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37节作者:
晋观 另外,不少看似光鲜的道德案例背后,实则为很现实的利益博弈,道德往往成为失败者掩盖失败或成功者美化成功的遮羞布。以上文提到的吴公子季札让国为例,看似季札高风亮节、实则本人知难而退、明哲保身。因为阖闾既然敢刺杀大权在握的当朝国君,怎能保证他不刺杀新任的后继国君呢?就算季札真上位了,但能保证不被阖闾架空、成为傀儡吗?季札也很清楚阖闾的野心所在,阖闾的让贤只是面对不利舆论而不得不作的一个道德秀而已,他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上位!既然看透了这场虚伪的道德秀,那季札又何必不知趣的飞蛾扑火呢?所以还是远离政治漩涡,明哲保身走为上。因此把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简化为道德善恶,这是小说戏曲家言,也就迎合了一般老百姓肤浅的认识而已;真正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者,决不能如此肤浅的看待复杂的历史事件,必须追根溯源的深入分析各方利益得失,才能真正看清其来龙去脉。
文学们辩论至此,看似慷慨激昂、实则理屈词穷,颇有外强中干之相。那么御史会如何击破文学们最后的抵抗呢?
日期:2012-07-05 19:48:00
原文: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日期:2012-07-05 20:41:37
批:
御史这次进攻更是巧妙,拿儒家祖师孔子和其弟子来开刷:孔子本身提倡君君臣臣的周礼、打击专权的三桓,但他的学生却在为三桓中的老大季氏服务,“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孔子本身在周游列国时,为把自己推销给卫国国君,不惜通过当时的奸佞弥子瑕和宠妃南子来通门路、开后门,“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所以这招确实厉害,“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这完全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你文学们左右不是人、无从辩驳,完全击碎了儒生们虚伪的道德掩饰。
文学们此时也必定是暗自埋怨祖师爷不争气,给人落下了这么大的话柄。但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其实也是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比如那句有名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就是孔子为人真性情的写照,完全没有虚伪的委曲求全。今天我们看到的孔子形象,其实是董仲舒以来历代儒生对其形象不断改造的结果,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孔子了,而只是一尊不食人间烟火、被高高供奉的神像而已。所以文学们辩论至此,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算是遭了道德泡沫化的报应。
面对御史的强力一击,被驳斥得一片狼藉的文学们会用啥方法来挽回自己的颜面呢?
日期:2012-07-06 21:19:55
原文: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日期:2012-07-06 22:05:47
批:
文学们外强中干的一面彻底暴露了,这种看似场面恢弘的纵论古今,实际上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如果说尧舜、伊尹的问题因为年代久远还难以说明的话,那么管仲和孔子的行为完全是有史可查的;但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他们远非一开始就那么光明伟大心怀天下——管仲也是个在利益面前很自私的人,从他早年和鲍叔牙经共同商时,常多占盈利就可见一斑;孔子也是个在官位面前很务实的人,如果不是为了谋个一官半职,也就不用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了。所以文学们的一番宏论,除了在会场为自己壮胆声威,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而且论了半天却得出了“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的结论,这反而是肯定了御史前面所提出的“故小枉大直,君子为之”“硁硁然守一道,引尾生之意,即晋文之谲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而管仲蒙耻辱以存亡不足称也”——文学们似乎陷在御史的逻辑里左右为难。
所以辩论至此,文学们算是完败了,虽然他们依然嘴硬;“御史默不对”看似御史落下风了,实则因为文学们的言论已经无需辩驳了——因为再和他们一味纠缠的话,只能在诡辩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这丝毫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显得自降身价。因此,在笔者看来,辩论至此高下已现,点到为止即可。
日期:2012-07-08 13:11:29
论儒第十一评:
本章 “论儒”为标题,所以全文基本围绕儒学、以及儒生在治国方面的作用而展开。在辩论中可以发现作为官方代表的御史们,他们的发言始终是围绕着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所展开的、始终离不开强国强兵等现实问题。这也难怪,毕竟御史们是天天和很现实的公务打交道,没功夫去考虑那些大而虚的道德问题。所以历史上多数官僚、尤其是政务系统非言官的官员们往往是秉承法家精神,重实干实效、轻虚言大义。而文学所代表的儒生们则完全相反,他们更注重道义的重要性。这一方面和他们缺乏从政经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再儒学熏陶下、重义轻利的必然。那么“儒学”究竟在中国传统思想界的意义何在呢?在上文笔者曾把“儒学”定性为“准宗教”,下面将对此做具体展开。
在笔者看来,儒家思想最不同于其他诸子学说之处在于,儒家思想本身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终极目标“天下大同”。这是其他各家所不具备的:无论是道家、墨家,还是法家、纵横家等都只能提供现实的处事治世的策略方针,而没有精神方面的终极追求。而一个没有长远精神追求、只靠现实物质刺激来维持的组织是难以长期维系的,因为物质世界总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仅靠物质刺激来维持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度的话,那么早晚会因为利益资源的枯竭而引起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进而导致人心涣散、分裂、最终走向灭亡。所以要想长期保持组织的凝聚力,必须有个相应的长期目标;而物质世界的有限性和多变性决定了,难以依靠纯粹的物质扩张来建立长期目标。
日期:2012-07-08 13:53:58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