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8节

作者: 晋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文学们也不是吃素的,马上抓住了大夫“禹汤铸币就灾”这个破绽,拿来说事了。文学们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禹汤能救灾不是因为有钱买物资,而是因为之前早有了物资储备“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否则钱再多也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啊“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所以儒生们依然旗帜鲜明的坚持原来观点:一切生产皆要以农为本,无农不稳,“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另外,从文学们在此的开场白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西周那套以“井田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是很欣赏的,“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这在《荀子?王制》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尤其是“泽梁以时入而无禁”,一方面印证了西周“山川胡泽不封”这一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自然管理意识,有了“封山休渔”的理念。这和今天国家执行的海洋渔业执行每年一次的休渔期是相同的,以免滥捕滥捞而引起的竭泽而渔现象,可见古人的自然管理意识也是相当到位的。

  那么大夫再次碰壁后,又会如何反击呢?
  日期:2012-03-26 19:18:28
  原文: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日期:2012-03-26 20:12:50
  批:
  大夫再接再厉,先是开宗明义的提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表明自己不同意文学“务本强国”的华山一条路,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富国强本、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夫接着举出一堆名人来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论证还是略显牵强牵强。第一个是管仲和纪氏,管仲作为中国经济战的祖师爷,此例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这个出自《管子》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战国人士所编,未必可信。而且笔者认为当年纪国地处今天山东潍坊地区,其国土大多不是滨海盐碱地、就是地隙严重难于保存水分之地——在这样的土地上开展大规模粮食耕种是事倍功半的,劳而无功的。今天潍坊地区的寿光市依然是以蔬菜种植而驰名天下、而并非以种粮见长,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滨海盐碱地多的客观现实还做出的选择。所以在笔者看来,“纪氏以强本亡”并非错在种粮太多而不善管理;而是在于纪国扬短避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并不擅长的经营上,最后结果自然是得不偿失。

  第二个是舜和伊尹的故事,这个例子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因为用舜和伊尹个人奋斗的微观事迹实际来论证宏观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这实在无法让人信服。就好比每期开彩票,总有人能靠极好的运气而一夜暴;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某人的中头彩暴富,就鼓吹大家都来通过买彩票来实现致富梦。更何况在先周的氏族社会中,真正掌握文化的仅限于部落首领、宗教祭祀等少数人群中;普罗大众是没什么文化的,更谈不上发愤图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像舜、伊尹这样的发迹事迹,完全是后人编造附会的励志故事而已,并不符合当时历史的大背景。

  日期:2012-03-26 21:04:59
  但大夫所说的“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的经济工作理念到很实用、操作性很强,这个平准的理念至今是全球各国各行业的托市平市原则。这一工作原则不仅适用于实物收储,比如对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的管理;也适用于金融等虚拟经济中:比如在经济工作中,一旦发现有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之象后,国家就会通过提高银行准备金来减少社会上货币总量、提高利息来抬高货币使用成本,从而达到抑制物价虚高、保证社会生产的目的;如果经济低迷了,反之亦然。

  另外,大夫也说出了均输的另一好处:可以利用货币的购买力,从边境和外国来购买内地所没有的奇珍异宝,使得“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从这一点来说,商品货币化对统治阶级的达官显贵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他们不必像以前那样只能求诸外国领导人才能得到奇珍异宝,而可以靠金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效应来得到宝物。按史学主流观点来看,西周是中国最类似合西欧中世纪封建时期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以“封土建侯”为主的卿大夫采邑制度是贵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封建的西周官员是无需国家发放俸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固定收入。采邑制度的优点在于能世袭,子子孙孙永享不尽;但缺陷在于领主仅仅能调动自己封邑内的资源,而无法调动外地资源。在秦汉以后,帝国进入了郡县制,采邑被逐步取消、官位也不得世袭,于是旧有的世袭贵族转变为新生的官僚阶层。虽然官僚不再享有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了失业没钱之忧;但他们当政期间,国家发放的俸禄却给了他们可随时随地采购任何时间、地域内物资的本钱,完全不受旧贵族采邑的局限,这就是劳资货币化的优势所在。所以在笔者看来:自商鞅变法后的体制转变中,旧贵族也是有得有失、不可一概而论的,并非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只有损失而没有获得、所谓“失之东隅、收之西隅”是也。

  那么文学对这个“新好处”是怎么看的呢?
  日期:2012-03-27 21:19:59
  原文: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鼲貂旃罽,不益锦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货财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

  日期:2012-03-27 21:59:46
  批:
  文学也争锋相对的提出了自己的反驳:
  第一,工商不可靠,他们往往在贸易中有欺诈行为,“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这个在秉持儒家仁义思想的儒生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在这方面,文学的言论在民间也很有市场,民间至今还有“无商不奸”的说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