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谁后来居上,将白胜挤出七星行列?——领袖群伦的晁盖、运筹帷幄的吴用,都是此次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刘唐则是头一个获悉生辰纲消息、前来报信的人;三阮一奶同胞,同生死、共进退,自然不会有哪一个姗姗后至;余下的,便只有一位公孙胜了。
公孙胜的行止确实可疑。他几乎是在智取行动万事具备时才粉墨登场的。他一出场便来势汹汹,只为庄客不肯通报,一连打倒十来个人,令晁盖等人吃了一惊。其实作者如此张扬,恐怕正是为了掩饰此人的形迹可疑、面目苍白。因为在整个智取行动中,公孙胜始终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据公孙胜自称,他此来的目的是“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第十五回);然而谁都知道,此前生辰纲的消息已由刘唐带来;此处再安排公孙胜送信,不啻叠床架屋。而公孙胜加盟后,对整个行动也毫无助益。生辰纲的最终获取,靠的仍是吴用的策划、晁盖的指挥。公孙胜的表现不过是随人俯仰、充当配角而已。其实以他的神通本领,对付杨志一伙本不费吹灰之力。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公孙胜从晁盖队伍中开除,丝毫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与生动。相反,故事将显得更加紧凑精练,“七星聚义”的比拟也更为恰当稳妥。——那么,作者究竟为什么要将公孙胜塞入智取生辰纲的行列之中?
日期:2012-10-22 23:19:05
二
让我们对公孙胜的现状和历史作一点考察。
公孙胜绰号入云龙,是《水浒传》中的重要角色。他在忠义堂上稳稳坐定第四把金交椅,身份仅次于宋江、卢俊义和吴用。他与吴用同为山寨中的“总参谋长”,共掌军机,属于梁山领导层核心成员。
公孙胜还有一重特殊身份,他是义军中的道教代表人物。他师从二仙山罗真人,学得五雷天罡正法,道号一清先生。林冲夸赞他“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谁能及也”(第二十回)!攻打高唐州时,没有他出山相助,梁山义军就无法对付妖人高廉(第五十四回)。此后他又收伏了同样法术高明的樊瑞(第六十回)。征辽时,他还协助宋江大破兀颜统军的浑天象阵,奠定了破辽胜局(第八十九回)。此后他谨遵师命,功成不居,辞别众兄弟飘然而去,成为少数没有参加征方腊之役的梁山头领之一(第九十回)。
然而笔者认为,这位坐镇山寨、举足轻重的人物,很可能是在小说创作的最后阶段才平地飞升、被作者“提拔”到山寨领导核心的;甚至连道袍加身,也是后来的事。我们不妨翻检一下公孙胜的“发迹史”。
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是公认最早的一张梁山好汉名单,《赞》中罗列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名字和绰号,其间不乏解珍、解宝、杨雄、穆弘(《赞》中作“穆横”)等二流角色,却单单没有公孙胜。公孙胜的大名始见于稍后的《大宋宣和遗事》;但他在山寨中也仅是备员而已,话本对他的面目、事迹,全无单独的阐述描摹。他既不属于杨志等十二指使之列,也未参加到智取生辰纲的行列之中。宋江带着朱仝、雷横等九人上山,其中也未见他的身影。据文中交待,宋江上山时,“寨内原有二十四人”;这二十四人除去杨志、晁盖两伙外,公孙胜大约就厕身于剩下的四人之内。其身份地位,至多与今本中的杜迁、宋万相仿佛。
早期元杂剧中,也不见公孙胜的身影。在《黑旋风双献功》、《燕青博鱼》、《黑旋风负荆》等“水浒”戏中,屡见宋江、吴用、李逵、燕青等人身影,公孙胜却始终不曾露面。他初登舞台是在无名氏《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不过一般认为此剧是晚起之作,是《水浒传》问世以后的产物。
综上所述,在今本《水浒》之前,公孙胜不过是山寨中备员充数的碌碌之辈,且没有一种资料提及公孙胜的道士身份。就连明嘉靖间李开先的传奇名剧《宝剑记》,也不曾说他是道士。公孙胜在该剧中是以林冲好友的面目出现的,他自报家门说:“下官公孙胜是也,官拜参军之职,因梁山草寇作乱,朝廷差我催督各路粮草,因过沧州,救了兄弟林冲性命。……”(《宝剑记》第三十五出)其后林冲杀了高俅爪牙,朝廷着落公孙胜身上要人,公孙胜不得已挂冠而去,隐居林下;他的身份,始终与宗教无缘。
《宝剑记》的问世,约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后②。而照一般理解,《水浒传》此时已问世近二百年。李开先在《词谑》中曾记录当时人对《水浒传》的称誉之辞③,他本人显然也是《水浒传》的崇拜者之一。如此看来,《宝剑记》当据《水浒传》改编而成的,似无疑义。尽管二者一为戏曲,一为小说,体裁有所不同,主题也不尽一致,然而从“误入节堂”、“发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关目中,仍可看出《宝剑记》对《水浒传》的承袭借鉴。唯一令人不解的是,李开先本可在不改变人物身份的前提下,从山寨中任选一位军官(如杨志、关胜、秦明等)来做林冲的朋友和救星;然而他偏偏看中身份独特的公孙胜,又不惮烦劳、不惜得罪《水浒传》读者,将公孙胜的道士身份妄改为参军。此种处理,着实令人费解。
然而有无这样的可能:在较早的《水浒》版本中,公孙胜的身份本非道士,确是一名世俗军官。《宝剑记》初稿所依据的,很可能便是这样一部早期《水浒》版本。据署名“雪簑渔者”的《宝剑记序》透露,此剧虽成于李开先之手,其始创者却另有其人。序中考索:“是记……但不知作者为谁。予游东国,只闻歌之者多,而章丘尤甚,无亦章人为之耶?或曰:‘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也’”。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该剧“亦是改其乡先辈之作”。
雪簑渔者序中提到的“坦窝”、“兰谷”、“山泉翁”是何许人,已不可确考④。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即坦窝等所创《宝剑记》的原始依据,不应限于嘉靖时李开先所见的“二十册”本《水浒传》,有可能是此本之前的某种《水浒》版本。在那个版本中,公孙胜很可能尚未披上道袍。此后,李开先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对剧本作了修改润色,但对公孙胜这个过场人物的身份却未加改动。
准此,我们至少可以确定,迟至明代嘉靖年间,包括笔记、戏剧(甚至是完成于嘉靖年间的剧本)在内的一切“水浒”故事,都不曾提供公孙胜身为宗教人物的起码证据,唯有《水浒传》是个例外。这是否可以证明,公孙胜道袍加身、成为“一清先生”,是发生在《水浒传》定本中的事?而公孙胜身份的改变,恐怕又与其山寨地位的提升紧密相关。此点后面还要论及”
日期:2012-10-22 23:19:40
三
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不止一条证据,证明公孙胜是后来居上的梁山头领。
证据之一,公孙胜是梁山上极少数没有“出场诗”的头领之一。——《水浒》中绝大多数梁山好汉首次登场亮相,都有一篇诗词韵语与之相随,诗中对好汉的品貌本领、姓名绰号作一番歌咏赞叹,我们姑称之为“出场诗”。据笔者推测,这原是某一接近定本的《水浒》版本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在《水浒传》写定者手中,这一规律却遭到忽视与破坏。最后进入小说的某些人物,都没有遵循这一规律。笔者曾据此断定,《水浒》前十三回是最后插增删定的,因为前十三回中的好汉,都不曾带诗出场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