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顾问谈职场中的点滴》
第17节

作者: popobox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我工作以后,我将这个习惯带到我的工作中,将他分享给我的工作团队中,带到我所到的地方。
  在我们的团队中,团队成员自发、主动的互相协助,团队因为这个习惯而成为一个可以自我成长的有机团队。
  我们在职场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我们知识和经验的发展都受到一定限制,单独的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通晓,因此也不可能轻易解决个体所遇到的所有的问题。
  当团队中的个体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可以将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别人,也许只是一个提示,一句说明,或者一个举手之劳,就可以解救那些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同事、朋友和战友。

  我在我们原来的团队中就使用了“黑板策略”,使得我们更方便的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在大家经常工作区的通道边悬挂了一块黑板,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问题,只要他需要协助,就可以写在这块黑板上。
  这块黑板上很快就会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建议。
  俗话说,集思广益成大器。这块黑板,帮助我们的团队解决了很多问题。
  团队协作,在团队间慷慨的分享个体的知识和经验,使得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感觉孤独和恐惧,是的我们的职业团队更加团结、高效。

  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如此的相互依附,几乎没有谁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存活。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他人为条件的,所以相互协助也就成了生存的条件之一。
  《孟子·尽心上》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腰缠万贯或者富甲一方,但是对于周围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会使得我们受益无穷。
  帮助他人是一种善良心态的表现,是世界上既古老、又普遍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社会文明,为全人类所共有。
  有助人为乐之心的人,能公正待人的人,必然志存高远,不会是只为自己或自己的家庭活着,而能在爱护自己的同时,推己及人,也爱护他人。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英国作家狄更斯讲“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独立面对那纷繁复杂的世界,正是人们之间的协助让我们不断成长。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帮助他人也可以从生理上让我们更加健康,而健康正是我们在职场奋勇拼杀的基础保障。
  据医学权威的调查报告说,善恶会影响人寿命的长短,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
  医家作了这样的解释:乐于助人的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以缓解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

  哈佛大学还作了一次有趣而富有说服力的实验,学生们看了记录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达救助穷人和残疾者的影片,观众被主人公的生动事迹感动了,随后他们免疫球蛋A的数量比观看记录片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这种抗体功能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强自身免疫系统。
  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帮助他人,看似付出,其实我们在自己给予别人的同时无论是在自己未来的心理、生理还是情感发展上都种下了丰收的种子。
  因此,做个乐于助人的人吧: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帮助是对未来的投资,在为我们铺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
  下一招和大家分享:《形式内容并重》
  日期:2008-1-29 10:13:46

  第三十二招--形式内容并重
  拆招:不好的形式让内容黯然失色,好的形式不但能提高内容的价值,还能树立良好个人品牌。
  我在刚入职的时候刚好公司正在谈一个娱乐产品的开发项目。
  我有幸参加到项目中,得以参加项目会议。
  因为刚入职,是那个领域的新人,所以,会议上大家讨论的很多东西,我都听不懂,于是我就自发的做会议记录员,把会议上大家说的都记录下来。

  会后通过写会议纪要我再查资料,赶快熟悉项目相关知识。
  虽然我当时是门外汉,但是我会议记录的全,因此,我当时的主管就把撰写项目说明档的工作交给我。
  客户是通过对方案提供公司整体的了解,开会,阅读文档来评判方案提供公司的开发实力,和对客户项目的重视程度的。
  因此,我了解这份项目说明档的分量。
  对于写文档,我个人的观点是:文档写出来就是让别人读的,因此,要让读者能轻松、快速和准确的从你的文档中获得他想要的信息,或者你想展示给他的信息。

  因为本身当时也是经验少,底子薄,怕多写了言多语失,所以写的风格就是调理清晰,简洁明了。
  在内容明确的基础上,我还在文档的条目划分和排版方面格外注意,尽量让文档显得不是出自一个新人之手。
  当我们项目组把我写的文档提交给客户的时候,客户的老总看了特别高兴,他说“人家大公司,就是不一样,连文档都这么专业”。
  最终,客户从几个可能的合作对象中选择了我们为他开发。
  我听了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了好几天。
  后来,我也在客户那里看到一些对手提供的说明。
  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就技术层面而言,当时的几个竞争对手能力相当。
  我们提供的文档显得我们更专业,对这个客户更投入,而且做事情更值得信赖。
  现在,的职业领域,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讲,水平可能都差不多,那么在内容差不多的情况下,好的形式就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和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的人交流,在应聘高峰期,他们每天要看看上百份简历,怎么看的?
  他们告诉我:肯定不能每份简历都仔细的从头看到尾。先筛选第一遍,选出十分之一,然后入选的再粗读第二遍,然后再细读...

  那么,这十分之一又是如何选择的那?
  他们告诉我:就是看简历的形式,就是排版布局是不是顺眼。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简历的格式都马马虎虎,那么我们可以推论,这个人可能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太投入,太敬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