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凶猛——真正好看的极简货币史》
第10节作者:
赖师楚 欧洲进入商业革命阶段之后,货币体系的问题被前所未有的放大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成了统治阶层无法回避的难题。经历了亨利八世的大贬值1之后,由于格雷欣与伊丽莎白一世对货币体系努力进行修复,从而让英国的经济有了一个世纪左右的稳定。他们修复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但面临的阻力却非常之大。在格雷欣的辅佐下,统治阶层开始重新树立货币的信誉,格雷欣爵士作为金融顾问在这件事情上是睿智的,他准确地洞察出了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非数量,所以通过铸造高成色货币和设定一系列防止投机的货币法案稳固了市场状况。但好景不长,17世纪末,一个潜伏在欣欣向荣的市场表象之下的危机在任何人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爆发。
这个危机的本质仍然是“格雷欣法则[2 是指在复本位制下,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2”,与格雷欣改革之前所不同的是范围和渠道出现了变化。在格雷欣时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在英国本土贸易中,而在改革之后,由于货币信用的好转和对投机行为的严厉打击,本土贸易市场趋向稳定。然而那个时代的统治层对经济和金融的认知显然不够成熟,他们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国际货币比价的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谈及的汇率问题。
日期:2012-06-21 21:46:29
第二章 每一条“真理”都是权宜之计——货币掠夺说明书
1.靠谱科学家牛顿的不靠谱货币政策
由于货币创新,货币购买力总能增加,从而改善穷人的命运。这个观念成为后来提倡发展土地银行及其类似机构的设想的理由。
——福里斯特·卡皮
福里斯特是一个介于政客与经济学家之间的人,他有为滥发货币辩驳的嫌疑,但这句话却不无几分道理。任何一种货币都有其本身的弊端,当一种货币的弊端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时候,它就会被自然淘汰,旧的货币制度亦将随之改变,这种更新是经济规律。从复本位到金本位再到纸币,其中的核心在于信用,任何一种货币都是信用评估下的契约媒介,所以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与货币革命都无外乎是社会信用道德败坏所造成的。当新的信用框架建立之后,总是会出现购买力增加的现象,就像人们总是可以轻易地从新认识的朋友那里借到东西。
欧洲进入商业革命阶段之后,货币体系的问题被前所未有的放大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成了统治阶层无法回避的难题。经历了亨利八世的大贬值1之后,由于格雷欣与伊丽莎白一世对货币体系努力进行修复,从而让英国的经济有了一个世纪左右的稳定。他们修复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但面临的阻力却非常之大。在格雷欣的辅佐下,统治阶层开始重新树立货币的信誉,格雷欣爵士作为金融顾问在这件事情上是睿智的,他准确地洞察出了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非数量,所以通过铸造高成色货币和设定一系列防止投机的货币法案稳固了市场状况。但好景不长,17世纪末,一个潜伏在欣欣向荣的市场表象之下的危机在任何人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爆发。
这个危机的本质仍然是“格雷欣法则[2 是指在复本位制下,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2”,与格雷欣改革之前所不同的是范围和渠道出现了变化。在格雷欣时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在英国本土贸易中,而在改革之后,由于货币信用的好转和对投机行为的严厉打击,本土贸易市场趋向稳定。然而那个时代的统治层对经济和金融的认知显然不够成熟,他们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国际货币比价的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谈及的汇率问题。
日期:2012-06-21 22:47:53
投机者在本土无法利用货币进行投机套利,便开始打起了国际货币市场的主意,这个漏洞成了英国经济的硬伤,虽然在当时亦有不少国家将国际之间的投机行为判定为犯罪行为,但金融领域的犯罪通常都会走在立法之前,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怎样制止,投机者都能从中寻找到漏洞加以利用,最简单的投机行为是利用他国的自由铸币权进行投机,具体方法是将本国的足值货币融化掉,然后运到一个指定的国家,这个国家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条件:1.该国货币与本国货币汇率为1:X(X大于1);2.该国铸币厂允许从民间收购贵金属或该国贵金属与硬币之间允许自由兑换;3.该国货币与本国货币允许自由兑换。
一旦具备上述三种简单的条件,投机商便有了合法的投机渠道,他们是这样做的:将一英镑足值金币融化掉,运到B国,假设本国与B国金银比价与硬币面值比价同为1:10(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不存在本土投机行为),那么按照1:9的比率让利卖给铸币厂或商人,便可得到9先令银币;此时若B国与本国的银币汇率为1:1.2,用B国9先令银币则能够兑换出10.8先令本国银币,这样再用其中的10先令银币兑换一英镑金币,重复上述方法,便可坐享其成。假如本国贵金属与货币之间不允许自由兑换,那也很简单,将10先令银币直接融化掉,拉去B国让利换0.9英镑金币,再通过汇率兑换成本国1.02英镑金币,如此反复,亦有利可图,只要减去运输成本之后仍然存在利润,这种投机就不会停止。
上述过程仅仅是在两国货币完全足值的理想状态下所作出的逻辑分析,当货币足值,则货币面值比价与金银比价理论上必然相同,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投机商仍然有可乘之机,可以想象当其中的某个参数发生变化时,投机行为将变得多元化且更加复杂难解,长此以往,本国的足值货币将被大量融化并通过合法渠道(或非法走私)流向国外,这会导致本国市场出现货币稀缺的问题,而1696年英国的货币危机从本质上讲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导致的。
当时英、法大战正酣,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而由于上述(或类似)的投机行为导致货币流通量下降,其后的连锁反应使英国货币出现了危机。逻辑很简单:在本土改革遏制投机行为之后,能够从事国际投机行为的个人或团体都有着一定实力和势力,因此在国际投机行为里,交易数目通常相当庞大,这加速了足值货币的外流;由于足值货币大量外流,导致本土市场货币流通量下降,这种外流主要针对足值银币。由于当时英国在政策上始终坚持银本位,所以当本位币出现通货紧缩的时候,则意味着挤兑现象的发生。
大量白银外流之后造成银币短缺,一方面市场贸易需要银币作为基础交换介质,另一方面老百姓和商人都希望能够储备越来越值钱的银币;在这种情况下,军费开支的不断增加更加剧了民间的恐慌心理,当时甚至有传言(是否属实无法论证)称英国早已负债累累,大量金银在和法国的战场上被挥霍一空。
日期:2012-06-22 01:32:49
这次危机与亨利八世时期所不同的是,货币信用仍在,政府信用却出现危机。人们会越来越宠爱手头那些因通货紧缩而不断升值的货币,却对政府信用失去信心。在这种状况下,政府采取任何形式的传统措施都是无效的,假如强行对货币制度作出调整则很容易引发众怒,毕竟在一种制度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保证多数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是件极难做到的事情。
1695年9月12日,鉴于上述种种问题的严重性,时任英国财政部长的威廉·朗兹发表了一篇带有政治色彩的经济论文,叫做《银币改造论》。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货币的大讨论,或者说是大争论,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大争论极具历史意义,它可以被理解为现代货币与古典货币认知上的分水岭,由此往后,人们对货币的理解日趋成熟化,从而对现代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这场大讨论里,威廉·朗兹的观点是让货币贬值,并对此给出了具体的9条建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