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凶猛——真正好看的极简货币史》
第19节作者:
赖师楚 日期:2012-07-09 17:45:04
“货币凶猛——好看的极简货币史”正式更名为:“说到底,钱说了算——生猛的极简货币史”
启示录:钱注定越来越不值钱
对于战争终结了金本位的说法我始终持着怀疑的态度。
一些人认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金属资源,导致了金属货币时代的终结,但两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的上千种军备中没有哪一种是用铸币所使用的贵金属锻造的。
另一个说法则是战争爆发,各国为了购买军备物资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因此金属货币稀缺,导致各国封锁金银出口,限制金银流通,最终使金属货币消失。这种说法显然更靠谱些,但仔细一想,问题随之而来,1797年英国停止硬币支付,改用纸币及银行券,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战争阻碍了货币改革,英国政府为了在战后迅速建立一套稳定的货币体系而不得不做出战时停止硬币支付最大限度储藏贵金属的决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战争本身会导致国家金银向外流出,这对战后的经济调整非常不利,总之英国政府当时一定是把目光放在了战后事宜,而非慌不择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金本位一度得以恢复,这也与上述说法极不相符。纵观历史,战争无处不在,这绝非金属货币终结的真实原因。
事实上,在金属货币何以终结的问题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被表象所欺骗。真正使金属货币消失的并不是什么战争,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1 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一体系的建立,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崩溃。]1的建立,应当说这才是金属货币时代终结的标志性事件。
在布雷顿体系建立以前,全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停止硬币流通改用纸币,并将纸币与贵金属挂钩,这种实验性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贵金属铸币根本不足以维持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增长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已经完全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料,假如继续使用金属货币,那么必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凯恩斯称之为“未开化的习俗”。
当一些主要国家改用纸币之后,为了使其避免成为被政府所掌控的“管理型货币”,随之建立了国家金库,以黄金储备作为纸币发行基准,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管理型货币”可能出现的政府滥发纸币的现象。
所以,在布雷顿体系建立前,世界上流通的主要纸币币种都是建立在黄金储备基础上的金券,这些货币的面值与价值基本上是等齐的,它可以代表它所能够代表的一定量的黄金。
但布雷顿体系建立之后,大部分主要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承诺与黄金挂钩,这使世界货币系统部分恢复到了一战前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状态,但这一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各国对美元外汇的需求与美国贸易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由于美国连续发动对朝鲜、越南的战争,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在这一过程里,与黄金挂钩的美元逐渐成了稀缺品,当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后,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美元与黄金继续挂钩,这样一来各主要国家的货币与贵金属的联系就完全中断了,世界货币正式脱离了贵金属的束缚。
日期:2012-07-09 23:11:30
第三章 商业革命与金融泡沫——癫狂的投机时代
1.民间投机用股票,国家投机用债券
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亚历山大·蒲柏
蒲柏有着一副刚毅而倔强的面孔,尤其是下巴和眼眶,轮廓清晰,是诗人中的美男子。他的批判与讽刺手法可谓是炉火纯青,但像上述那样直言滔滔的语句在他的作品里却是极少见到的。将一位伟大的讽刺主义诗人逼到不得不直言咒骂方能一泄愤恨的地步,说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一定有过那么一段时期,社会处于一种非常糟糕的状态,而且这种糟糕的状态一定不会是战争或是政治的暴力,因为像蒲柏这样的家伙还能发出咒骂的声音。
事实上在17-18世纪,欧洲经济就像一台极其强大但又极不稳定的发动机,强大的动力伴随着剧烈的震荡,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同时亦使社会体系产生了过去所没有的动荡与不安。
公元1602年的3月20日,这一天不仅对于荷兰人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时标志着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联合东印度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在之后的历史上,凡是竖起“东印度公司”这块招牌的国家,都可以被统一归称为欧洲列强。它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发行上市股票的公司。
贸易的本质是供需,有人买,就有人卖,然而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对于需求量越大的商品,往往供货商(包括销售机构与个体商人)的数量与之呈反比。这种情况在后来被称之为“垄断”。当时的市场垄断行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体方式有三种:
政府许可下的有特权的民间经营机构;
政府完全独断独揽的行业;
民间经营机构或个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发形成的利益联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