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凶猛——真正好看的极简货币史》
第14节

作者: 赖师楚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于上述的逻辑,致使图克与李嘉图之间的对立出现了真空地带,攻方的矛无法刺到守方的盾,矛与盾在两个互不相干的空间里隔空比划,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这种现象恰恰说明这是单纯的理论争辩,所以在两人的著作中经常性可以读到相同的意见,并且其中很多是出自亚当·斯密,而斯密本人在货币的问题上则 表现的不那么狂热,他似乎更在意劳动价值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由贸易的问题,而货币在他的眼里并不是国家繁盛的标准。

  在几种货币制度相互转换的过程里,为了找寻其中的逻辑而醉心于理论研究的人并不是很多,多数参与者以私利为目的,这其中亦存在非人力所能企及的经济平衡问题,在这一点上,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1的针锋相对便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
  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以弗朗斯瓦·魁奈为首的重农主义派开始出现追捧群体的那段时期,恰是重商主义开始渐渐成为众矢之的的时期,这是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因为它看上去不像是人的意志所能够左右的,但同时它又是顺应社会主流意识的,从重商主义大行其道至重农主义诞生并兴起,再至土地银行开始被大力鼓吹,这一系列的转换与复本位、银本位及金本位三者之间的转换如出一辙,这种转换很难定义它是偶然或是必然,例如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第6年英国重新开放纸币与金属币自由兑换[2 1799—1815年间爆发的英法战争。这一时期英国禁止了硬币作为支付手段,使用纸币及银行券作为交易媒介。战争结束后的第6年,英国又恢复了纸币与硬币的自由兑换。

  ]2的做法,至今仍然无人能够给出肯定性的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假如英国当时没有回归金属货币而继续使用纸币,那么今天的世界经济必定是另一番形态。
  不同本位制之间的转换受到一种非人为的牵引力的影响,这可以被认为是自由经济体下的自然调节作用,在找不到更加准确的描述前,姑且先这样简单的理解。而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影响的存在,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只要这种影响力存在着,那么经济学家们对于理论及逻辑体系的建立就必然会出现错误。
  日期:2012-06-25 21:31:57
  在19世纪的前20年里,李嘉图就曾犯过这种错误,如果将这些错误一一列出来,相信作为21世纪的普通人而言你也许会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但事实上那时期任何一个货币学者都几乎不可避免的会犯下同李嘉图一样的错误,所以这里完全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类错误”,以李嘉图为例,情况如下:
  1811年,李嘉图以文字的形式公开反对复本位制,并认为复本位制所造成的动荡难以遏止,而唯一的补救方法则是令其中一种金属“成为唯一的衡量价值的标准尺度”;
  1816年,李嘉图以文字的形式公开支持银本位制,并认为“白银因其供给和需求更为固定,所以其价值更为稳定......”,此外,他对于白银在国际贸易上利于黄金的说法亦给予了肯定,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贸易大国都在以白银作为价值标准,因此“从整体上看,作为货币本位,白银优于黄金,应永远当成本位货币使用”;
  1819年,李嘉图在一个介于讨论与决策之间性质的会议上发表了其对于金本位制的看法,“我已了解到,机器尤为适用于银矿,因此极有可能导致这种金属的数量增加,并使其价值发生变动,而同样的原因似乎不会影响到黄金的价值”;
  后来的情况,则再次无情的驳倒了李嘉图的说法,而且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如果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去看,机器以及技术在货币本位的转变中起到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全世界的金属货币体系恐怕会持续动荡乃至相继走向崩溃边缘。然而技术虽不是决定性要素,但在金属货币时期,它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氰化法等冶金术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某一货币本位的诞生或被取代。关键问题在于,对一种技术的诞生或更新所带来的后果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其中的本质则依然是货币数量论,技术、矿藏、倾销对应天时、地利、人和,它们影响贵金属的数量,数量影响价值,价值影响流通,流通影响政策,这个逻辑看似简单,可当中却存在着一堆无法确定的变量,每一个变量都如同一颗埋藏在地下的定时丨炸丨弹,你永远无法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状况,但每一次都似乎是突如其来,其迅速程度令人咋舌。

  至此,关于一种金属铸币是否可以成为本位货币的讨论已然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和价值,因为金属货币时期,任何一种货币本位的转换都不是事先可以预见的,而所有的讨论都几乎可以被归为事后的反思。李嘉图屡次预言失败仅仅是这一时期大讨论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日期:2012-06-26 22:18:07
  无论是复本位、银本位还是金本位,它们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相互的转换,而针对这种转换的讨论,更多的是在追溯其原因。但这是无法追溯的事情,即使可以追溯,一群一群的学者在漫长的过程中耗费心力对每一次的转换作出一种解释,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努力是徒劳的。
  这正如同向弗里德曼询问如何治疗感冒那样的荒谬,因为真正需要了解的不是转换的原因,而是转换本身,与其问为什么复本位会转换成金本位,不如问这种转换本身是什么,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偶然还是必然?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由金属货币转换成不可兑现的纸币,而战争结束之后又再次重新回到金属货币体系中,并建立了金本位制,这种转换的背后一定存在许多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这种因素存在时代和体制的局限性,如果生搬硬套的话,结局一定会是悲剧。

  在18世纪不同货币理论派的相互逐杀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宏观意义上的派系,一个是以稳定为最高或唯一的目标,这里将其称之为“唯稳定派”;另一个是以自由放任为宗旨的派系,这里将其称之为“唯自由派”。只须将这两派的代表人物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那么不同货币本位制之间转换的讨论会立刻失去任何意义,因为“唯稳定派”的代表人物、支持者以及参与者几乎全部是学院派及政界人士,而“唯自由派”几乎全部是商人、各种贸易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稳定”显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在这种比较下,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唯稳定派”实际上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理论,同时它也是任何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就是要求货币的稳定,包括物价、汇率等等,因为在那个货币体系严重动荡不安的时代,稳定且持久的偿付工具是整个社会大众非常期待的一个美好愿景;与之相比,“唯自由派”的论点则是机会主义及功利主义者的心声,他们渴望在一种不足以摧毁整个经济体的动荡中生存,并以各种理由来试图证明放任货币以及金银的好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整个欧洲18世纪对于货币体系的争论完全是政治经济论者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对垒。但历史背景的改变总是很微妙,如果将目光投向19世纪,那么以上对于复本位及银本位的论述则有80%会被推翻。弗里德曼认为复本位是好的,必须承认他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19世纪的学者,若问为什么,当你合上这本书后便可意会。

  “唯稳定派”与“唯自由派”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西方在硬币问题上的争论,而当你了解到这一切之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纸币取代金属币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当全世界普遍开始接受纸币之后,重新回归贵金属硬币无疑是天方夜谭,除非有朝一日纸张比金银更加昂贵。
  日期:2012-06-26 23:51:23
  4.凯恩斯与金本位的不解之仇
  以事实而论,金本位现在已经是一种未开化习俗的残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