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三代皆经商,闲谈未来二十年中国的商机》
第16节作者:
公子镔 日期:2012-11-08 18:02:02
1.7 日本是一个思想末流的国度 - 浅谈福泽渝吉。
福泽渝吉被视为最有思想的日本人,那么,我们来看看他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福泽谕吉 (1835 - 1901),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教育家,东京学士会院的首任院长,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明治六大教育家之一,主张脱亚入欧论,影响了明治维新运动,谕吉的肖像上过日本货币。
谕吉的父亲既从事管理与大坂的商人的贷款业务,也是一位通晓儒学的学者。谕吉在 1 岁多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安政元年 (1854),19 岁的谕吉前往长崎,学习兰学。
由于美国侵日,日本国内对火炮战术的需求高涨。为了学习荷兰的火炮技术,必须要有通晓荷兰语的人才。于是谕吉的兄长便建议谕吉学习荷兰语。谕吉此后开始拜访长崎的火炮专家山本物次郎,在荷兰语翻译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荷兰语。1856 年,谕吉再次前往大坂求学,翻译建筑工程学教科书。1857 年,谕吉研读抄写荷兰语的原著。
1859年,谕吉前往横滨。当时,根据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横滨成为外国人的居留地。但是当地全用英语,学习了荷兰语的谕吉连招牌的文字都看不懂。从此他痛感学习英语的必要,便开始通过字典等自学英语。谕吉还和同行的翻译中滨万次郎一起购买了韦伯辞典的盗版书带回国内,成为日后研究的帮助。回国后,他仍然在铁炮洲教授课程。但是此时他决定放弃荷兰语,专教英语,把兰学塾改变成英学塾。同时也受雇于幕府,从事政府公文的翻译。
据说当时他对于不能理解的英文部分,还需要参考荷兰语的译本进行翻译。
由在历史上,由于荷兰是主要通商国,江户日本兴起了学习荷兰语和荷兰文化的潮流,称为 [兰学]。兰学兴盛时期,1774-1852 ,日本人翻译外文书者 147 人,译著 500 多种。翻译的重点是医学和工程学,并不怎么涉及西洋思想。这跟幕府政治制度有关系。幕府禁止西洋思想的传播。[宽政改革] 的主持者松平定信说:(兰学)为好奇之媒,或生恶果。
现在我们进行分析,首先,福泽谕吉的英文水平无疑好不到哪里去,19 岁才开始学荷兰语,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时间。可以说,日本人学习外语的能力,整体都不太高,前面讲了,这跟生物遗传属性有关。另外,他的荷兰语学习,主要集中在医学、会计学和工程学,并不是思想类作品。
其次,福泽谕吉的学术水平是低层次的,福泽谕吉的学术作品,只起到开启日本民智的作用,福泽谕吉文笔粗糙,表达迟钝,在同类思想作品中则是下乘之作。
更重要的一点,荷兰并不是以思想见长的国度,其次,欲获得西洋思想精髓,必须通拉丁语。难怪福泽谕吉的作品中,没有介绍荷兰唯一的世界级思想人物:伊拉斯谟 (Desiderius Erasmus 1466 - 1536)。
福泽谕吉的思想里面,很大部分仍然是中国儒学思想为基础,然后就是把西洋半懂不懂的东西搞一个大乱炖。
福泽的文字很混乱,这是因为,西方民主、宪政、民权思想,离不开圣经为基础的拉丁语文学。威兰德本身就是基督教徒,这本教材也是基督教伦理学教材,由于福泽谕吉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文字很多地方很混乱。
福泽谕吉最主要的思想作品是 [劝学篇],这部作品中,西洋思想主要来自威兰德 (Francis Wayland) 的一本大学教科书:伦理学大纲 (The Elements of Moral Science 1835)。
但是,可能福泽谕吉不了解的地方是,美国的老牌大学,基本上是教会大学,威兰德是布朗大学校长,基督教浸会派教徒。这本 [伦理学大纲],是以基督教伦理思想为核心的,该书第 9 章的重点内容即为圣经的介绍。
伊拉斯谟的作品有:[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论自由意志] 等等,如果日本人能系统学习伊拉斯谟,就可以掌握西洋思想的核心。总的来说,不懂基督教,不懂拉丁语,就没有资格指导别人学习西洋思想。
可以说,日本人根本没有接触到西洋文化和思想的核心。在德川军阀统治的两百多年,日本是以学习中国的儒学为主要目标的。尽管幕府闭关锁国,但是作为海洋国家,对外交往还是不可避免。日本人的外语学习潮流是:葡萄牙语 -> 荷兰语 -> 英语。但日本对西洋的学习,主要是商贸的功利,而非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因为德川军阀的思想还达不到这种境界。
崇洋派在推崇明治的同时,也将日本的现代化归功于兰学,这是牵强附会的;兰学对日本的贡献当然有,但是效果甚微。所谓日本近代的迅速强大,最大功绩是对东南亚地区的战争和资源掠夺。
总的来说,日本是一个思想和文明处在世界末流的国度,不是一个向世界输出价值观的国家,谈学习日本是很可笑的,也是幼稚的。
现在在互联网资讯这么发达的社会,王石还倡导学习日本,显然是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贻笑大方;即使是现代高科技,学习日本,也是缘木求鱼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