地向徐达建议道:我军远道而来,与以逸待劳的敌人作战,攻坚并非上策,应该出其不意用计智取。徐达深以为然,授予郭英见机行事的权力。
  郭英利用次日大雾弥漫的时机,亲自安排千余人埋伏在道旁,又令三千精骑来到城下诱敌出战。元军守将果然中计,率领万余兵力从城中冲出,张开两翼包抄明军。郭英佯败而退,成功地将紧跟不舍的敌军引入埋伏中,然后伏兵一跃而起把敌军截为两段,再各个击破,总共斩首数千级,并俘虏了元国公知院卜颜贴木儿与副枢也先迭儿等人,获得四百余匹马以及百余艘船。其后,明军于二十七日攻下通州。

  通州失守,元都大震。蒙古贵族们要想保住政治中枢、保住自己的脑袋,必须想出稳妥可行的办法摆脱困境,这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决战即将来到,并且就快要见分晓了。
  日期:2012-06-14 14:34:22
  元代的大都可是一个品牌城市。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远在春秋战国时,此地就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蓟”;汉代,改名“幽城”。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幽州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时,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内(从此中原失去了屏障,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后来,契丹族及其建立的辽国与北宋长期对峙,幽州也在不同时期改称为“南京幽都府”、“折津府”、“燕京”。金灭辽之后,又把幽州改称“中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夺取了金国的中都,改称“燕京”、后来又改回中都原名。鉴于此地的特殊战略位置,一位目光锐利的名叫霸突鲁的蒙古贵族向有志于一统天下的忽必烈建议:“幽燕之地乃是龙蟠虎踞,形势雄伟的地方,它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天子居其中,可以接受四方朝觐。大王如果欲要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地不可。”汉族幕僚郝经也提过类似的建议。忽必烈从谏如流,受了蒙汉部属的建议,在此地扩建新城,于1272年二月将中都改称“大都”。从此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是元代全国的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元史》称“大都方圆六十里,十一门”,城墙用夯土建成,并在四角建有角楼,还挖有宽阔的护城河。该城作为全国的政治中枢,以金碧辉煌的皇室宫殿为中心营造的。壮观的皇城位于都城的中部与南部,围墙的范围广达二十里。而皇城的东面是宫城,其范围约为九里。在一眼看不到边的宫殿楼阁里面生活的皇亲国戚、他们在数以千计的宫廷侍卫、宦官与宫女簇拥之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日期:2012-06-14 17:45:06
  皇城的北面有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省;东面有中央政府直属各种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西北方向有负责监察各级官吏的御史台。城中设立有翰林院国史院、专为皇帝起草文件,编纂各类书籍;还有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等权威的文化机构。此外,也建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寺院,以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瞻仰。元朝灭掉南宋后,又将夺取的大量文化典籍、礼乐祭器,以及一大批文人学者、能工巧匠等送往大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地位。

  至于这座城市到底有多少常住人口,则有好几种说法。人数从四、五十万到百万不等。居民以汉族最多,同时也包括蒙古、色目人,此外还有大批外国使者、跨国商人、传教士等等。
  大都是北方最大的手工业中心与商业中心,也有一定的农业基础,经济比较繁荣。然而,它的粮食生产的总量却满足不了城市的消费需要。由于大量的王公贵族、各级官僚、上层僧侣、富商、驻屯大军屯聚于大都,使它成为了一座依靠从南方运输物资度日的消费城市。每年有数不清的粮食、形形色色的日用品等物资乘载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上,源源不断地由运河与海道从南方向北运输。部分物资汇聚到大都后,再运往北边的上都等地。因此,大都在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它建立了以这座城市为中心的驿传制度,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它就像人体的心脏,一边汇聚身驱的血液,一边又不停地将血液送往各处肢端。

  日期:2012-06-14 22:17:24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大都与南方的联系经常被切断,致使南方的粮食不能及时运送到北方。这种混乱的局势始终丝毫没有改变的迹象。后来,大都终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饥荒,首当其冲的是普通老百姓,很多穷人挣扎于死亡线上,死者填满沟堑。
  现在,当明朝各路军队汇聚在大都外围时,大都的局势已是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处于崩溃的边缘。
  是战,还是降?这是元顺帝难以选择的难题。
  战斗的后果很可能是血染沙场。正所谓“千古艰难惟一死”,死亡,决不是那些在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们的首选。
  而投降只会贻笑千古。甚至连弱女子也看不起这种奴颜卑膝、摇尾乞怜的行为。 就好像五代后蜀国的花蕊夫人为嘲讽后蜀君主孟昶降宋所写的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综上所述,既不能战,又不想投降的蒙古贵族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逃亡。
  日期:2012-06-15 08:23:56
  就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这一天晚上,元顺帝便撤离大都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避免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驻守大都的元军主力也随之离开。元顺帝究竟带走了多少兵马?汉文史籍无记载,而成书于十七世纪的蒙文史籍《黄金史纲》及《蒙古源流》分别给出了两个不可靠的数据。《黄金史纲》称元顺帝带“十万蒙古”出走了。这里的“十万蒙古”并非实数,而是来源于明代蒙古人传统的说法,即蒙古部落主要由本部的“鞑靼”与别部的“瓦剌”组成,其中“鞑靼”拥有“六万户”,而“瓦剌”拥有“四万户”,两者合计十万户(“鞑靼”与“瓦剌”都是明代蒙古部落集团的名称,下文还要提及)。《蒙古源流》则称元顺帝带着“六万蒙古”出走了。这个数据显然只是泛指“鞑靼”的“六万户”;而不包括瓦剌的“四万户”在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十万蒙古”,还是“六万蒙古”,都是指蒙古贵族的嫡系部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