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的营销学真相——外企经理人分享求职秘笈》
第5节作者:
徒步过客 从可口可乐到迪斯尼,从IBM到苹果,声誉卓著的品牌就像一个炫目的光环,能让它普照之下的产品身价倍增,随之而来的是趋之若鹜的忠实客户和源源不断的利润。同样的,职业人士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而良好的个人品牌也往往会带来理想的工作机会和丰厚的回报。惠普公司近年来业绩好转,CEO马克·赫德功不可没,他在成功改造了老牌IT公司NCR后,又成功拯救了HP,这些成就当然让他的个人品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意大利人卡佩罗要接任英格兰队的帅位了,他的个人品牌同样是在足坛多年的执教成就所奠定的。但是,我们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拥有那样被广泛认同的个人品牌呢?我们不是马克·赫德,不是卡佩罗,也不是袁隆平,职场品牌的话题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换个思路来看吧,以个人电脑产品为例,无论知名的或不知名的品牌,大都会打上Intel inside的标志,消费者也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念,那就是带Intel标志的电脑通常意味着强大而可靠的计算处理能力。或者例如带着莱卡标志的衣物,用利乐包装的牛奶,无不是凭借某些材料或配件的品牌来提升产品自身的形象。
求职者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强大的个人品牌,但是却有其它的品牌。对刚走出校门的应届生来说,学校和专业就是你的品牌。也许对普通高校的同学们确实不太公平,我认识的很多经理人在招聘时还是有强烈的名校情结的。因为在无法充分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人们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简单快速的原则来做出判断,虽然可能有失片面。常常看到某学校某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特别吃香,另外某个高校可能本身算不上一流名校,但是由于其专业对口的行业就业形势良好,它的学生也会成为抢手货。
工作数年之后,学校这个品牌会在你的求职筹码中逐渐淡化,而你曾经服务过的企业就会成为你新的品牌。找工作时,名企的工作经历通常会成为求职的通行证。但有时也会事与愿违,反而成了求职的障碍。有一个朋友曾从事咨询工作,后来前公司被并入某四大会计事务所,他也被迫转行做了审计,虽然他很不喜欢财务方面的工作,一直想跳出这个行当。但不幸的是,他跳来跳去也挑不出财务这个工作,就因为他曾在四大做过审计,这个太强的公司品牌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到哪里别人都认定他是做财务的,他只能感叹命运的捉弄……
日期:2007-12-15 21:44:24
此外,有助于提升求职者价值的外在品牌还可能包括获得过的职业资格认证,参与过的重要项目等等。职业认证这种东西并非多多益善,贵在精而不在多,主要是和你职业密切相关而且受企业认可度高的认证比较有用。以前有个同事热衷考证,有一次考了一个不知道国外的什么机构的一个认证,考完以后和同行聊起这事发现没有人听说过这个认证,当时就觉得胸闷的很,呵呵。这就是外在品牌本身不够强。现在你在简历里写你是C什么A,那还可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如果你只是有个MS什么的证书,那就不要把它太当回事,很多人都不好意思提,呵呵,开玩笑了。有些证书贬值也是因为认证机构唯利是图良莠不齐和国人太擅长考试造成的,什么资格考试通常都是引入没几年以后就成泛滥之势,所以选择考证的要领是选那些有难度、有前途、企业认可度高、还没有广泛普及的。以前有个朋友的同事是国内第一个什么什么师,当时是很难考的,着实风光了一阵,像这样的成就也可以成为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个人品牌了。
至于重要的项目经历,它对个人品牌塑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的简历中有参与神州五号、三峡工程或者奥运会这样的项目经历,那无疑是非常有分量的。大型项目,尤其是以举国之力投入的项目,它的管理方法、团队素质、质量控制、技术领先性都应该是最强的,在这样的项目中工作,是个人历练成长的最好机会,也会是今后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将企业中的工作分为项目型和运营型两种,实际上从事项目型工作的人更容易出成绩,也更容易获得提升个人价值的机会,而相比之下,运营型的工作更多的像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地重复常规的工作,不容易受到关注,也相对缺少学习成长的机会。即使不用功利的眼光,从人生价值实现来看,能有幸参与重要的项目也会成为你宝贵的人生经历。海明威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作家,经历过战争的和没经历过战争的。因为战争是最好的小说题材,它集中了最密集的材料,让情节加速,能把你一辈子经历的所有一切浓缩其间。与之相似的,职场中有两种人,经历过项目的和没有经历过项目的,项目是浓缩的职业生涯,有好的项目经历,能帮助你打造个人品牌,也能让你在晚年能够理直气壮地像巴顿演说中讲的:“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而不是“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
日期:2007-12-16 10:54:33
继续【品牌篇】
说了半天外在品牌,该回来谈谈真正的个人品牌了。真正的个人品牌是不容易铸就的,也是职场品牌的最高境界。你可以将其它的外在品牌作为跳板,来逐步提升自身价值,但最终你要从名校和名企的光环下走出来,从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中走出来,成就自己的职场传奇,让别人记住的只是你的名字,乃至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个人魅力。觉得太玄了?那咱哪辈子才能树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啊?同学还是不必伤心痛苦和绝望,听我慢慢道来。
个人品牌有高端有低端,有面向大众有面向小众。高到如比尔·盖茨、拉里·艾里森之流,他们的个人品牌已不需要借助其它外物来树立,讲到微软和Oracle,就会想到他们。他们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职场的范畴,可以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要探讨这样的个人品牌对他们的职场生涯有没有益处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也不太需要找工作,那这样的个人品牌对他们管理的企业有没有益处呢?也未必见得。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们的领导者有名望有魅力,而是因为它们有远大目标,有不断自我完善的体制和执行能力,反而强大的个人品牌对其所在的企业未必是好事,这点在《基业长青》里有很深入的分析。你能说出你所在行业或者你想应聘的行业的顶尖公司的领导者的名字吗?我就不太了解也不觉得很有必要去了解这些。他们自己也未必想如此高调,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实现职业目标比成为公众人物更重要。
所以高端的大众的个人品牌对我们没有什么借鉴作用,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每个品牌都有目标客户,也就是诉求对象或传播受众。而职场品牌真正的目标客户就是你的潜在雇主,或者说你命中的贵人。所以个人品牌的树立不一定要借助大众传媒,不需要在电视上打广告,不用隔三差五的出席什么论坛发布会,也不用在网上一搜你的名字就出来成千上万条结果,只要能让你想让他知道的人知道就行了。想想诸葛亮是怎么找工作的吧,当然他本是一待业青年,不想工作,只想好好当个隐士,独善其身,他也很低调,知名度不高。但偏偏碰到一帮不想让他清净的朋友,或者说圈内人士,如水镜先生、徐庶、庞统之流,都是一有机会就拼命向刘备推荐他,又架不住刘皇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于是他开始步入职场,兼济天下。
日期:2007-12-16 14:48:22
这就是所谓的圈内口碑,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要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就要注意在圈内的形象,要获得诸葛亮那样的美誉度就要知道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水镜先生。每一次和客户或供应商开会,每一次参加行业交流,包括公司内的日常接触,都是在逐步树立你的形象。别人要组建团队,要网罗人才,也会想到你。以前有一位同事,在石油行业做了多年销售,也靠着有贵人相助,如今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人脉广泛,左右逢源,同时在几个公司领着薪水。
口碑的传播通常有几个渠道:
* 行业媒体: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或者接受采访或者登载工作相关情况
* 日常交流:各种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会议交流,八卦聊天,口口相传等等
* 求职渠道:如猎头信息,有时猎头会找认识的人推荐职位候选人
* 各类成绩或奖项:如曾获国家科研成果奖,年度首席财务官奖,CCTV满汉全席擂主等等
* 自我炒作:可参考芙蓉姐姐的成名方式,此项不太鼓励。适当的包装和营销是需要的,但我不提倡过度钻营和炒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