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师生恩怨录》
第8节

作者: 崇效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过了三年,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赶上了翰詹大考。翰詹大考是翰林院和詹事府两个后备人才储备库的集中选拨。这个大考是决定命运的机遇,按照那时候的用人规则,翰詹大考考好了过不了多久要么外放做总督、巡抚,要么就做尚书、侍郎,前途是一片光明。但要是考砸了,那不好意思,还继续做穷翰林吧。所以曾国藩对这个大考看的很重,而且非常地紧张。他自己在日记中都写道:“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惶。”而这次大考的主考官就是穆彰阿,他已经把揽这个位置很多年了。大考如期而至,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隆重举行。参加人数为127人。但三个托病不来的,估计是被吓破了胆。还有一个胆倒是很大,想作弊,被发现了送去刑部治罪,连这种考试都有敢作弊的,真是胆子太大了。最后包括曾国藩在内的123人参加了这次大考。考试题目三个,自己自由发挥吧。当时整个考场的气氛异常的紧张,曾国藩也不例外。在规定时间里做完考卷,曾国藩战战兢兢地离开了考场。等考完了,曾国藩给别人看自己考试打的底稿时,发现里面有错误,他悔恨地大呼小叫,连续好几天食不甘味、夜不能眠。

  就在曾国藩为自己的失误追悔不已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了,穆彰阿要找他。穆彰阿让曾国藩将大考的书稿拿到他那里瞧瞧。曾国藩十分的意外,也十分的高兴。意外的是穆彰阿这样的大人物怎么突然想要自己的书稿,高兴的是正愁没找到“大树”呢,正好借机和穆彰阿拉近一下关系。曾国藩立即回家工工整整地把书稿又抄了一份,亲自送到了穆府。而这次会面以后,曾国藩的人生来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实穆彰阿和曾国藩也算是师生关系,因为曾国藩三次科举都是穆彰阿当主考官。等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进一步接触了穆彰阿,穆彰阿对他评价不错,当做自己的门生对待,关系还算普通。而具体这次会面曾国藩和穆彰阿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以后的发展可以看出通过这次会面穆彰阿将曾国藩当做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几天后,大考成绩公布了。曾国藩名列二等第一。不久他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官衔升到了正六品。曾国藩走到这一步,穆彰阿在里面发挥的作用不言自明。而曾国藩也开始了“N级跳”的发迹之旅。

  日期:2012-06-22 11:24:33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别人帮我我帮别人
  就在曾国藩开始辉煌人生的这年,李鸿章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在去往北京的路上,李鸿章意气风发,连作了十首《入都》诗。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句的气势果然不同凡响。当年西汉班超的“觅封侯”让李鸿章用在了自己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志向不是一般的远大。在曾国藩通过大考、荣升翰林院侍讲的同一年,李鸿章也尊听父命来到了北京。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当时在刑部担当郎中一职,正五品。不管是从年龄上还是官衔上,李文安都要比曾国藩高些。但是李文安并没有因为这些而觉得在曾国藩之上,反而他觉得曾国藩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两人的私交还算不错。李鸿章进京不久,就在父亲的引见下,拜会了曾国藩。年龄相差十二岁的两人,竟然一见如故,这种冥冥中安排好的见面铸就了他们二十多年的交往,也就是这次见面成为了晚晴两代权臣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分析起两人为什么能这么快惺惺相惜、视为知己,这就不得不从两个人的个人修养和志向说起。

  曾国藩的“学术方向”是理学,也就是儒学的新发展。他以精研理学为己任,对自己的要求那叫一个高。他有个座右铭就很深刻地诠释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个座右铭够狠吧,难道人类就分圣贤和禽兽两类吗?当然不是,最少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两者中间的那类——凡人。但曾国藩却不这样认为,他要按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禽兽,这样的行为准则真是太苛刻了,但曾国藩却不懈地坚持着。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曾国藩还有远大的理想——治国平天下。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就是儒家的信条,这个信条是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讲到治国平天下,自己的思想层次到不了高层次,为国家、人民分忧就是空话。曾国藩以经济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经济不是说金钱,而是说的是经世济民。他通过多年的学习钻研,确定了自己“经济”之理,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做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个理想在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的崇高,在清朝后期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而李鸿章的思想也和曾国藩不谋而合,从上面李鸿章所做的诗句就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志向并不在于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低层次的人生目标,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才是他的目标,恰恰是两个人的鸿志让两个人找到了共同语言。

  日期:2012-06-25 12:03:21
  有了共同语言,曾国藩和李鸿章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两人见面后不久,李鸿章就以“年侄”的身份拜在曾国藩门下。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两人少不了谈论政事,而这时的李鸿章纵然有大才,但在曾国藩面前,他现在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学生。有宏伟的志愿,不代表已经成熟。李鸿章还是懵懵少年,曾国藩已过而立,但还没有不惑,面对李鸿章这个还没过科举大门的学生,曾国藩教授李鸿章还是绰绰有余的。在和曾国藩相处的日子里,李鸿章从心里对这位老师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在他给母亲写的信中就能看出。“慕曾涤生夫子之名,请渠出任社长,社规每月应交文三篇、诗三首。初次会读,男以诗文受知于曾夫子,因师事之而朝夕过从,求义理经世之学。”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李鸿章的教导不仅在经世大道理方面,还从做文章这个最基本的事情,对他言传身教。而做文章的水平,是曾国藩收下李鸿章这个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曾国藩的水平就不用质疑了,李鸿章也不赖,作诗、写篇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如果不是这样,估计曾国藩也不会和李鸿章这么快走到一起,文人之间的互相欣赏是促成两人密切关系的催化剂。

  有了名师的指导,李鸿章的学业大有进步。在来年(道光二十四年)的顺天恩科乡试中,李鸿章不负众望,取得了第八十四名的成绩,虽然成绩不算是很好,但至少先过了举人这一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鸿章全力备战会试。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鸿章参加了乙未恩科会试,曾国藩正好出任这次会试的同考官。同考官的职责是协助主考官阅卷,事情看起来很有趣,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看卷,可能有人觉得这次李鸿章一定是十拿九稳了。但残酷的现实告诉大家,会试是个严肃的事情,跑关系走后门是不可以的,李鸿章铩羽而归,他落榜了。但这并不妨碍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赞扬,他曾经这样给李鸿章哥哥李瀚章说:“令弟少荃,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意思很好理解,李鸿章是个好苗子,一定会有所作为。李鸿章没有被击倒,这么小小的挫折不会让他灰心丧气,他继续埋头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一举高中二甲第十三名,此时李鸿章二十四岁。从师生两人的科举经历来看,李鸿章确实比老师曾国藩幸运了很多,李鸿章比曾国藩早通过科举,而且名次也比老师靠前,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点儿是不容质疑的,这可能也预示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日期:2012-06-27 07:19:4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