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38节

作者: 晋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与之相反,精神世界却有无限扩张的能力、并且有可能保持长期稳定不变,主观精神世界这种可持续性恰恰满足了建立长期共同目标的需求。而儒学之所以能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他能提供精神世界的彼岸:儒家思想脱胎于周礼,而周礼的核心在于“大小宗分祭”、是原始社会祖先崇拜的进化;但周礼比原始祖先崇拜的先进之处在于,周礼通过这种祭祀制度把天下人的祖先崇拜都最终聚焦于周天子身上,使得上至诸侯下至庶民都能在“宗”和“礼”中找到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正是在在这种效用下,大家通过寻宗认祖在精神产生了共鸣、并起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其效用丝毫不亚于中世纪天主教会对封建分裂的西欧进行思想统一。尽管做为一种政治制度的“周礼”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作为精神纽带的功能依然被保留至今——自宋代以来兴起的民间家谱编纂就是对周礼的继承,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祖先崇拜强化,在无形中激励着每个参与者为家族的传承而奋斗。试想,当你在宗族的祭祀典礼上、或者翻越过往族谱时,知道了祖先崇高伟大的过往事迹,这不由不激发你对先祖的英雄崇拜。另外,在“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万代”的口号激励和逻辑推导下,你自己百年之后也会化作祠堂中的排位,让你之后的“子孙万代”把你当“列祖列宗”来供奉,这会愈加激励你去成就一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迹来为子孙后代所瞻仰;如果你做了对不起祖宗子孙的事,那么就有可能被宗族所驱逐,成为“孤魂野鬼”而不得超生,就当时是对人精神上最大的惩罚。

  正是因为儒学结合了祖先崇拜后能提供国人这么个终极人生追求,这使得儒学能独领风骚于诸子百家,成为国人、尤其是文人的精神寄托。而儒家本身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不少和基督教类似之处,比如教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封圣”,把一批信徒提升为圣人以激励后来的信徒为上帝无私奉献;儒家虽然没有这样频繁的封圣,但也会在大家的公议声中把曾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人推上神坛来“配祀孔子”。所以自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愈发显现出宗教化的趋势,“儒教”也正是对自宋以来儒学发展方向的概括。

  日期:2012-07-08 14:22:56
  儒学虽然很接近宗教,但毕竟又不是宗教。儒学之所以有别于宗教,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儒家社团并没有类似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佛教庙宇这样的教义传播场所,以致儒家也没有一套相应的宗教仪式。虽然中国到处都有孔庙,但除了作为科考场地、祭祀孔子之外,往往并无多大实际公用;孔庙在中国的分布密度也非庙宇道观可及,更非教堂清真寺在基督、伊斯兰世界可比。因为没有专制机构的传播、深入人心的祭拜仪式和类似神职人员的专职传播者,儒学就只能流传于读书人中、而无法扎根于目不识丁的百姓里。在识字率长期维持在20%—30%的中国古代社会里,这使得“儒教”始终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儒学团体终究只是个学术沙龙、而非宗教团队。正因为儒教有如此先天不足才使得外来的佛教能在中国找到市场并扎根发展壮大,佛教在经过儒道思想的中国化之后,利用其通俗易懂的宣传和时刻强化的祭拜仪式来吸引广大平民、并填补了平民对信仰缺失的需求。这对目不识丁的基层民众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佛教本身也并不排斥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甚至可以认为经过儒家思想改造后的佛教还是推崇传统伦理的,这使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远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顺利得多。可见经过本土化的佛教,本质上是儒道思想的延伸。

  综上所述,可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他能提供类似宗教般的终极追求,所以在笔者看来儒学是门“准宗教”、是有中国特色的信仰。历朝历代之所以都看重儒学这张皮,就是因为没有儒学的精神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那就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了。所以“外儒内法”也就相应成为帝王治世的最高境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日期:2012-07-08 16:44:05
  忧边第十二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民于难也。为人父兄者,岂可以已乎!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犹未足,今又欲罢诸用,减奉边之费,未可为慈父贤兄也。”

  文学曰:“周之季末,天子微弱,诸侯力政,故国君不安,谋臣奔驰。何者?敌国众而社稷危也。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岩廊,览群臣极言至论,内咏雅、颂,外鸣和銮,纯德粲然,并于唐、虞,功烈流于子孙。夫蛮、貊之人,不食之地,何足以烦虑,而有战国之忧哉?若陛下不弃,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内向,款塞自至,然后以为胡制于外臣,即匈奴没齿不食其所用矣。”

  大夫曰:“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拯恤贫贱,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议不干天则入渊,乃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亦不几矣!发于畎亩,出于穷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也。”
  文学曰:“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讥毁泉台,为其隳先祖之所为,而扬君父之恶也。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