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的欢天喜地和苦大仇深》
第6节

作者: 暮杳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吕雉都承受下来了。当项羽要烹太公的时候【注:我们的一位历史系教授曾曰过:“项羽忒喜欢烹人了。”后面还有各种详例。】,史书没有记载吕雉如何,不过我们可以想见。汉高帝二年,当刘邦在沛县没能找到太公和吕雉、只找到了惠帝(或还有鲁元公主)的时候,封惠帝刘盈为太子。其年刘盈六岁。
  汉高帝五年二月甲午,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尊王后为皇后,太子为皇太子。
  七年,她终于从吕雉进化为吕后。

  日期:2012-05-28 23:42:18
  =====第一卷 第四章=====
  第四章 《项羽本纪》:司马迁笔下第一篇史诗
  《史记》,以《五帝本纪》这种万能《神谱》发端,然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不仅篇帙残缺不说,从这些传说式笔法中也很难看到司马迁的真实想法。《秦始皇本纪》开始像样了,但还不够像样。终于,司马迁的笔落在了卷七——《项羽本纪》。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阿杳不喜欢项羽。

  因为喜欢他的人太多了。
  但是,阿杳对待这种本来无甚观感的人,自认为还是比较公允的:其一,我的喜欢与不喜欢,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我不了解的事我绝不乱发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其二,虽然不喜欢,但我也不会夸大他的缺点,减损他的优点。就像对待纳兰性德,我是看过《饮水词》的,但因为大家都喜欢他,所以我不喜欢他,然而我也承认,他在清朝前期,足可独树一帜,甚或与汉族词人分庭抗礼。(再讲下去就扯远了,所以阿杳决定紧急刹车……)

  这一章应该会有点长,因为我会把《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陈胜项籍列传》中项籍部分对照着做札记,并且——注意,注意!——以《史记》为主。
  日期:2012-05-28 23:47:32
  =====第一卷 第四章 继续更新======
  项羽,刘邦前半生的对手,个性中有着与刘邦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个人窃以为,这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项羽重感性,刘邦重理性。但也就像卢梭和康德,虽然表面看来如冰火两重,实则却暗然贯通。
  姓:项。
  名:籍。

  字:羽。【注:《索隐》:下序传籍字子羽也。】
  籍贯:下相。
  主要社会关系:叔父项梁。
  起事时年龄:二十四岁。
  项羽年轻时是很拽的不良少年一枚哦亲!呼风唤雨哦亲!看司马迁怎么说的:

  1,【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这个例子透露了项羽性格的很多特征:
  A,急躁冒进。
  谁说学不好就可以扔掉不学啊?你以为郭靖是神童啊?不良少年项羽就是不想学,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理由。
  B,好高骛远。
  咳咳,这是个贬义词,但其实翻转过来,就是理想主义。他想做“万人敌”,是不是跟现在很多男孩子的想法一样呢?阿杳不是男生,不知道。不过,老实说,这种在功利主义洪流之中还坚守一块滑溜溜的理想主义小石头的男人,尤其还是个不好好读书的男人,那还是挺可爱的。
  C,耐不住寂寞。
  所谓做学术,就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所以项羽不是做学术的人。就连看兵法也看不下去,或许是和霍去病一样,认为兵法说到底只是纸上的?不得而知。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
  这段以秦始皇为龙套的侧面烘托,第一章中也提过。项羽这是英雄的语言,而且是个急躁冒进、好高骛远、耐不住寂寞的英雄。当时项羽是个什么身份?跟着项梁在吴中躲避仇人追杀来着。这就叫底层小朋友仰望星空啊!
  3,【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阿杳对物理描写一般都不太关注。何谓物理描写?长几只眼睛几张嘴,几只胳膊几条腿,身高体重血型以及胸前屁股上有没有痣……不关注。因为我虽然不算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也坚持认为一个人长什么样和他的性格没有关系(虽然和他能否成事可能有关系,女人尤其如此)。所以,刘邦的外貌我是全部略过不讲了,项羽这个“八尺余”的身高和“能扛鼎”的野兽之力目测也无甚可说。

  关键是最后一句啊同志们!吴中子弟,全都怕他。可见,项羽作为流亡人员的亲属,居然一点也不受父辈历史问题的影响,居然还在吴中一带呼风唤雨,居然还在做他的不良少年!
  反观项羽一生,怕他者多,嘲他者多,独是敬他者少。
  日期:2012-05-29 00:31:37
  =======第一卷 第四章 繼續更新=======
  还是秦二世元年七月,还是陈涉,大泽乡起义。有时我觉得陈涉就像个致开场诗的龙套,念一番“交代过这几句提纲挈领,请诸位耐着心细听端详”,然后下场,引出真正的主角——罗密欧与茱丽叶……

  刘邦,前面已经说过;由于中国史书美妙的体例,我们花开两头各表一枝,现在来说项羽。
  起事前后的项羽与刘邦之相似:
  1,起事前,都是无业游民,一个带领非法武装做丛林土匪,一个以公谋私并牵连黑社会。
  2,起事后,都通过非法途径成为了地方领导人。刘邦做了沛公,项羽帮助项梁做了会稽守。
  具体过程如此: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这段引用文字还是好长呀……所以大家如果不看引用的话阿杳也不会怪大家的!
  看看项羽造反的情况,就会觉得刘邦真是仁慈多了——邦哥好歹是在沛令确实不听话了反悔了的情况下杀了人家的,而项梁项羽跟人家会稽守本来商量着好好的呢,人家会稽守只是提了一句:“那个,我打算发兵了,你和桓楚,一起领导,好不好呀?”项梁就很干脆地出去,让项羽拿着剑好好呆着。再进去,跟会稽守说:“喏,叫我家小羽子把桓楚拉回来吧。”会稽守很没节操地说:“好呀!”项羽就招呼项羽进来,把会稽守咔嚓了。

  从整个过程来看,这场杀人案,叔侄俩默契无声,配合得天衣无缝,且项梁更占主导地位。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桓楚,此人在史书中只出现了两次,一次在这里,还有一次,是当项羽杀宋义时,派桓楚通报怀王。桓楚在楚汉战争时一直是项羽的部下。那么就可以推论,项梁项羽杀会稽守,并不是和桓楚不对付。
  ——但是!
  ——这只是《史记》的说法!
  《汉书》对此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且看班固老头怎么写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