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的“貌”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包含“容貌,衣着,行为,表情,精神状态,语音语调”等等内容。
我们常说的“先敬罗衣后敬人”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说出礼仪和礼貌的重要性。
历史上,中国曾经被称作“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礼仪作为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我们伟大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所以具有倾倒世人的人格魅力,其中讲究礼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85岁的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毛主席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宇居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一代伟人为我们做出了多么好的榜样呀!
可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因此,懂得礼貌和礼仪,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将使我们受益无穷。
日期:2007-12-25 7:08:49
这个帖子贴出来之后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和支持,真的要感谢大家!
很多情况,平时别人看到可能也是碍于面子,不愿意点醒我们。
很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做到:平心静气,自我反省才真正的能有所收获。
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是:
第十一招--适应环境
小贴士:只有我们主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去,进而有所作为。
原来,我们公司来了一个新人,叫石楠,1982年生人,是个长的高高的个子,人也挺帅,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
但是他来公司,不到1个月就离开了,你猜猜是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
我在80后的很多人身上看到了都有同样的问题。
这些人抱怨周围的人不理解,抱怨设备不先进,抱怨公司规章太多,抱怨薪资太少,抱怨福利差,抱怨公司饭菜不好吃等等等等。
身边的一切似乎都是他们抱怨的对象,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和他们作对。
我的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追踪。
他连续追踪了20名因为对环境不满意而离职的员工。
他发现,当那些员工刚到新环境时候,都表示对环境满意,但是当2~3个月后,他们又开始抱怨,大约2年内,他们又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又换到另一个工作环境。
问题在那里,我想你已经看到了。
为题在于,他们总是不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无论开始多么另他满意的环境,最终都会有另他不满意的地方,环境是不会改变以适应他的。
环境和人如果不能适应,那只有一个结局,人被淘汰。
这正符合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观点“适应”。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忠实用户者,他将达尔文的观点继续升华。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出自我过著名的翻译家严复老师的翻译作品: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是的,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因此,我们如果想发展,生存是立足之本,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
而生存者,必定为适应环境者。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调整风帆。
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
世界不会为我们改变,而只有我们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
只有我们主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去,进而有所作为。
日期:2007-12-26 7:49:02
第十二招--引导他人自发行动
小贴士:给别人一份权利,引导他们自发行动,我们将发现一切都进展的更顺畅。
在我的同事小松刚刚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一天,他来问我:“Leo,为什么你办什么事情都那么顺利呀?我安排个什么事情都遇麻烦?你刚做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也这样么?”
你每天坐城铁上班吧?我问小松。
“对呀。”
“那你觉得城铁上下车感觉如何?”我继续问。
“那些人,都堵在门口,你上下车嚷嚷好大声,他们都不动一动!”
我那个时候也是每天上下班坐城铁,于是,我给他讲了我乘坐北京的城铁13号线的感想。
我们在坐城铁想下车,而我们距离车门很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说:
“前面,下车么?”或者“让一下!让一下!”或者“让让别堵着门!”。
我发现,前面的人肯定听到这些语言的时候,似乎行动并不情愿,有的还故意不动地方。
我这个人自己认为脾气还不错,当我听到上面的话的时候都会心里自言自语“我下不下车关你什么事呀?”、“我凭什么给你让呀?”。
大部分人听了这些话并不感觉很舒服,然而,当他们下车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也是重复着同样的话。
我和他们行为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下三点:
第一:我使用了“您好”,表示我对前面人的礼貌与尊重。
第二:我告诉别人“我下车,我向外换一下”,既,我告诉别人我的目标,和我即将的行动。
第三:也是我着重强调的一点差异,我没有打探别人的信息,我没有问“前面,下车么?”,也没有指导别人的行动说“让一让!”。
整体情况就是:我和其他的乘客都了解当前的车厢环境,我告诉了对方我的目的,对方在了解了我的目的后,在当前环境下采取那些行动的由他们自己做决定,而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
其实,对方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让路,而出发点确不同,因此在整个新给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效果都有很大差异。
一种是被别人指使的让路,另一种是发自自己的想法而采取的让路行为。
我们从心理方面分析,人在依照别人发布的号令做事情的情况与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情况做比较,前者的积极性远没有后者高,而责任感远没有后者强。
就是说,人们的被动行为不如主动行为有成效。
同样是情别人做让路的动作,我的成功点在于:
1、所有参与者了解当前环境;
2、告诉他人现在我的目标和我将采取的行为;
3、在当前环境下对应我的目标和行为,对方应当怎样做的决策权利我交给了对方;
4、对方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自动自发的采取了行动;
5、我们都达成了目标,造成了双赢的局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