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凶猛——真正好看的极简货币史》
第13节作者:
赖师楚 第二阶段,白银价格下跌幅度略大的情况下,银币的面额与其本身价值的落差相对也比较大,如果银行继续按照银币的法定面额兑换金币、铜币,那么银行就必然蒙受损失,但如果银行开始拒绝这一兑换,那么黑市就会出现,并且会迅速地扩大,投机群体会在短期内扰乱整个货币体系,这种情况下政府所能选择的是短期内输出大量白银,使白银供给量减少,从而让白银价格缓缓上升;但在很多时候这一方案是无法施行的,因为不能保证任何时候白银都能在国际市场卖出个好价钱,所以修改法案也是政府的常规性选择之一,其中包括强制性法令以及影响性法令两类;
第三阶段,白银价格下跌幅度很大的情况下,政府颁布任何强制性法令都收效甚微,而影响性的法令在短期内不会阻止大量的投机行为的产生,并且这种时候白银往往会出现抛售,所以政府一般会选择开放贸易,直至市场出现平衡;此外银行券的流通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局面,因为它不存在铸造的成本,因而法定面额的银行券在白银价格下跌幅度非常大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调节市场平衡的有力武器;
这里需要对强制性法令以及影响性法令做出一个概述。在银本位制下,白银价格下跌,政府在法令的修改上会首先考虑对缺损和成色差的货币下手,如1773年英国就曾下令注销缺损货币,尽管这一举措的背景与这里所给出的条件恰好相反,但仍然可以说明当货币体系出现问题时,政府首先想到的会是牺牲国民的利益,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会有一些缺损的硬币,但数量一定很少,所以几乎人人都蒙受了损失但却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反对的成本是高昂的;政府应对货币问题的另一手段是对货币面额或重量的修改或强调,但是究竟如何修改,政府永远也拿不出好方案。
日期:2012-06-24 23:19:33
18世纪的英国就是最鲜明的例子,自18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和铸币厂就一直在讨论关于硬币重量和法定面额的问题,到了1787年,英国还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硬币委员会,负责硬币合理重量以及合理面值的论证工作,但是直到拿破仑战争爆发为止,他们也没能讨论出来什么名堂,之后由于战争的因素,银行券开始大行其道。
从拿破仑战争爆发一直到1821年,这段时期英国停止了硬币支付,实行不可兑换的纸币流通制度,天知道他们发行纸币的数量是以什么为基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使得英国在银本位与金本位转换的间隙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经济的动荡。
我们在银本位的前提下作出白银价格下跌的假设,它与金本位制下做出黄金价格下跌的假设是相同的,对此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此外,在银本位制下,当白银铸币的价值高于其法定面额时,选择继续使用这类银币来支付的人就会被周围人所嘲笑,这类银币会被融化掉,劣质银币以及辅币同银行券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支付选择。
因此,格雷欣法则在银本位制下仍然存在,只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几率较复本位制要低罢了,毕竟这种银价大起大落的假设是基于早期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构想,在现实情况下,这一构想很难成立,但如果一旦成立,那么白银铸币体系就会面临崩溃,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对于货币的现实秩序而言是一个分水岭,国际贸易的频繁以及汇率问题的日趋复杂化使货币体系变得更加敏感而脆弱。以1871年法国货币体系一夜间走向崩溃为例,在货币的世界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在不远处等待着你。
<
日期:2012-6-24 23:52:00
3.利益集团的最佳筹码
与一种完全不值得相信的谬论不同,不论从理论上,实践上以及历史上看,复本位制都非常值得称道,因为它优于单一金属本位制,尽管并不一定优于金银混合本位制或物价指数本位制。
——弥尔顿·弗里德曼
在1976年12月的一天,弗里德曼在无数灯光和镜头的聚焦下发表了一段简短的讲话,他说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有无数问题在不断涌向他,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治疗普通的感冒”。这的确令人感到费解,为什么有人会向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请教如何治疗感冒?
在早期货币数量论大行其道的时代,出现了图克等反对派,亦有李嘉图等支持派,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反对派的理由与支持派的理由看上去完全不相干。图克反对早期货币数量论(他也并不支持近代及现代货币数量论,他去世于1858年,假如他活到现在,不知是否会继续做反对派)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是以劳动价值与资本转移的问题来充当长矛,而支持派则多半是以自由市场为盾牌坚守阵地,这和向弗里德曼请教如何治疗感冒似乎有着相同的幽默元素。
前面讲过在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实践前提下,白银及其铸币由于数量变化而产生的问题,到这里,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银本位的货币体系里,任何变量无论是朝正方向运动或是朝负方向运动,政府所考虑的改革一定不会是牺牲自身的利益而达成其目的。事实上,在复本位、金本位或者随便什么货币体系下,这句话都是成立的,所以根本问题并非是货币改革应走什么样的套路,而是怎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出现货币改革,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政府通过货币改革为自身谋取私利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因为货币改革总得先有一个理由才行。
要想有效的避免出现货币改革,就必须使货币系统能够长期而稳定的运行。货币体系不是影响经济稳定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重要因素,因此,近三百年来关于复本位、银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孰优孰劣的讨论从未停歇过。
可以确定的是,当西方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们提出各种新的货币理论之后,按照西方哲学的套路,它们会被严格分类,这样一来,任何一类理论体系与任何一种本位制的结合都会诞生出一个新的模式,这让货币的研究变得异常复杂,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用实践的方法来论证全部的模式。而现有的,正在使用中的模式总是出现各种问题,它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屋顶,不下雨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它哪里漏水,直到一场暴雨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永远也别想将它全部补好。
在普遍流通金属货币的时代,按照弗里德曼给出的答案,复本位优于单一贵金属本位制。可是问题在于,通过上千年的实践,我们已经发现了复本位的巨大缺点,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化、逻辑化的表述,即劣币驱逐良币。既然如此,为何还会出现争论?研究之后你会发现,这一争论当中同样存在着向经济学家请教如何治疗感冒的幽默。
日期:2012-06-25 20:29:40
对于复本位与单一贵金属本位之间的转换,费雪给出过一个逻辑,弗里德曼曾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个逻辑进行了阐述,他是这样说的:
在有限金银比价较低的条件下,大部分新生产出的黄金会拿去做非货币使用,复本位制将濒临成为单一银本位制的边缘;在有限金银比价较高的条件下,大部分新生产出来的白银也会拿去做非货币使用,复本位制则濒临成为单一金本位制的边缘。
可以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所有在复本位制与单一贵金属本位制逻辑关系上作出的解释里最简单清爽的一个阐述。尽管弗里德曼所阐述的并非是自己的创见,但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一点,即复本位制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它就像一个敏感的天枰,会随着(一个具有特定前提的)金银比价的变化而出现倾斜,所以这里有一点必须牢记,那就是对于复本位制同单一贵金属本位制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其本质并非是理论论证上的争论,而是不同利益集团以及持不同主义者们之间的争论,这些人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出声音,并希望在理论及意识上打败对手,无论何时,请牢记这一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