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月圆缺——全景展示大汉王朝兴亡之路》
第33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07 20:37:38

  第五步,不战而胜取宛城。 初夏四月,赵地的一支农民革命军,打算渡过黄河,圆一回富得流油的关中王美梦。 刘老三得到报告以后,好比乞丐见人来争抢手中仅有的一个馒头一样,急得骂娘,立即派兵挡驾。 尔后,急于求成的他,赶紧冲到洛阳城东。 刘老三的本意是想狂砍当地秦军一顿,结果却被对方教训了一通,痛失手中馒头,被迫向南寻找吃的。 六月,刘老三抢占南阳,守城秦军撤到宛城。 因为担心他人抢先当选关中王,故刘老三不再缠着宛城秦军要吃要喝,而是直接绕过,向西急行军。 这有点像饿慌了的人,见到不远处有块肥肉的感觉,只看见肉,对肉上的钢刀视而不见。 张良再次把梦游之中的刘老三唤醒,认为我军现在入关的想法挺美,但是很不现实。 其理由是宛城有大队秦兵,关中秦军也不少,我们立即入关,会陷入敌军前后夹击的险境。 刘老三醒悟,明白若不拿下宛城,别想吃上关中猪肉! 他连夜率领革命军悄悄返回,将宛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随后,张良又建议以强大军力做后盾,争取说服吓破了胆不敢出城迎战的宛城守军司令,和平解放此城。 刘老三首肯,当即委派郦食其进城,做守城司令的思想政治工作。 次月,眼见城外革命军铺天盖地,宛城守军司令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精神,宣布不战而降。 为了鼓励更多的敌军积极弃暗投明投奔革命,从而减少干革命的阻力,张良建议给归降的宛城城防司令甜头,将对方树立为鼓励敌军缴械投降的政治标杆。 刘老三当即接受,提拔该司令为候补侯,并且大肆对外宣传报道此事。 随后,他率领部队继续向西闹革命。 沿途守军,一则发现革命军声势浩大,二则听说刘老三善待秦朝俘虏的消息,因而纷纷见风使舵,临阵倒戈,投身到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

日期:2012-07-07 20:37:59

  第六步,笼络人心。 革命胜利,近在眼前。 张良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革命能否胜利,取决于人心向背。 为此,他建议防患于未然,坚决制止行军途中抢劫百姓财物以及骚扰妇女的土匪恶习。 刘老三接受该意见,执行严格的群众纪律。因此,革命军所到之处,居民不再反感。 客观地讲,刘老三禁止军队强抢群众锅碗瓢盆,并非他本身有多么善良,或者心中装着人民。 相反,他的自我约束之举,纯属夺权手段而已。而这一点,算是给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人民做了注解。 从这一事件中,刘老三领悟到一个道理:有意得到天下者,必先赢得人心;所以,得人心者,往往胸怀天下! 因此之故,不久的将来,江山到手以后,刘老三最见不得的,就是那些得人心的高级干部。 须知,天下是我刘家的,你拼命争取人心干什么? 你想不想夺我江山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有这份雄厚实力! 因此,革命成功以后,刘老三开始摧残开国功臣。其依据,恐怕正是这套人心与天下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日期:2012-07-07 20:38:23

  第七步,拿下咸阳。 九月,刘老三的部队抵达咸阳附近关口。 此时,秦二世已被政务总理赵高杀死,而秦二世的侄儿嬴婴在杀死赵高之后,立即加强关口防守。 所谓加强防守,就是派出长年缺乏训练的咸阳骑兵。换言之,秦朝骑兵的战斗力,如今是怎一个弱字了得! 刘老三称王关中心切,一到关外就有动刀动枪的冲动。 张良主张和平解放,理由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对方人马不少,如果强行攻关,则我军损失不会小。 接着,张良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是在关外林中遍挂红旗,让敌人误以为我们的部队漫山遍野,从心理上气势上压垮他们。 二是委派郦先生带上黄金白银,引诱守关秦将临阵起义,顺应不可逆转的革命潮流。 对张良的意见,刘老三完全照办。 果然不出张良所料,守关的秦军将领收下礼品以后,表示愿意投身到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中来。 刘老三准备吸收对方为革命者。意外的是,张良表示反对,转而主张武力解决。 张良的理由是秦军将领肯投降,不等于士兵愿降,故万全之策是乘着对方防守之心松懈,打他个措手不及,闹他个人仰马翻,先把馒头抢到手才保险! 刘老三并未因张良变化比计划快而火冒三丈。相反,他鼓掌称善,尔后率部急行军,绕过关口,在陕西蓝田,把仓促回援缺乏战斗力的秦朝骑兵,砍得满地打滚。 假如秦始皇地下有知,若得知如今的秦军骑兵如此不堪一击,会不会气得活过来,亲自操刀砍人? 十月,刘老三率部抵达咸阳城外灞上。 嬴婴自知本人绝不是农民军的对手,与其鱼死网破,不如主动下跪,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先。为此,他派出谈判代表,请求屈膝称臣。 刘老三闻言大喜,认为不动一刀不入一箭就进城,谁不乐意谁就是麻瓜! 所以,他赶紧点头,接受嬴婴投降,给大秦王朝盖上了棺材板。 秦朝,因为它的暴政,因为它的短命,在其后的二千年里,人们一边享受着称帝的乐趣,一边众口一词痛骂开创皇帝事业的秦朝是暴秦,是怪兽,是体无完肤的腐朽王朝。 其实,这不过是儒家的门户之见在作怪,一怪秦朝对本派采取高压政策,二怪秦朝灭亡过快。 这,正是典型的成王败寇历史观。 如此评价儒家历史观的依据是,对全面继承始皇衣钵的西汉王朝,他们津津乐道,因为汉朝存活二百余年,并且被后人多次借尸还魂!

日期:2012-07-07 20:39:02

  第八步,不杀降王。 且说嬴婴称臣以后,刘老三不知道如何处置前朝的亡国之君,便召开会议进行专题讨论。 自己踢不了的皮球果断传给人踢,这一古老智慧,迄今依然合法有效。 不过,与如今官场中人拿不准怎么办就请示领导有所区别的是,刘老三的作风是拍不了板的事征求下属意见。而这一做法,也算是躬行孔夫子提倡的不耻下问吧。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得具备集中众人意见的本事。 有这样的能力,才会取得集思广益的效果。否则,面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势必越听越糊涂。 而刘老三异于常人的是,他能够区别不同情况,做出拒绝还是接受的决断。这一优点,正是他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资本。 具体如何,我们来欣赏本次会议的情况。 会上,多数将领因为对秦朝政权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恨不能扒光嬴婴的皮,抽掉嬴婴的筋。 然而,张良表示反对,理由是杀投降的对手,只会让后来的敌人对抗到底,这样一来,我方势必要为同样的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太不划算了,更何况嬴婴并不是我们受苦受难的罪魁祸首! 刘老三一听,大呼有道理,因而拒绝虐待嬴婴。 拿下秦都咸阳的故事至此讲完,我们回头分析前面提到的问题: 刘老三的杂牌军,强不过秦朝政府军,更弱于楚地崛起的项羽部队,为何给秦朝钉上棺材钉的偏偏是他而非项羽?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首先,因为胡亥、赵高等人接二连三的努力折腾,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已经民心尽失,沦为天下公敌。 希望它长存的人,屈指可数。所以陈胜、项梁相继对它发起殊死冲击。 上帝要它灭亡,必定让它先疯狂。大秦帝国的丧钟,最先是由秦朝统治集团自已疯狂敲响的。 其次,项羽在关外,牵制并消灭了秦军的绝对主力,客观上为刘老三大大减少了正面敌人的数量,并让其没有遭到腹背受敌的危险。 这,是刘老三成功夺取关中的最为关键的外部因素。 如果没有项羽的孤注一掷浴血消灭秦军主力,秦朝政府势必荡平起义,重新一统江湖。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汉朝开国领袖是刘邦,所以领导农民推翻秦朝的工作也应该是刘邦主持完成。 其实,决定性的灭秦之战,主战场在河北而非关中,消灭秦军绝对主力的领导人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所以,结论就是,在推翻秦朝的农民革命战争中,项羽的功劳远远超过刘邦。 灭秦,项羽才是最大的革命功臣,刘老三不过是抓住机会发了一笔横财而已。 我们不能因为二人最终的成败利钝,而抹杀悲剧收场的项羽的革命功劳,夸大缔造汉朝的刘邦的反秦之功。 正确的态度,实事求是而已。 当然,上述情况,只是刘老三踏上成功之路的外部有利因素。

日期:2012-07-07 20:39:23

  再看刘老三自身。 张良、萧何的智力支持,曹参、吕泽、樊哙等人的刀剑相助,以及因开门政策而导致的新鲜血液不断融入,是刘老三踏上成功之旅的重要条件。 但是,刘老三本身,才是其走向成功的首要因素。 他的学历几乎为零,并且喜欢出口成脏。说白了,这是一个匪气十足的酒色之徒。 叫他刘老三,算是尊敬;喊他刘老粗,最为贴切。 然而,正是这个貌似粗人的人物,却能够敏锐地分辨他人建言献策的是与非,并且拥有当机立断予以落实的超强执行力。 在执行过程中,有积极效果的他坚持到底,结果不对头的立即改过,没有一丝一毫的我智我雄。 灵活机变,异于常人。这,正是他,一个近似于文盲的小角色,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最大内在因素。 总之,刘老三出人意料地完成了,革命阵营内部最初判定其不可能实现的艰巨任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