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15节作者:
晋观 大夫的这段陈词,是对中央政府权威的维护,也是对地方势力的敲打。那么代表地方利益的文学会如何反驳呢?
日期:2012-04-08 20:57:37
原文:
文学曰:“古者,市朝而无刁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后世即有龟贝金钱,交施之也。币数变而民滋伪。夫救伪以质,防失以礼。汤、文继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兴。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上好礼则民闇饰,上好货则下死利也。”
日期:2012-04-08 21:52:09
文学一如既往、也毫无新意的继续厚古薄今。把经贸交易中的欺诈问题归结为“有钱就变坏”,“后世即有龟贝金钱,交施之也。币数变而民滋伪”。当文学无意中指出了汉初以来,当时货币制度的混乱,“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那么当时的货币制度究竟有多混乱呢?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个半两,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以来,导致货币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以至于后世出现剪边半两很多,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为后世铸币之楷模。
到汉武帝时,鉴于当时币制混乱和前朝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的严重后果,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物价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到隋朝年间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在汉武帝申令铸造五铢钱的元狩五年,还同时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但因为各郡县和诸侯国的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也参差不齐,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总而言之,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钱币业务由三官署统一办理,有许多好处:第一、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第二、提高铸钱技术水准;第三、增加了生产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铸;第五、容易控制发行。三官钱初期重量超过五铢,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铸钱技术采用铜范法,铸出的钱币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绝对合乎标准,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新钱铸成后,政府用以收兑郡国钱,一枚兑劣钱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钱已经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永不许流通,至此中央政府完全垄断铸币权。
日期:2012-04-08 22:35:28
因此,文学在此借古讽今“古者,市朝而无刁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也不无道理。当时混乱的货币体系给民间经贸活动带来了巨大危害,使得百姓根本无法安心生产。就像德国魏玛共和时期、以及民国金圆券时,在天文数字般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遭受了极大破坏。文学由此抱怨也情有可原,换谁在这情景下都会有骂娘的冲动。
但文学看到了病症,却没给出的治病药方,还是道德教化的老一套。并且文学说了半天,也没对上大夫刚才的发难,答非所问。究其原因,还是他们代表地方利益的立场,让他们有意回避地方自行铸币带来的混乱结果。至此,文学在辩论中盛极而衰,又被大夫压制了。那么大夫会如何回应关于货币方面的质疑呢?
日期:2012-04-09 19:59:43
原文: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日期:2012-04-09 20:29:40
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