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59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表面上看,皇太极排位不高,但四大贝勒其实是平等的,关键另外几位包括老努本人都没啥文化,皇太极就不同了。清太宗堪称清十二帝文化最高的一位,不知是领导分工还是个人兴趣,当他的粗人老爹带着子侄们畅快的打猎喝酒时,他却一个人在屋里攻书,现代流传的很多古代典籍满文译本均出自皇太极之手。尽管有些是带着汉官们共同完成的,但他都用功研读过无疑。这种文化素养某些汉语四级都没过就写了十万首“诗”,把我们中国历史改得乱七八糟的人就不要拿来比了,入关前的那些就更没法比。在建州女真早期内斗中,皇太极牛刀小试,联合众兄弟斗倒了大哥褚英,不然褚英继位就没你们哥儿几个什么事儿了。而在发展策略上,游牧部族自古只认一个理:谁武力强就可以兼并别的部落,不强就等着被兼并。皇太极精研历史,创造性的提出不能一味以武力兼并,而要以共同利益驱使各部合力对抗朝廷,在顶住朝廷压力的前提下,合理兼并其它部落。这种合纵连横是非常复杂的,汉族能操作好的人也寥寥无几,你要逼着老努这一干粗人搞这套,说实话有点赶鸭子上架,最初还能耐着性子听听你的,后来老了就耐不住了。

  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四面出击。由于李成梁的抚育,建州女真实力已强,蒙古、朝鲜、女真诸部都被打不过它,连朝廷也拿它没辙,集结了十余万大军征辽,还是被它迎头击败。不过老努像疯子一样到处砍人,弄得来四面树敌,这显然不可持续,皇太极经常苦劝父汗要理解连横合纵的道理,并常以和硕贝勒身份出面协调各部落关系,争取了很多蒙古部落。尽管朝廷痛恨“建虏”,更不允许治下出现封建领主,但和李成梁一样,戍守辽东的大量公务员未必这样想,他们想的是怎么跟建虏纠缠,好让朝廷源源不断的投资。老努最初也是利用李成梁的这个特性起家,但李成梁死后老努公然建国,朝廷连续派出多位要员主持围剿。后金和辽东军恶战连连,尽管老努在战场上没怎么吃亏,但李成梁式的养育再也没了。朝廷在更换了多位辽东巡抚后,战略也趋于成熟,不再是一味的大军深入,而是合理防御,更重要的是开始笼络蒙古、朝鲜,让他们从东西两面夹击建州。尽管从清人所撰史料来看,老努威风八面,场场战胜,但很显然,他已经应付得非常吃力。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虚岁68的老努还亲自率军转战辽镇、蒙古、朝鲜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千里,可以说是被累死的。

  尽管清人所留史料不会老实承认,但努尔哈赤晚年的四面出击确实已经将后金带到了悬崖边上,再像他这样暴跳下去,朝廷、蒙古、朝鲜以及比宋朝还要低好几度的气温很快就会把新生的后金扼杀在第一代。不过幸运之神眷顾了后金,老努在这个关键时刻及时的去世了,继任者却是一位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奇才,他竟然挽救了这么危险的败局。
日期:2012-07-07 12:59:53

  二、满洲版德明(1)
  明熹宗天启六年(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清史稿》称大贝勒代善及其子认为皇太极最聪明,主动拥立。皇太极即为清太宗,改次年为天聪元年。但很显然,这是受拖雷推荐窝阔台那个故事的启发编出来的一个山寨故事。这种部族政权,一代目死了,四大贝勒正好各自称汗,清太宗的后代宣传当时他就当了老大,其实他恰是四位新可汗中排名最末的一位。
  当年夏太宗制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经典战略规划,奠定了某氏一族两百年家国,皇太极也需要完成类似课题。尽管他嘴上没发过这样的一句式名言,但做得并不比夏太宗差。
  进入二世的后金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战略问题:后金内部、西面的东蒙古诸部、东面的朝鲜、南面的大明辽东都司。
  1.后金内部
  如何将这个正在快速裂解的部族政权捏合成一个西夏那样的仿汉式帝国?以努尔哈赤的威望尚且要裂解成八旗,再多裂几下就等着被别人兼并吧。不过尽管老努一死后金就裂解成四大汗国,皇太极却垄断了一种稀缺资源使大家不得不暂时团结在他周围——政治智慧。这东西当时全东北的女真人、朝鲜人、蒙古人包括汉人也只有皇太极一个人有,他自然会成为八旗联盟必须仰仗的实际核心。

  那实际核心和另三大贝勒的关系就非常微妙。所幸理论上地位最高的大贝勒代善很清楚以他自身的智慧不可能苟活于明末辽东这个杀场,所以对皇太极百依百顺。皇太极也给了他不少回报,代善祖孙三代均受封为铁帽子王,整个清朝两红旗都非常优遇。相比之下二贝勒阿敏就有点麻烦。
  阿敏之父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共同创建了后金。势力大了后舒尔哈齐想另立门户,被努尔哈赤镇压,许多儿子和部将均被处死。但在封建领主制下,部民不会轻易承认“外人”成为自己的领主,除非将全部落屠净,否则必须留下领主家族成员继任领主,大家还是只能让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继承镶蓝旗。阿敏的实力不如努尔哈赤,只能忍气吞声的活着。但老努一死,八旗分给各子,实力就分散了,阿敏却独自继承了舒尔哈齐的家业,镶蓝旗的实力远比其余任何一旗甚至代善的两红旗加起来都要强,所以阿敏不重新考虑下独立就说不过去了。

  老努一死,阿敏立即率镶蓝旗进攻朝鲜,企图在朝鲜自立,但又没打赢,只好灰溜溜的归队。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后金、蒙古联军攻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等四城,将驻守的重任交给阿敏。结果明军反击,阿敏大败而逃,镶蓝旗损失相当惨重。稍有智力的人都知道,游牧部族劫掠关内只能抢了就跑,哪有重兵驻守关内城市的道理。不过我们说了,智力这东西只有皇太极一人有,阿敏没有,那就只能上这个大当了。皇太极又与阿敏之弟济尔哈朗联合,说好一起搞死他哥,由他继承镶蓝旗。于是皇太极召开固山额真大会,借阿敏大败,又罗织了许多罪状,将其囚禁,济尔哈朗继为镶蓝固山额真。济尔哈朗也非常顺从,皇太极死后还当过摄政王,镶蓝这个实力最强但血缘最远的固山被皇太极完美收伏。

  三贝勒莽古尔泰虽非皇太极同母兄弟,但从小感情很好,更是八弟超凡智慧的崇拜者,但为了政治斗争,还是需要铲除。其实对付莽古尔泰的手段和阿敏如出一辙,毫无创新意识,但唯一有智力的人对付其他人就这么轻松。崇祯四年,皇太极集后金、蒙古大军,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凌河之战(地点在今辽宁西部凌海市一带)。皇太极完美运用围城打援战术,大胜明军,偏偏莽古尔泰所部吃了败仗。皇太极伙同其同母弟德格类,故意叱责讥讽,惹得莽古尔泰性情大起,当众殴打德格类,据说还“御前露刃”。固山额真大会重罚莽古尔泰,取掉他的和硕前缀,甚至罚没了正蓝旗不少丁口。第二年,莽古尔泰抑郁而终。三年后,正蓝旗有人揭发莽古尔泰曾密谋造反。女真人哪见过这种玩儿法,正蓝旗贵族们束手就擒,均被诛杀或废黜。皇太极以其长子豪格继为正蓝固山额真,吞并了莽古尔泰一系的家业。

  就这样,皇太极收伏了另三大贝勒,彻底奠定核心地位,又在汉官宁完我、范文程等的协助下构建组织机构,仿汉制设置了六部甚至御史言官等机构。皇太极大力提拔多尔衮、豪格等年轻领主出任六部贝勒等新官职,新秀的崛起分散了老贵族的权势,皇太极的优势更加明显。皇太极又进行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换旗”活动。最初努尔哈赤亲领两黄旗,死后传给未成年的多尔衮、多铎。皇太极欺他们年幼,将自己的正白旗和正黄旗互换旗色,将儿子豪格的镶白旗和镶黄旗互换。后来皇太极以当年努尔哈赤的格式亲领两黄旗(实际上是以前的两白旗),豪格领正蓝旗,并在八旗内部划分阶级,以正黄、镶黄、正蓝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上三旗享有更高的特权地位。后来皇太极又多次整编八旗,还将顺序也换来换去。说实话,这一系列动作我看了都觉得复杂,他那帮不怎么识字的兄弟子侄们更是目不暇接,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太极建立了绝对优势,所有领主虽仍有私有部族,但全都恭顺的臣服于他。

  顺便说一句,清世祖朝最终确定八旗的顺序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注意,“头旗”是镶黄而非正黄旗,清朝皇帝、太后、n阿哥、某珠格格什么的大都出在镶黄旗。所以,你要冒充“大清皇室”或者写穿越小说时,就千万不要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之后”,也不要写主角穿越到某正黄旗贵族少女身上,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正”就比“镶”地位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