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27节作者:
晋观 再看法家,先秦法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讲究“术”、也就是常说的政治斗争中勾心头角的那套;另一派以李悝、商鞅等为代表、承袭子夏西河学派,着重“法”、关注国家大势的发展;而韩非子为两派之集大成者。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商鞅眼里“法”的地位甚至高于国君的地位(“为天下而位天下”,“非私利天下而为之”),以致当时平民百姓只知商君之法而不知国君——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商君法贯彻之广泛,改革影响面之广为其前辈李悝所不可比拟;另一方面,这种把“法”凌驾于国君之上的做法,也早晚会招致统治者的反感,这也注定了商鞅必然为统治者所不容的结局。因此到了韩非子、在结合了申不害的权术后,“法”就完全转变成为统治阶级、尤其是专制君主服务的工具了;虽然在具体律令上依然和商鞅之法并无大异,但其指导思想已经和商鞅完全不一样了,韩非之后的法家也因此往往被认为是帝王鹰犬,就不足为奇了。
日期:2012-06-18 13:48:18
既然商鞅的法制精神和韩非等并不同,那商鞅对“法”的认识是什么呢,这个“法”的用意又何在呢?其实商鞅被大家看做法家先驱,但商鞅更是中国“国家主义”之源头、甚至可以认为他是中国国家主义之鼻祖!商鞅变法只从“重农抑商”这点就可看出,他绝不是仅仅为君主个人利益服务的:因为直到汉武帝之前,工商税收是不如国家公共财政、而是归属君主私人财政的“少府”(秦始皇允许大铁商寡妇清能面见他,就是因为贩铁收益归秦王私有);商鞅提出的“重农抑商”首先就直接有损于君主的私人利益。由此可见,商鞅为了“国家”的强大,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既得利益,哪怕他贵为人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中外著名的“国家主义”者的共通之处。从罗伯斯庇尔到希特勒、从斯大林到毛泽东,都是个人私利并不计较、没啥贪污腐败臭味,而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往往是国家主义者们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之处,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但凡事往往过犹不及,当“国家利益”上升到人民所不能负荷时,那么这就注定了民心的崩溃。国家主义者因为把关心的重点放在“国际利益”上,尤其在人民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有冲突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克制人民的当下诉求而保证所谓的“长远大计”。如同时下不少父母在教育不好好读书的子女的口气那样,“我打你是为你好,现在把书读好,以后工作了就要啥有啥”“我现在管你、你恨我,将来你长大了会感激我”…这也是很多国家主义者最终演变为独裁者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人民永远是蒙昧的黔首而已、需要他们这样的精英来给人民保驾护航。商鞅提出“以吏为师”来解释法令,也是包含了类似的用意。但现实是,人民虽然也有犯浑的时候,但也有清醒的时候;尤其是在他们发现自身的现实利益遭到损失时,更是不会善罢甘休、而要求清算到底。而这时的以国家利益的名义进行独裁者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不管他对长远利益的判断被后来证明有多正确,在当下只要他不做妥协、总难免被当下人民所反对。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斯大林死后被清算、毛泽东最看重的文革被彻底否定等,都可以看做是人民对“国家主义”的清算。
日期:2012-06-18 14:53:53
晁错第八
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
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夫以玙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日期:2012-06-18 19:40:24
原文:
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
日期:2012-06-18 19:50:16
批:
既然商鞅讨论不下去了,那就换个话题,讲讲离那个时代不远的汉景帝晁错主政时期。大夫一上来就毫不客气的指出,那些整天礼法道义挂嘴上的儒生们,实际上也是一群见钱眼开不靠谱的人。他们明知道淮南王、衡山王有犯上叛逆之心,这明显违背了儒家推崇的春秋大义,“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但依然聚在淮南王、衡山王门下,替他们著书立传、歌功颂德,并丝毫不提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行为,“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所以在大夫看来,儒生们也就这德行,在权势和利益面前也并不比其他人有多高的觉悟。连那些自己还在鼓吹礼仪教化的人都不过如此,那真要用他们礼仪教化的那套来治理国家,岂不乱套?
接着大夫就提及晁错,并对晁错削藩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个政策是对付吴楚那些尾大不掉的诸侯正确的方法。另外,大夫对晁错最后的结局也深表惋惜,并对儒生们在晁错被杀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批判,“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因为当初汉景帝就是听信了从吴国谈判回来的儒生袁盎的意见,认为杀了晁错吴楚就会息兵。但当汉景帝真杀了晁错后,七国非但没有息兵,叛逆之势反而是愈演愈烈了。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汉景帝最后一丝和平幻想破灭了,不得不大举讨伐七国之乱;而晁错的远见也被血淋淋的事实所印证,以袁盎为代表的儒生们也被证明落后于历史的发展,完全过时了。
那么文学们面对现实的责难,会有什么反应呢?
日期:2012-06-19 22:08:18
原文:
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夫以玙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