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6节作者:
晋观 由前文来开,由于古代交通运输的不便、一路上货物的损耗肯定不少,等到了目的地时可能剩下的货物早已抵不上来时购货的本钱了。当时,各郡国都必须把本地的土特产品作为贡品送往京师,“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端:①须役使大批农民进行运输,民户不堪其苦;②长途运输,贡品难免受损变质,而且运费常超过原价很多;③各地贡品在本地属珍品,但运抵京师后与其他地区同类贡品相比,可能属下品,这样既不能供皇室享用,又造成贡品的积压浪费,使朝廷得不偿失。所以到汉武帝时,大农丞桑弘羊就搞了一套均输法,具体方法是:各郡置均输官,其贡品除品质特优者仍须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不再运送,或由当地均输官运往邻近高价地区售卖,或将贡品按当地售价折成现金,再另购丰产而廉价的商品运往高价地区发售,“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应该说“均输”是一场革命性的国家财政收入变化,把之前实物贡赋的形式改为了货币上缴的样式,这是后世“一条鞭法”的雏形。货币上缴相对实物进贡是个双赢的方式:一方面大幅减轻了民力和实物的消耗,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大幅提高了政府采购的能力,政府可以不再为那些鸡肋般的劣质进贡烦恼,全力采购自身所需商品。由此可见,均输是个划时代的财政革命,是一项非常好的税赋制度。
再看另一制度,平准,“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的设立,就是为了平抑物价,尽量减少商人利用特殊时间段里商品供应量的波动来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相当于现在的宏观调控。由于均输的推广,势必引起对货币的需求大幅增长;而商品的货币化肯定会引起商品价格的波动;而且在市场经济下,这种波动很容易被大户庄家所操纵,用来渔利一般散户百姓。平准的推出就是为了打击这种人为操纵市场来牟取暴利的行为,是用政府的强大财力和铸币权为后盾,对市场进行调控。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是:①上林三官(当时皇室的财务机构)统一铸钱以后,曾一度发给京师各中央部门少量现金由其自由支配。这些部门即利用此现金到市场上争购物资,致使币制统一后曾一度下跌的物价重新上涨,故设置平准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要使物价恢复常态。②自均输机构成立后,各郡国仍有不少物资运京出售。为防止私商操纵市场,牟取暴利,有必要设立平准机构。从稳定物价的角度来看,桑弘羊的平准设想是周密而有效的。平准的推出也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他标志着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的深刻介入,市场经济不再只受经济规律的影响、还要受社会规律的约束。
所以大夫对均输、平准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即“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那么文学又对均输、平准作何评价呢?
日期:2012-03-19 20:47:03
原文: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幷收。万物幷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日期:2012-03-19 21:34:14
批:
文学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道出了均输平准的弊端。首先是实物进贡改货币上缴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骤然放到,于是出现了“物贱钱贵”的现象,这就产生了如下现象“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当时政府的经验不足所致。毕竟均输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经济变革,政府是按变革前的物价来推算实物贡赋所对应的货币需求量,而在变革前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和之后相比是小多了,所以变革前是“物贵钱贱”。而一旦贡赋货币化后,必然引起商品的货币化,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一下子猛增,但货币的发行量又没有相应跟上,于是这时情况骤变为“钱贵物贱”。这时,政府的税收总量的预见性不足就完全暴露了:政府按商品在之前高价时制定的货币缴税额度,在之后商品低价时实际上大大超过了计划采购的额度,人民的负担也因此不但没减轻、反而更加重了。笔者认为造成这么重大的失误,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可避免,虽然代价相当大;我们不能因为这暂时的错误而否定均输平准的重大意义。但文学对地方官员借均输的政策从中渔利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并指出了均输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这就不是预判不足的问题了,完全是官吏职业操守差、监管不力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和基层间的信息无法直接沟通、必须通过中间层层官吏来代理,这样就给中间官僚提供了利用上下间信息不对称而渔利的巨大空间——这也是在缺乏民主监督制约下、官僚体系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其次来看平准,中央政府初衷为了安民的“低买贵卖”稳定物价政策,在执行中被却地方政府扭曲为“高卖低买”的渔利百姓政策、并和奸商相勾结来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这种地方故意把好经念歪的现象,在以后历次改革中都发生过,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原本是为帮助农民平稳度过青黄不接的时节,但在执行中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使民不聊生。历朝历代,中层官僚欺上瞒下、歪曲政策,中饱私囊都屡见不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此又一次显现了。文学抓住这一点来攻击平准政策,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颇有在理之处。
至此,文学已经完全扭转了刚开始时的不利局面,而代表中央的大夫则相反处在了下风。辩论由此进入下一阶段。
日期:2012-03-22 20:48:40
本议一,评:
“本议一”是本次盐铁会议的开场,双方并没有多少客套,而直奔主题。在“本议一”中,御史大夫桑弘羊详细阐述了设置盐铁酒榷的目的——为了保障巨大的军事开支;也同时详尽讲述了“平准”和“均输”两项政策的作用——控制物价、方便税赋征收。对辩双方也围绕着这些话题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虽然只是个开场白,但就短短数语也已经反映出不少问题来了,比如“均输”中的定价问题和“平准”中的官商勾结问题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不完美的、有不少瑕疵的。所谓“始生之物其形必陋”,“均输”和“平准”也一定在初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也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官商勾结等。文学对此看到了问题,但给出的对策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要废除“均输”“平准”——这完全是因噎废食之举,其提议后来也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战争是很烧钱的一项活动:尽管有了盐铁酒榷带来的巨大财政收入,但到了汉武帝后期,还是出现了巨大的财政亏空、入不敷出。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大概也就如此吧。因此,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别轻言开战,否则正是贻害无穷啊!
日期:2012-03-22 21:59:52
力耕第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