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江东----老孙家的那些事》
第52节作者:
朝阳沟往事 日期:2012-07-09 11:40:55
12一代名相
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江东接连发生多次地震。天灾不断的同时,东吴的首任丞相,六十三岁的老臣孙邵也在五月病死了。可谓祸不单行。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刚刚称吴王的时候,朝廷上下一致认为丞相人选非“仲父”张昭莫属,就连张昭自己,也觉得放眼江东,没有任何人的资历能够在自己之上,丞相这个位子,至尊孙权一定会给他。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孙权却把这个重要的位置给了孙邵。孙邵之前默默无闻,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庸才,从六十岁担任丞相,直到六十三岁逝世,孙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履行了一个丞相的职责。
《三国志》中没有孙邵的传,这却不是因为孙邵无能,而是写《吴书》的韦曜故意漏掉了他。韦曜是张温一派的人,张温、暨艳与孙邵有过节,这在上节书中曾经写过。
孙邵死后,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这次终于该“仲父”张昭上位了。孙策在世时常常把张昭比作管仲,而齐桓公一直称管仲为“仲父”,所以东吴上下也都敬称张昭张子布为“仲父”。
然而孙权又一次没有按规矩出牌,他任命了顾雍顾元叹为丞相。朝中大哗,大家再次为“仲父”没有上位而扼腕叹息。张昭这次却表现的很平静,他上书孙权请求告老回家,孙权其实也有些愧疚,于是封张昭为娄侯。
张昭离休后,钻在家里开始研究《左转》,并为《左转》写注解,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同时他也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孙权:你不如你的哥哥孙策!你可以不用我,我也不伺候你了!
对于大臣们的疑问,孙权曾经给过一个解释,他说:“大家看到我不用张公,就以为是我不敬爱张公吗?非也!作丞相每天事务繁重,而张公性格刚烈,稍有不从,就会怨怒,这样对国家没有好处。”
事实证明孙权做的是对的,因为顾雍是三国时候唯一能和诸葛亮相媲美的丞相,他为人忠诚,做事有原则,既不会像张昭那样遇事就怒发冲冠,也不会屈于权势,轻易放弃初衷。
他先后担任会稽郡丞、大理奉常、尚书令、太常,先后被封阳遂乡侯、醴陵侯。是孙权一生非常敬重也非常喜欢的一位重臣。
顾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大名,这不是因为顾雍才能不出众,而是因为他太低调了。孙权封他为侯爵,但是他的家里人却很久后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因为顾雍从没有向家人提起过!
顾雍做事比较温和,不像张昭那样疾言厉色,但是只要顾雍认为对的,他绝对会坚持到底,这在后面的很多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出来。
顾雍又是位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一旦开口,必定会切中要害。孙权曾经称赞他说:“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孙权有了大事,都会先咨询顾雍的意见。他每次都是派左右亲信去顾雍府上询问,如果顾雍同意孙权的看法,他就会留亲信吃饭,然后认真研究,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不同意,就不留亲信吃饭,也不多说什么。时间久了,孙权只要问左右亲信顾公是否留他们吃饭,就知道顾雍的态度了。
顾雍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他不喝酒。这一点和主公孙权可是有天壤之别,孙权太喜欢喝酒了。每当孙权和众臣喝得烂醉,丑态百出的时候,滴酒不沾的顾雍总是坐在角落里一边微笑,一边用笔把他们的言行一一记录下来。等他们醒了,再读给他们听。孙权和大臣们经常听得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顾雍是个善解人意的人,他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从来不是高声争辩,而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别人看到他谦和的态度,怒气先自降了一大半,往往就能够认真地听他的意见,从而接受他的看法。
顾雍总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位别人着想。多年后他的长子——非常有才华的顾邵英年病死,当时顾雍的同事们正在高高兴兴地下棋,为了不扫同事们的雅兴,得知噩耗的顾雍强忍悲痛,任凭眼泪在眼眶打转,也没有哭出来!
在教育子女上,顾雍也总是以身作则,为儿女们做出表率。比如有一次,孙权的一个侄女出嫁,这个侄女是顾家的外甥女,所以顾雍祖孙三代都受到了邀请,结果顾雍的长孙,顾邵的儿子顾谭喝高了,他当时已经做了选曹尚书,属于朝廷高官了,却在酒醉后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拦都拦不住,孙权在旁看了只是笑。
回到家后,顾雍叫来顾谭,严厉地责备了他,责怪他得意忘形,辜负至尊的恩宠,并说将来败坏顾家的就是他。顾雍发完火,就面朝墙壁躺在床上,不再搭理顾谭,顾谭又羞又悔,在顾雍床前足足站了两个钟头,顾雍这才放话让他走。
正是顾雍教育有方,他的后人都比较有出息,没有出现周瑜、全琮、韩当、潘璋等人那样的子女。
顾雍顾元叹基本就是一个完人,他当了十九年丞相,七十六岁的时候病死,临死之前,孙权让名医赵泉给他看病,并任命顾雍的幼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在病床上听到这个消息,泪流满面地说:“赵泉善于判断人的生死,既然他来看过了,一定知道我时日不多了,所以主上急着任命济儿,只是为了让老臣能够活着看见啊!”
顾雍在后面的许多大事中,还有重要表现,这里先讲了一下他的一些小故事和人品。
在接下来的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又会有什么大事发生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