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小雪,你看看显示器,看看能看出什么东西不能?
于是,我按下确认重新启动操作系统的按钮。
我的显示屏幕上依次显示了:“注销服务”、“正在关机”、“黑屏”、“开机器自检信息”、“Windows图标”、“Windows启动滚动画面”、“欢迎界面”。
“怎么样?看出什么了么?”我问小雪。
小雪说:“没什么不一样呀!我的机器启动的时候也这样。”
“对,但是,你干活是不是也这样呢?”我启发她。
“你看,如果我们开机到可以使用,大概1、2分钟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计算机屏幕一点变化和反应都没有,你是什么感觉?”
“着急呀,一定怀疑,是不是电脑坏掉了,电脑是不是在工作。”小雪回答。
“对,现在这样,虽然我们等待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电脑的工作进行到哪个步骤了,我们就可以安心的等待。”
“你是喜欢这样有每个步骤提示的操作系统呢,还是喜欢一直黑屏的操作系统?”我继续启发她。
“当然喜欢随时报告中间状态的操作系统,它让我能了解到工作进行的情况,虽然工作没完成,但是心里有谱,知道它在工作。”
看来,小雪开窍了。
日期:2008-2-28 9:17:37
今天在练习推手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太极拳的道理太适合职场了。
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太极拳推手的时候讲不能:丢、顶、瘪、抗。
这“丢、顶、瘪、抗”叫做推手四病。
而这些,正是我们遇到挑战,遇到困难,遇到问题时候的自然反应。
首先讲:丢
遇到有人要打我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这就是丢。
在职场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可能首先想到的也是逃避,躲避,推脱责任。
再讲:顶
顶就是僵持,不下。
小孩子打架的时候顶牛就是个例子。
互相僵持。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我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有道理,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就是僵持,就是顶。
接下来讲:瘪
在格斗中,或者在足球比赛中,让对方打的没有还手之力,无法招架,就无从谈起反击,这就是瘪。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我们的言论没有经过仔细思考,没有理论和现实依据,让别人很容易的挑出毛病,并且我们的立场不堪一击,这就犯了瘪的毛病。
最后是:抗
在平常,体育比赛中,或者格斗,推手中,没有理智,没有技巧的硬拼,硬打,不顾及后果,不考虑效果,这就是抗。
在职场中,我们不客观分析,不调查研究,一味的反驳,辩解,这就是抗。
我们如果在推手中客服了“丢、顶、瘪、抗”这四病,只能达到无病状态,要想水平有所长进还要注意些要点,比如: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引进落空。
这些道理和职场的关系,还没想清楚,后续在写吧。
日期:2008-2-29 10:17:38
第四十一招--听取逆耳忠言
拆招:当逆耳忠言点中我们的弱点时,不悦和痛苦由心而生;平息我们的愤怒,接受这些些逆耳忠言吧,是它们的指点会让我们更强大。
在我还是青年的时候,经常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唠叨,尤其是父母。
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我对那些指出我缺点和错误的人总是感觉很生气。
明明是自己的错误,仍然肚子里气鼓鼓的,甚至有时候会和别人争辩。
慢慢的,通过失败的教训和反思,我觉得,真的要感谢那些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人,感谢那些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的人。
他们才真正的指出我的弱点所在,他们才真正的有利于我的成长,他们才真正的让我更强大。
大多人都说,忠言逆耳,是因为进言的人用的方式方法不正确,他们的语气不对。
当然,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很多和颜悦色的进言,仍然会让我怒气满怀。
看来,关键可能不在于他们的语气和方式引发的我们的愤怒。
而逆耳的这些话,真的揭露了我们的薄弱环节所在,缺点和错误曝露出来,让我们感觉顿时失去自尊,那种捍卫自我颜面的心态使得我们愤怒。
然而,这些话有的时候确实太对了,而一旦我们接受了,往往是脱胎换骨,凤凰涅盘似的进步。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
我们天生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我们会本能的抵触那些将是的我们不舒服的言语和行为。
这种保护机制,在一个层面上,是的我们避免自己收到伤害,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可能阻止了我们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当我们接收到那些为我们指出缺点和错误的的言语的时候,我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自动启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心态。
我了解那种承认错误和接受“忠言”的痛苦感受,而且,我现在依然无法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但是,我知道,那些听起来不舒服的可能才真的会让我受用,对我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真的有益无害。
从思维理论和交流方面讲:
我们在交流中,很希望听到别人的反馈信息。
但是,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又是以自己已经定好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与我们的标准不相同或者相悖,我们会觉得自己深受打击,即使明知对方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心理仍然愿意一意孤行。这个时候,我们调动的能力不是去分析这些差异性的信息,而是对这些信息发起反击。
其实,在很多的询问式的交流中,那些与我们的标准存在差异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的前提。
试想,如果对方说的话与我们想的一样,那是无法对我们有所帮助的。
知道我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是一种迎合与附和,这中人的目的并不是帮助我们,而可能是控制我们或者麻痹我们。
这样看来,确实那些逆耳忠言,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
《孔子家语》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句子一直流传不息。
被日本商界所推崇的我国惊世奇书《菜根谭》中也讲:“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毒中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