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吐蕃──制霸丝路的“东亚第四强”》
第42节

作者: 上輩子是西夏人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26 00:16:36

  (42.)
  夜,安子罗军队的吐蕃大营。
  整个大营一片安静,除了偶尔战马嘶鸣并无其它声响。负责守卫巡回的哨兵卫士们不敢有丝毫懈殆地监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
  夜,更加深沉了!
  一支只有几十人的小部队倏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仔细一看,都是自己人。
  在彼此相互打过了招呼之后,吐蕃卫兵们目送这伙人进入营地,之后,吐蕃哨兵继续将目光转向远方、持续地戒备着。
  突然,吐蕃军营中杀声大作、火光冲天,无数的吐蕃军人开始了互相残杀。
  就在吐蕃哨兵卫士们还未反应过来之际,数里之外,也同时传来巨大的喊杀声,并还伴着代表进攻命令的号角与鼓声。
  深沉的夜晚中只有昏暗的火光点缀地照明着吐蕃军的营地,模糊的光晕中,来袭的敌军不但穿着同样的服饰,还操着同样的口音腔调。这一切都使得安子罗军的。降士们更加难分敌我。
  与此同时,更糟糕的是,一个可怕的认知逐渐在安子罗军的将士心中形成并缓缓扩散了!
  ──混入我军营中突袭的“敌军”是跟我们一样的河湟部吐蕃人!
  除非是很熟悉的人,否则,没有人知道身边的那些跟自己穿着同样军装的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
  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本能,让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下意识的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吐蕃士兵们奋力挥起手中的武器,拼命地向眼前的人影砍去。
  吐蕃大营内一片自相残杀的人间炼狱惨状,同一时间,吐蕃大营外几百步外的地方,一群近千人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大声吶喊的朝吐蕃军阵地策马疾驰地冲来。
  这些策马挥刀袭来的敌军,竟也是身穿河湟吐蕃军的戎装,而且他们胯下之马亦是河湟地方所产的良马,而不是西夏军所惯常骑乘的河套马或凉州大马。
  总算安子罗到底不愧为一时良将,他立即作出应变措施,一方面派遣风纪执法部队去维持稳定各部队秩序与安定,另一方面则组织亲卫劲锐弓弩手用漫天箭矢欢迎着这些来袭的敌军,转眼间,来袭的敌军便连人带马倒下了一大片。
  然而,前排来袭的敌军刚倒下,后排敌军的骑兵也顾不得脚下而踏着前方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
  不少敌军固然不可避免地被利箭穿体而很快地回归佛祖,但是,更多的敌军则成功地冲到安子罗所组箭队防壁前方。
  至此,战争演变成了近身战、白刃战。

  安子罗直属部队绝非等闲,在其奋战之下,敌军死伤惨重。
  然而,安子罗对此却高兴不起来。
  首先,大营内的将士们自相残杀的情形虽有在逐渐转好,但是,转好的情况却非常缓慢,眼下的每一刻都有更多的吐蕃士兵们持续锐减着。
  其次,眼前这些敌军绝不是西夏军自身的主力,从其装扮与口音均可以判断他们应该河湟部蕃人归降李元昊而被李元昊派来打前锋的炮灰。就算把他们都杀光了,也无损于李元昊的实力。
  再者,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为数不少且对安子罗军队也有相当程度了解的西夏吐蕃部队,安子罗此刻已经猜到或者说根本就是确认了他们的身份──正是宗哥城的吐蕃部族。
  也就是说,宗哥城其实早已落入李元昊的手中,但是李元昊仍摆出围攻宗哥城的阵势以迷惑安子罗,而对安子罗施下以逸待劳的围城打援之策。
  安子罗对这一带再怎么熟悉,终究是比不过宗哥城的当地人。所以,安子罗可以说一直以来的一举一动都在李元昊掌握之中。
  安子罗现在才明白了一切,已经太迟了!

  激战仍在持续。
  然而,此时情况又有所变化。
  在远方,黑幕深沉之处,先是几点星光亮起,接着,火把的数目越来越多。彷佛深黑的大幕上排起了一条长长的火龙。
  ──这是李元昊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吗?
  安子罗虽仍能保持理智冷静思考,可是大部份的吐蕃将士们此时早已宛若惊弓之鸟,丝毫无法对眼前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军心如此,纵是安子罗也不得不断然决定撤军了!

  安子罗尽最大的努力组织整备军势、且战且退。
  吐蕃人虽也有骑兵,但是他们的骑兵更精确的说,是一种“骑马步兵”。吐蕃人很少直接骑乘在马上作战,而是以阵战为主。他们在移动时骑马,而到了战场时,就大部份的人下马,列成大阵,步行作战。
  吐蕃军是重装步兵,其将士全身上下都是铠甲,就露着两个眼睛。只要你砍他一刀,没砍透,那么,就轮到他刺你一枪,见血封喉。而且,吐蕃军法森严,全民皆兵、人不惧死,前军死光了,后军继续跟着上,真有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狠劲儿。
  被吐蕃人这样的步兵大阵围住,就算能突围,也肯定是一番血战、苦战。
  吐蕃的步兵大阵自唐朝时就已别具一格,令天可汗的唐军也不由为之赞叹。当年那个在中原民间演义评书中力大无穷的白虎星降世的薛仁贵就在大非川好好享受过了吐蕃人的精心招待。以薛仁贵之勇,也就只能仅以身免而已。
  现如今,吐蕃人虽已不复当年勇了,但是,骆驼虽瘦而骨架子仍大。
  安子罗指挥的吐蕃军也不是好惹的。
  安子罗军队就这样与降服于西夏的宗哥城吐蕃军、陆续投入战事的西夏军一边交战一边寻隙撤往安全地带。

  吐蕃军的步兵大阵有着很强的防御力以及可怕的困敌力,但是,其缺失也是明显的──奇缺机动力。
  所以,为了维持战斗力而必须保持阵型完整的吐蕃军移动速度相当缓慢。
  而西夏军也不跟吐蕃军打近身战,而以弓矢作远距离的攻击。
  吐蕃人的各项兵器都好,唯独弓箭的威力弱了一点。这个特点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人在批评了(比如:杜佑的<通典>),到了这个时候,中原地区的汉人也普遍认知:西番的弓矢弱。
  这里所说的“西番”是包括了吐蕃跟西夏等西北少数民族。
  然而,虽然同样是中原人眼中弓矢弱的西番,但是西夏人的弓箭威力仍略胜吐蕃人一筹。

  吐蕃军与西夏军两军对射,吐蕃军吃亏不少。
  幸好后吐蕃军的特殊装备『青唐甲』防护力超强,基本上可谓独步当时的亚洲大陆,否则后吐蕃军的死伤只会更惨重。
  安子罗军就这样且战且退,直至战到天明,西夏军方才停止追击。
  至此,安子罗终于能喘上一口气地腾出手脚休养整顿,并清点兵马器械。
  安子罗这一边暂且放下,现在,将场景换到青唐城。
  当初,唃厮啰面对猝然来犯的西夏野利遇乞大军,他是这样打算的:
  青唐城的坚固更胜牦牛城,而且守军足够多,物资也齐备,与其让青唐城内的吐蕃部队出城去和野利遇乞“打野战”,不如固守青唐城,并帕特遣部队出城在青唐城外面袭扰西夏军,切断对方的补给线,使敌人被迫撤退,在敌人撤退时,再一鼓作气给予西夏军致命打击。
  然而,野利遇乞不愧是西夏仅次于李元昊的有数名将,其阵营布署无懈可击,唃厮啰派到城外的特遣部队几次袭扰西夏军均效果不彰。
  野利遇乞在遭受到几次吐蕃军的袭击之后,也决定一改对青唐城围而不攻的态势而准备要发起攻势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